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短姑道头是位于中国浙江普陀山佛国山门东南约30米处的古码头遗迹,现存镌刻“短姑古迹”等字样的天然石质船埠。该码头原为潮汐间出没的天然岩石滩,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募资改建为由巨石铺成的石条道头,长11米、宽8米,在普陀山客运码头启用前长期作为朝圣者与游客的主要登岸点。</p> <p class="ql-block">善财童子</p> <p class="ql-block">千年香道——妙庄严路。</p> <p class="ql-block">脚踏莲花步步生香</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普济寺,亦名前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额“普济群灵”,遂更名为普济寺。普陀山普济寺主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普济寺中轴线上古建筑依次为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和藏经楼。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总体布局既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来安排单体建筑,集清代建筑之大成,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2013年3月5日,普陀山普济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多宝塔,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的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元元统二年(1334年),宝陀观音寺(今普济寺)住持孚中怀信禅师受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施钞千锭”,购苏州太湖美石建造多宝塔,故又名“太子塔”。普陀山多宝塔是普陀山保存最古的建筑,也是现存的元代最大的宝箧印式塔。1</p><p class="ql-block">普陀山多宝塔通高18.17米,由两层台基、三层塔身及塔刹三部分构成。各层平面均呈正方形,立面呈向上收分的梯形。各层平面均成正方形,立面成横宽于竖,向上收分的梯形。普陀山多宝塔的造型代表了元代汉蒙、汉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展示了元代汉地藏传佛塔的发展趋势。</p> <p class="ql-block">海印池</p> <p class="ql-block">百子堂</p> <p class="ql-block">永寿桥上走一走 </p><p class="ql-block">可以活过九十九</p> <p class="ql-block">大乘禅院位于玉堂街中段象王峰下,绀楼黄墙,分外醒目。原为茅篷,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慧济寺僧庆祥联络海外侨胞集资,改庵为慧济寺分支。大乘禅院前后两重,建筑面积2836.74平方米,庵宇74间。圆通殿供奉观音菩萨,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后为卧佛殿,殿内卧佛为佛祖释迦牟尼涅盘像。佛身长7.6米,右手枕耳,侧身而卧,神态安详怡然。殿正中还供奉一尊缅甸白玉卧佛像。卧佛殿楼上为千佛楼,有千佛全为优质樟木雕成。千佛楼上一楹联写得甚有情趣,联曰:“千说千谈不离超生脱死,佛经佛法无非转悟开迷。”把人之生死与佛道迷津说白了。位于玉堂街中段的大乘禅院,就占地规模来说,堪称普陀山庵院之冠。它的主殿——圆通宝殿里供奉的“水月观音像”可以说是在观音菩萨造像中首屈一指的精品。水月观音是三十三体观音之一,以衣饰华丽、身姿优美而著称,又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或东方维纳斯。在大乘禅院后面的卧佛殿里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盘相,佛身长达9米,按照缅甸玉佛仿造,神情十分安详,代表着佛家“涅盘”的最高境界。卧佛殿的上层为千佛楼,内供奉着本山僧人善慈从缅甸请回的玉佛1000尊。整个庵堂宽敞明亮,游廊回绕,曲径通幽,每年接待数千中外信徒和游客,香火鼎盛,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又名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坐落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梅岑路115号,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法雨寺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面积大约9000平方米。全寺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其中天王殿、圆通殿和大雄宝殿是三座主要殿堂。</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坐落在浙江省舟山市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矗立于南海之巅,背靠幽深青翠的紫竹林,隔海远眺朱家尖彼岸。1996年,普陀山佛教协会为庄严菩萨道场,弘扬大士圣德发起建造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1997年10月30日,普陀山南海观音铜像建成开光。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所塑造的铜像是天身,非男非女,为“飘海观音”的形象。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净高20米,莲座高2米,底座双层大厅,与铜像合一,总高33米。以普陀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精神,传播观音文化”为理念,致力于打造文化名山的大型佛教文化主题活动。文化节于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举行,会期五天左右,通过传灯、拜山、讲经、论坛、展览等一系列佛事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李利安将中国本土化的观音信仰分为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和汉族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三大部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属于“制度化的宗教”范畴,汉族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则不同于正统佛教的信仰形态,没有经典的束缚。在中国汉族地区的观音信仰体系中,普陀山就是“南海”,普陀山的观音就是“南海观音”,铜像以“南海观音”命名。铜像端庄,面如满月,左手捧法轮,右手结施无畏印,顶戴弥陀,足承金莲。莲座下为两层方形殿堂,外墙用灰白色细磨花岗岩包饰,正面和两侧紫铜拱门精雕各色花卉图案。南海观音立像处,恰是当年慧锷留“不肯去观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这座南海观音铜像已成为普陀山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以普陀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精神,传播观音文化”为理念,致力于打造文化名山的大型佛教文化主题活动。文化节于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举行,会期五天左右,通过传灯、拜山、讲经、论坛、展览等一系列佛事文化活动,让十方善信感受“净化人心、普济大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文化特质。普陀山南海观音香会节又称“普陀山三大香会期”。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观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会。此时普陀最为盛况,国内外信众纷纷上山,敬香拜朝和参加法会。晚上数千人在圆通殿内外坐香,齐诵大悲观世音名号。</p> <p class="ql-block">梵音洞</p> <p class="ql-block">观音显圣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