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画家董双武

<p class="ql-block">董双武老师1976年4月赴合肥市“五七干校”任教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6年4月,我(董双武)临危受命,赴长丰县杜集乡合肥市“五七干校”任教(该干校于当年4月份更名为合肥市“五七大学”),干校距合肥市区100多里的偏僻乡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购物到杜集镇,来回要走20里路。这对我来说习惯了,5年的知青生活早把我锻炼出来了。干校初期仅有包括我在内的三名教师。一到干校,我们便立刻投入到工作,准备课程,草拟教学大纲,撰写讲稿报校长批准,这里的学生30一50多岁,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有高中毕业的,有中专毕业的,有文革前大学毕业的,甚至还有大学教授。为了解需求、确定方向, 我们召开了学员座谈会,充分征求意见,最终明确分工,我负责教授《机械制图》课程,另外两位老师负责,园林,农机,畜牧兽医课程,好在我们三位老师比较全面、,互相能兼课,大家之间协调的好,我们3人住在一起。开学典礼高鸿校长主持,并对学员们提出要求,同时将我们三位老师一一介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看到下面座的学员心跳加快,十分紧张,唯恐完不成任务,为此,我们每天备课到深夜,我准备了大量亲手绘制的教学挂图。当我把他们挂进教室时,学员眼球“一亮”。我也经常给另两位老师绘制教学挂图,开学了,我的担忧逐渐消散。上课学员认真听讲,课堂纪律非常好,他们对我这位二十多岁的小老师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友好。学员们平时以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主,学习成了他们宝贵的精神食粮。大家吃的都是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和粮食。</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大半年过去了,我终于接到年底回母校的通知,校长反复做工作让我留下,但我还是想回母校,回去时刻恋恋不舍,几十个同学徒步相送,走了十几里路,直到把我送上从长丰杜集镇一合肥市区车上,同学们在车下高呼老师再见!我不停地向他们挥手告别!</p> <p class="ql-block">董双武老师任教时与学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成立于1968年11月,1976年4月更名为合肥市“五七大学”,1979年6月解散,资产全部移交给长丰县,历经了11年的岁月。创办“五七干校”即是干部下放劳动,又是干部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干校旧址:合肥市长丰县杜集乡合肥市“五七干校”,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干校人亲手建造的道路、桥梁、办公楼、大礼堂以及学员宿舍等建筑。2013年被列入合肥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干校平均每年生产粮食十万多斤、油料五千多斤、肥猪六十多头、蔬菜瓜累等。干校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它们不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精神的传承。在今天,这些建筑不仅是一处历史景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机械制图教学挂图 螺杆螺母作图</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我的“学员”们,多是来自教育、财贸、物资、商业等系统的干部,放下工作,在课堂上听讲,有时握起锄头,在田野间学习耕作。一次田间劳作,一位老师正累得直不起腰,身旁一位年纪稍长的学员默默递过锄头,低声道:“老师歇会儿,我来。”他额角汗珠滚落,坠入脚下的土地。后来我才知晓,他原是某大学的教授。劳动间隙,有人竟掏出卷了毛边的外语书,在土坷垃旁边轻轻念诵。</p> <p class="ql-block">董双武老师担任拖拉机驾驶教练</p> <p class="ql-block">机械制图教学挂图 齿轮的作图</p> <p class="ql-block">机械制图教学挂图 </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汽车油路教学挂图</p> <p class="ql-block">更难忘的是夜校的灯火,我上课时,学员们围坐油灯之下,灯苗摇曳,如豆般渺小,却映亮了每一张专注的脸庞。灯光之下,那些布满劳作伤痕的手捧着课本,字字句句在昏黄里变得清晰,也仿佛抚摸着彼此的心。有一次我备课、绘制教学挂图几天没有睡觉疲劳过度身体感觉不舒服,翌日清晨,门缝下竟塞进了几枚温热的鸡蛋。那朴素心意,胜过千言万语,静静暖热了我的心。平时打饭、打水、洗衣服,都是学员们主动的帮助解决,我常说我年纪轻,你们岁数大,由我自己来解决,学员都说老师辛苦应该的,让我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教室</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快到一年,我要离开干校,和同学们再见了。临行前夜,我再次踱步到夜校窗外,灯影幢幢,映出里面伏案的身影。那微弱的灯火,虽仅如豆,却如一颗颗灼灼之星,穿越了那个时代的长夜,知识的火种,终将燎原。</p> <p class="ql-block">汽车电路教学挂图</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教室</p> <p class="ql-block">机械制图绘图仪器</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过去了,我仿佛能听到那遥远的岁月里,学员的欢声笑语,教室里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全身贯注的听讲,在我脑海中浮现。离开干校多年后,那段依然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它教会我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荒芜中寻找精神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感想:</p><p class="ql-block">坚守与奉献,在极端艰苦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七干校”),知识分子(教师与学员)依然克服困难,坚守教育岗位和学习热情。</p><p class="ql-block">教学相长与尊重,年轻的教师凭借专业能力和真诚付出(如自绘教学挂图),赢得了阅历、学识可能更丰富的学员们的由衷尊重,体现了知识传承的力量和师生间真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特殊环境下的精神需求,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间隙,学习成为学员们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慰藉。</p><p class="ql-block">深厚的师生情谊,离别时学员们的深情相送,是对教师付出最朴实、最动人的肯定,这份情谊超越了年龄和背景的差异。</p><p class="ql-block">个人成长与时代印记,这段经历既是个人成长中难忘的一课(从知青到教师,在压力下锻炼能力),也是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境遇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集体宿舍</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集体宿舍</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教室</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外景</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教室</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外景</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外景</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学员参加劳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