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灞陵桥在渭源县原南城门外的清源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壁拱桥,俗称“卧桥”。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有“渭水长虹”之称。</p> <p class="ql-block"> 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系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为渡渭河而建。初为平桥,传说徐达夜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乃以木笼装石为墩修成,桥上配以玉石栏杆,因有“渭水通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徐达亲题桥名为灞陵桥,有“渭河第一桥”之称。可惜“即济行人,复通车马”的桥梁后为洪水屡次冲毁。同治年间重修,左宗棠为之题有“南谷源长”一匾。</p> <p class="ql-block"> 灞陵桥因“渭水绕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得名灞陵桥。民国八年即1919年开始在县城南门仿照兰州雷坛河“握桥”,修建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1934年8月再建。竣工后诸多名人题词留念。1981年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1984和1986年两次进行了抢救性原样翻修。2006年6月为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纯木质叠梁拱桥。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p> <p class="ql-block"> 灞陵桥是一座全国跨度最大的古典纯木结构伸臂叠梁臂曲拱单孔型廊桥,结构严密,气势雄伟,双坡式飞檐,四角斗起。它的设计、建筑结构、式样和彩绘等,都具有我国古典民族建筑特色。南北而卧,全长约40米,高约15米,跨度不足30米。桥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纵列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飞挑凌空握起,桥身高耸,悬妙陡险,“能容巨流,避浪击”。飞檐式廊房的屋顶有瓦遮雨雪,坚实耐用,沿袭保存至今的廊房每间宽3米,共13间64吊柱。由14排吊柱提拦,每排4柱,两两分置,形成双侧挂栏。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3部分组成,中道宽3米余,挂栏各宽0.66米,呈踏步状通道,总宽约为4.50米,栏杆扶手可助攀登,亦可凭栏眺望。桥两端各有宽敞雄浑的卷棚式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琉璃瓦顶,脊耸兽飞,典雅别致,轻风吹拂,风铃叮咚,悦耳怡人。整座廊桥雄伟壮观,结构独具,工艺精美,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又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甘肃独一无二,国内桥梁建筑中实为罕见。桥的座落方位和四周环境的参差错落,格局的经营,与四邻风光的巧妙融合,构成完美的西部民族艺术风情。该桥两岸山峦对峙,平远的河道无论远近,都可看出高耸的桥身被蓝天和盘托出,显得明净壮观,形成长虹卧波、蛟龙横卧之势,彩绘的桥身梁柱、椽檐斗拱,与周围暮蔼静谧、炊烟缭绕的村郭田园相映衬,愈发显出桥身的典雅秀丽、朴厚温静。两岸草木繁荣,杨柳依依,白杨婷婷,陪衬着她的多姿情态,真有“色不待丹碌之采,山不待空青不翠”的诗情画意。蓝天白云映衬,桥下渭水东流,好一幅长虹卧波壮美图,素朴古雅的明代佳构从历史深处走来,此等匠心风韵,巧夺天工地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某种园林建造手法,参差互补,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至高境界。灞陵桥从人们的记忆深处显现,从祖国西部的历史隧道款款走来。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在渭河源头以其婷婷婀娜的容姿,定格为一种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灞陵桥原始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渭源县文化馆馆长陈望前撰文,详细介绍了灞陵桥的前世今生,高度评价了该桥在全国古桥中的重要地位。该文得到书法大家张季纶老先生的高度赞赏,欣喜之余,奋笔直书,一气呵成,成就了一组书法精品。这组书法作品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渭源书画艺术界的饕餮大餐。现将友人收藏的这组集名桥、名文、名书联袂造就的艺术珍品公诸于众,以飨广大文友,也为渭源文旅事业助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