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制:一修歌 227294355</p> <p class="ql-block"> 玉龙沙湖:错过日出,却与烈日签下一纸金色契约。</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从赤峰城区出发。导航显示 240 公里,我把车窗按下一条缝,晨风带着草籽味灌进来,像替我们叹气,错过了日出时间,可转念一想:错过日出,也许只是沙漠给我们出的第一道谜语。</p> <p class="ql-block"> 10点多我们抵达,热浪扑面,我们顶着 35 ℃的空气往沙山冲,脚底立刻灌满滚热的沙粒——像有人把刚出炉的盐撒进鞋里。</p> <p class="ql-block"> 驼队在一旁整装待发,驼铃叮当,像给滚烫的世界配了音效。我仰头望,沙山脊线锋利得像刀,阳光把阴影削成极窄的一条缝。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何有人用“金色海啸”形容沙漠:静止的沙丘,其实随时会咆哮。</p> <p class="ql-block">阴阳石谷</p> <p class="ql-block">阴阳石谷</p> <p class="ql-block"> 玉龙沙湖没给我们日出,却给了烈日、驼铃、蓝湖、以及一瓶冰镇杏皮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原来错过并非失去,而是换一种方式抵达。</p><p class="ql-block"> 沙漠用一整天的高温告我:“你追的不是日出,是与世界赤诚相见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在玉龙沙湖我们还参观了玉龙的发现地遗址,在国家博物馆里展览的玉龙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玉龙不仅是一件国宝,更是中国文明时间维度的“计时器”、空间维度的“定位仪”、精神维度的“图腾源”、礼制维度的“奠基石”。</p> <p class="ql-block"> 1971 年 8 月的一天,内蒙古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张凤祥在修梯田时,意外挖出一个像钩子的黑乎乎物体,带回家后被弟弟拖成了墨绿色的玉器(形似蛇或龙),随后被送到翁牛特旗文化馆 。这件玉雕龙最初被搁置,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牛河梁遗址发现类似文物后,才引起重视。后经辽宁省考古研究所鉴定,著名学者孙守道坚持判断其属于红山文化时期,最终证实其为距今 5000-6000 年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高 26.3 厘米、宽 29.3 厘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一发现将中国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余年,证明赤峰地区(“中华龙的故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玉龙沙湖景区因此得名,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p> <p class="ql-block"> 我把相机回放键按住,屏幕里是一张张滚烫的金色:驼铃、汗珠、反光板、被晒得卷曲的芦苇。忽然明白,所谓遗憾,不过是沙漠留给旅人的暗号——只有错过第一道光,才会拼命握紧后面的每一束。</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2日,我们慕名而来。玉龙沙湖的美,确实有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震撼!驼铃悠悠踩碎金沙,沙山线条像凝固的浪,一转身又见碧湖倒映着晚霞,这种刚柔并济的景致,难怪让人直呼不虚此行。我还会在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