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邯郸市初中历史赵艳春名师工作室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学科特点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在主持人赵艳春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博润历史 研修赋能——邯郸系列博物馆研修与教学实践融合”活动,她还鼓励工作室成员结合各县区地域文化特点,开展“行走的课堂 沉浸的体验”活动,下面是工作室成员来自广平县第四中学的刘香红老师,带领本校学生进行的“溯源建党初心 探寻广平星火”参观广平县第一个党支部,学习党史的红色研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将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党的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与本县的第一名党员,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相联系,主题为“溯源建党初心 探寻广平星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开始刘香红老师为研学活动致辞,她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今天我们在7.23这个特殊的日子走进广平县第一党支部旧址,就是要让同学们在“行走的课堂”里读懂:广平的红色星火,是党的初心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延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活动过程中,她发挥自己历史老师的深厚功底,讲解生动,学生听的入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她的讲解,从1917年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1921年党的诞生,1930年张变三入党成为广平县第一名共产党员,1932年苏明奔走发展党员,到1933年广平县第一个党支部北刘村支部成立的庄严画面,通过泛黄的照片、斑驳的实物,在学生们眼前徐徐铺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还向在场的学生提问,“为什么说这里是‘广平星火’的起点?”“因为这里是第一个支部!因为先辈们从这里开始传播革命思想!”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让思维在历史细节中得到了碰撞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的认识充分说明研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她对第一届县委的成立”展区进行进一步解答,“同学们,从支部诞生到县委建立,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就像红船精神在广平的延续。先辈们在这简陋屋里建党,把党的初心,深深扎进咱家乡土地,这星火,串起了党的诞生与地方觉醒,是咱广平人永远的精神根脉!”一句话点醒众人,原来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火种,早已在时空里与党的诞生完成了一场温暖的接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解到“美丽乡村国画北刘”展板时,刘香红老师讲述:“这一面面墙、一条条路,都是支部带着乡亲们‘画’出来的,红色根脉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学生挤在展板前,听着刘香红老师剖析不同阶段支部书记的担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播撒信仰,建设时期夯实根基,新时代奔赴振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最后的诉说感想环节,学生代表贺培袁分享感受“以前在课本里学‘中共一大’,总觉得离我们很远,但今天站在广平第一党支部旧址,听着张变三爷爷冒着危险发展党员的故事,看着雕塑里先辈们开会的样子,我突然懂了:1921年的红船精神,其实就藏在1933年北刘村的油灯里,藏在今天‘图画北刘’的笑脸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色基因要融入我们的血脉’,我们青少年该接好的接力棒——好好学习,像先辈守护家园那样,将来守护我们的祖国!她的回答在现场赢得了阵阵掌声,这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的感悟,纸短情长,红色信念深入吾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育苗先育根,育人先育心。“行走的课堂 沉浸的体验”没有课桌,却有最生动的教材,我们将历史老师专业素养与乡土历史相结合,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其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工作室活动的初心,更是教育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