还我哈达铺

景熟熟

感人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1964年,毛主席想起了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哈达铺小镇,便在甘肃省地图上找寻着记忆中的小镇哈达铺。在地图上查找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找到哈达铺,心里非常的着急。于是,找来国家民政部的同志,询问道:“甘肃省地图上为什么没有哈达铺小镇?”民政部的同志指着地图上的白龙镇说:“地方政府已经将哈达铺更名为白龙镇了。”毛泽东主席听了汇报,非常生气地说:“当年长征,如果没有哈达铺,星星之火难以燎原!不行!还我哈达铺!还我哈达铺!”毛主席激动地连喊两声“还我哈达铺!” 同年6月,国家民政部通知甘肃省人民政府,再次恢复了“哈达铺”的原名。</p> 哈达铺地名的由来 <p class="ql-block">  哈达铺小镇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当年的小镇有500来户人家。说来也怪,这个小镇一不生产哈达,二不买卖哈达,却起了个哈达铺的名字。经了解才知道,很早以前小镇叫“哈塔川”。西北人念“塔”与“达”皆为同音,在当地,“哈塔川”就念成了“哈达川”。</p> <p class="ql-block"><b>(哈达铺的宣传栏向南来北往的人,讲明了“哈达铺”地名的由来)</b></p> <p class="ql-block">  哈达铺小镇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咽喉所在,它控制了甘川之间的要道。贸易往来更是繁华了百年。明朝时期,官府就在这里设铺为站,从此小镇就叫“哈达铺”了。之后清朝一直延用了下来。新中国诞生后,有人认为哈达铺与哈达毫不沾边,见小镇边的一条白龙河日夜流淌,就将哈达铺更名为白龙镇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哈达铺时,当地一位张师傅就对我说,他清楚地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还叫白龙镇,后来不知怎么又叫哈达铺了。我把毛主席寻找哈达铺的故事给他一说,他非常激动,唉呀!我本地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故事,真感人!长知识啦!哈达铺有今天,感谢毛主席。</p> 哈达铺是加油站 <p class="ql-block">  1935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路历经千辛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后,来到了哈达铺,拿下了军阀鲁大昌的粮仓,开仓放粮,象是迎来了新生。许多老红军回忆,在哈达铺的那几天,非常繁忙热闹。每天都像过年一样,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哈达铺小镇,一条长长地小街足有500家商铺。当地物价低廉,五块大洋可以买下100斤的猪肉,两块大洋可以买一只肥羊,一块大洋可以买5只鸡,一毛钱可以买十几个鸡蛋,五毛钱可以买一担疏菜。中央红军给当时所有的人,从中央首长到普通士兵、伙夫每人都发一块大洋改善伙食。吃饱、喝足、睡好的口号,传遍了整个部队。</p> <p class="ql-block"><b>(长征途中唯一的一位教授成仿吾同志,在《回忆录》中写下了一段生动的话:……每个伙食单位都买了羊肉和白面,几个月不吃油盐的指战员,都痛快地吃了几顿饱饭。总政治部还通令各个伙食单位,请驻地周围的老百姓会餐,因此各伙食单位都有一两桌客饭,请来一二十个客人,男女老少都有,你劝我让,热闹非常。)</b></p> <p class="ql-block"><b>(中央红军南方人居多,不会做面食,他们请当地妇女教做馒头、大饼、锅盔,哈达铺丰富的物质大大改善生活)</b></p> <p class="ql-block">  那几天,各个连队几乎天天都杀鸡宰羊,做面食,吃大饼,吃锅盔,喜气洋洋。那真的是如同过年一般。我们可想而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长时间饥寒交迫,身体和精神都达到了极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哈达铺小镇,那真是久旱逢甘霖,迎来了万里长征中非常特殊的日子。哈达铺物产丰富,又是商贸重镇,它是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哈达铺的经历深深地印在了所有红军指战员的心中。历史将这个不起眼的小镇载入了史册。</p> <p class="ql-block"><b>(当年毛主席与张闻天就居住在哈达铺义和昌药铺)</b></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不朽的经典之作七律《长征》就是在义和昌的这间居室里诞生的)</b></p> <p class="ql-block">  哈达铺不仅为中央红军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还在精神上给予红军很大的鼓舞。在这里,中央红军还获得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从镇上邮政代办所的一堆报纸上得知了陕北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宝贵消息。看到此消息后,大家都非常兴奋。立刻研究报纸内容的真实性,通过多方询问调查,断定陕北确实有红军队伍,而且还有一定的规模。从此找到长征的落脚点,中央红军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p> <p class="ql-block"><b>(一个小镇居然有邮电代办所,可见当年哈达铺多繁华。红军离开遵义,一年后见到的唯一的邮代所,邮代所的一堆报纸为红军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消息)</b></p> <p class="ql-block"><b>(经研究后中央领导做出决策到陕北去,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b></p> 哈达铺,党和人民感恩您 <p class="ql-block">  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是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长征从这里走向胜利。哈达铺您的功绩比天高,毛主席没有忘记您;红军将士没有忘记您;中国共产党人更没有忘记您。</p><p class="ql-block"> 如今,有着浓郁的西北风情的哈达铺更加繁华。常住人口近四万人,有迎宾大道和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b>(如今的哈达铺有了一条宽大的商贸街,街上停满了私家车)</b></p> <p class="ql-block">  这的老百姓都说,感谢哈达铺。这几年,为了让哈达铺的人民尽快富起来,中央政府为哈达铺的建设投了不少钱。最可喜的是今天高速公路、火车、动车都开到了哈达铺。哈达铺成了成兰铁路、渝兰铁路的交汇点。大大方便了哈达铺人民的日常生活,加速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哈达铺镇本属于宕昌县,然而县城却没有火车,县城人乘火车必须先到50公里外的哈达铺来。你说,我们是不是沾了哈达铺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的光。</p> <p class="ql-block">  在红军长征纪念馆里,看着一件件红军留下的珍贵物件,难忘的历史人物照片以及红军将士深情回忆的有关文字,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b>(我站在纪念馆里,看着红军长征的地图,感慨万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呀!咱们的子孙后代可别忘了)</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条当年的老街,如今改造后命名红军街)</b></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红军街上,我感觉就像是穿行在历史的战火纷飞之中。眼前是一条长长的街道,青瓦土墙,红色印迹处处彰显。红旗飘扬,歌声四起,随处散落着红色遗迹,红色传承遗风无处不在。这就是这片土地上最吸引人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来到哈达铺车站广场,一片安祥宁静的景像,孩子们在尽情地玩耍,妇女们在跳着广场舞……</p> <p class="ql-block">  那些长眠于雪山、草地、长征途中的红军将士们,如能听到、看到我所说的一切,九泉之下,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景熟熟</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7月27日于福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