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在撰写“寻觅父亲的足迹 始于黄埔军校”一文的过程中,一直有走访一下我的祖居,福建省永泰县浦边村,以及父亲的母校,广州黄埔军校这样的想法。因为,在撰写这样题材的过程中一直沉浸在历史材料中是很是累人,适当换换脑子,给自己一点感性的体验也是很必要的。实地探访这些地方更是身体力行地寻觅父亲的足迹,在某种程度上比联网查资料或跑档案馆更有意义。况且,从广义上说,除了浦边,永泰,乃至福州都算是我的故乡,写作之余游览一下家乡美景也是对自己很好的犒劳。</p> <p class="ql-block">五月初,几位暌别多年的老同事邀我去福州相聚,老友聚会正好解决了我的返乡需求,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奔赴福州</b></p><p class="ql-block">5月11日,我乘坐G1661次高铁,驶往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严格说,是父亲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很快就见到了福州的母亲河,闽江。</p> <p class="ql-block">背包客终于来到福州南站,等待前来接站的同事。</p> <p class="ql-block">来到酒店,时间还不到四点,距离晚上老同事的聚餐还有一点时间。据小红书介绍,福州有个鼓山风景区,相当于市民广场,福州人闲暇时都会去散步。正好鼓山离酒店不算太远于是决定打个车过去转转。</p> <p class="ql-block">来到鼓山,才知道这个市民广场海拔高度一千米,比南京的紫金山要高一倍。这哪里是福州人休闲散步的地方,根本是他们登高攀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公园的门亭始建于宋嘉熙(1237-1240年),为通往高耸霄汉之绝顶峰,因名"通霄亭",后以理学家朱熹题鼓山"闽山第一"为匾额,而更名,现亭按原制于2020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这座祝圣万年亭始建于宋淳熙丁未(1187年),内壁镶嵌"祝圣万年山"颜体楷书石碑。清黄任《鼓山志》中以"祝圣万年山"为鼓山别称。现亭为1998年复建,2020年重新按旧制修葺。</p> <p class="ql-block">为了节省体力,我乘坐了登山索道,即使乘坐索道,也还需要二十分钟才能登顶。</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鼓山集山岳景观和自然景观一体,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是闽都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为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山,自宋朝至今皆为福州首选的游览胜地,素有“今古名山”之称。</p> <p class="ql-block">索道虽然路程较长,但距离地面并不高,感觉就像贴着徒步登山者的头顶掠过。</p> <p class="ql-block">下了索道,仿佛回到了成都的人民公园。路边坐满了兴高采烈的游人,一边喝茶一边摆龙门阵。兴之所至,连上衣都脱了,赤膊上龙门阵。</p> <p class="ql-block">索道上方的这个山顶平台聚集了不少游客,估计这里应该是徒步登山者的终点了。图中的这个建筑,名叫眺望台。游客登临,可尽览闽都风光。特别到了晚上,福州市区的万家灯火端的是有如漫天繁星。</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于网络,因为我必须参加晚上的老同事聚会,俯瞰福州夜景这样的美事也只能脑补了。</p> <p class="ql-block">信步来到位于山顶平台的鼓山十八景园的入口。。鼓山十八景为岩洞地貌景观,峰奇石怪,洞窟幽深,古木繁翳,以儒释道经典传说为主题的精美题刻为其主要特色。清代福州儒商魏杰创意选定十八景点命名题咏。</p> <p class="ql-block">进了十八景园才知道外面的平台并非山顶,这里才是继续攀登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十八景园的游览方式就是在登山的途中观赏沿途山景以及众多的以佛教内容为主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山壁上这篇大气磅礴的“鼓山赋”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开篇的“天生石鼓,地奉玉壶,雄峙左海,坐拥闽都”便自气势夺人。只是时间有限,无法细细拜读了。</p> <p class="ql-block">慈航驾壑是十八景的一个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站在罗汉台上,俯瞰台前三块巨岩,形如二艘舟船耕波犁浪于林海碧波中。相传为当年观世音普萨曾与众佛慕名驾临鼓山召开佛界法会,因留连忘返,超期滯留,所乘舟船在此泊后石化。</p> <p class="ql-block">此洞名为佛窟。不过总觉得将“窟字与“佛”字连用有几分不敬。</p> <p class="ql-block">不过,如果当真对摩崖石刻感兴趣,就一定要徒步登山,不能乘坐缆车了。否则图中的“鼓山摩崖题刻”以及著名的“石鼓名山”牌坊都会被缆车错过。</p> <p class="ql-block">登山石阶在接近终点时变得十分陡峭和狭窄,左侧还增加了铁链扶手。</p> <p class="ql-block">最后,连台阶也没有了,石阶变成石窝窝,我必须用双手握住铁链,脚踩石窝向上攀登。到此时心中颇有有几分后悔,没道理在回乡的第一天就让自己变身登山运动员。别忘了我是来市民广场散步的。不过,到了这里除了奋力向上已无其他选择。</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来到位于鼓山最高峰屴崱峰绝顶的无名瞭望台,鼓山屴崱峰海拔998米,登上此瞭望台便超过了一千米。当然像我这样缆车坐了大半程的人是没有资格自称攀登上了鼓山绝顶,不过即使最后这一小半也真挺累人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瞭望台上极目远眺,发现流经鼓山脚下的闽江中有一个巨大的岛屿。</p> <p class="ql-block">调整焦距放大了看,突然觉得眼前的景观与重庆中分长江和嘉陵江的渝中半岛十分相似,包括远端的高大建筑物都很像朝天门码头的来福士广场,只是视角是从后往前看。</p><p class="ql-block">直到晚上和阔别多年的老同事愉快聚会后,我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鼓山下的这个大岛是川石岛。该岛位于闽江口,是连江县琯头镇的重要地理标志之一,川石岛是闽江第三大岛(面积约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6.5%,为福建省海岛之最。其最高峰为“芭蕉山”,西侧面向闽江主航道,南临马祖列岛。川石岛位于鼓山所在的闽江北岸下游区域,与鼓山共同构成闽江沿岸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带。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鼓山的文化底蕴相映成趣,共同承载着福州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晚上的聚会中与同事商定,次日,来自浙江和广东的同事在福州市区游览,我独自去探访位于永泰山区的祖居。考虑到祖居距离酒店有六十多公里路程,租车自驾前往应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通过携程平台办理了租车手续。租车行十分友好地连夜送来一台大众宝来,并直接停在酒店的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探访祖居</b></p><p class="ql-block">十二日早晨,动身前照例检查一下车况以及宝来的操作机制。宝来虽不是什么豪车,却比我开了十多年的凯越先进不少,比如凯越的手刹是把手,宝来却是一个按钮。另外,方向盘上喇叭按钮的位置也不一样,使我很长时间没找到,只能静默行驶,被迫成了福州城内最遵守纪律的驾驶人。</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家里户口本上籍贯一栏写的是福建省永泰县浦边乡浦边村。但现实中并不存在浦边乡,取代它的是葛岭镇。估计是户籍部门出错了。早晨出发,导航永泰县浦边村,到达葛岭镇收费站已经九点多钟了。</p> <p class="ql-block">一路行来,山路渐多,当我看到浦边村的路牌以及路边的标志时,心里登时产生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小时候户口簿上的地名,真的出现在眼前。这里我虽然从未谋面,但确是父亲的故乡,也是我的祖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放眼四顾,这浦边村还真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为了确认我已经到达目的地,我便请教路边的人家这里是不是浦边村,对方告诉我这里已在浦边村的范围内,并好心地问我要找谁。这个“要找谁”还真的把我问住了,因为我实在谁也不认识。只能说明自己的老家在浦边村,想看看老家,同时了解一下苏姓人家的后人主要分布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结果图片中这位路过的乡亲十分热心地告诉我他就姓苏,苏姓人家集中的地方叫布莲坑,由此前行,见到道路分叉处向左上坡即可。怕我万一找不到,他还留给我自己的电话号码,有问题就找他,届时他会过来帮我。浦边乡亲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如此热心,当真令人感佩。</p> <p class="ql-block">在路边的这个“浦边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浦边村的第四片区,即布莲坑片区中的村民绝大部分姓苏。</p> <p class="ql-block">按照苏姓乡亲的指引驱车前行,我终于来到了布莲坑,一个隶属于浦边村的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在村口发现了一个类似庙宇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走进庙里一看,庙堂上很奇特地供奉着两男两女四尊神像。</p> <p class="ql-block">庙内的建筑已经十分破败,给人随时会倒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庙宇之外还有古石碑和炉鼎。</p> <p class="ql-block">直到后来,在阅读了苏新建先生写的《永泰丰宁山苏姓人家介绍》后,才了解到这座庙宇名叫桃源宫(古称桃源福社)始建于明朝,清﹒乾隆年间重建,道光十七年(1837 年) 再建,同治十三年(1874 年)重修,奉祀大王公。清乾隆以前,村中有两个宫庙奉祀大王公,一个为苏家所建,另一个其他姓氏所建。乾隆后期,其他姓氏逐渐式微,宫庙倒塌,道光年间再建时,两庙合一。所以,现存桃源宫奉祀有两对大王公、大王婆,这是永泰独一无二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而而桃源宫前这座不起眼的小桥名叫桃源桥。石拱桥长12.5米,宽2.5米,建于清乾隆乙卯年(1795年),有石碑记事。经查史料,桃源桥是永泰现存至今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p><p class="ql-block">不过,桃源宫,桃源桥及其他设施虽说是重点文保单位,但感觉并没有得到文保部门的妥善保护,实际处于一种荒废的状态。真的希望这种状况能得到改善。</p> <p class="ql-block">从桃源宫出来,我结识了本村的苏姓乡亲苏凯。在他的引领下,我来到我家的祖居,鲎厝。这里就是我父亲早年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当年,他也是从这里出发,走上求学和从军的道路,奔赴北伐和抗日战场。</p> <p class="ql-block">苏家以“祖厝”为宗祠,“祖厝”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今二房“前厝”,三房“旧厝”、“鲎厝”尚在,各房默认为宗祠作为祭祀先人的场所。据说,鲎厝始建于清乾隆中期,但因年久失修,目前仅剩“大厅”和“下落”。新建先生描述的两对旗杆倒是依然矗立在门前。</p> <p class="ql-block">走进鲎厝,观看堂屋和其他屋舍的配置,给人的感觉不像祭祀的场所,倒更像住家。只是历经沧桑岁月,屋舍内外杂草丛生,衰败得很厉害了。</p><p class="ql-block">图片中是苏凯在领着我参观堂屋。</p> <p class="ql-block">网友梅子伊人(也是布莲坑鲎厝出身)曾回忆道,二十多年前她还看到大厅的墙壁上粘贴着父亲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鲎厝如今已不复新建先生在文中所描绘的那样“八扇七间,上下两落,左右横厝,门楼旗杆”的豪华气派。眼下满目尽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到布莲坑,能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有机会看到祖屋鲎厝,了解祖辈世代居住的地方,也算是得偿夙愿了。如果具有两三百年历史的鲎厝以及桃源宫,桃源桥等文物建筑能够得到文保部门的关注和援助,改善它们颓败的状态,则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来到布莲坑以后发现此时正是农忙季节,很多乡亲都去采摘青梅了。记得苏凯曾跟我说过,闽中地区清明以后青梅就已成熟,可以采摘了,只是今年迟了一点,难怪这么多人都在忙于此道。青梅可以制成各种青梅制品,如脆梅。即使品相不太好的,或掉落在地上的次梅,也可加以烘烤,制成乌梅。乌梅也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喝的酸梅汤就是用乌梅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有乡亲在鲎厝中搭起烘制乌梅的土灶,据说要不停地烘烤才能制成乌梅。</p> <p class="ql-block">参观鲎厝以后,苏凯领着我来到乡亲苏小兴的家,大家一起饮茶聊天。图片中左边是苏新建,右边是苏小武,笔者居中,拍照片的人叫苏小兴。我和几位乡亲,包括苏凯,都是出身鲎厝的近支族人。苏新建先生是活跃在福州和永泰文坛的文化名人,精研文学和史学。编著了很多文史著作。在学术界享有盛名。这次听说我回乡寻根,专程从永泰县赶回浦边相见,拳拳之意,十分感人。苏小武和苏小兴也是十分健谈,热情爽朗的人。据苏小武说,他的父亲是我父亲当年在武汉时的秘书。而他父亲最近这些年一直在家乡生活,已于去年仙逝。苏小武的父亲应该是和我父亲一道在老家生活过的最后一人。如今,再想找人聊一聊父亲在家乡的生活和学习等情况已经没有可能。岁月的无情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记得苏小武在鲎厝曾跟我提到,父亲当年报考黄埔军校时曾得到林森先生的推荐。这个信息肯定是他父亲告诉他的。不过,考虑到林森先生是国民党元老,父亲当时不过是个青年学生。除了都是福建籍(林森是福建闽侯人)之外,二者之间没有任何交集。何况1926年林森先生正在南京忙于营建中山先生陵寝,不太会有时间去推荐一个普通青年去报考黄埔军校。此事姑且存疑吧。</p><p class="ql-block">聊天中,乡亲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我爷爷的墓地就在附近不太远的地方,并答应陪我去看看。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是我来此之前没有想到的事情。乡亲们真的有心了。</p> <p class="ql-block">这段视频站在苏小兴家的阳台上拍摄,视频表明布莲坑确如新建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是被一个个小山包围成的盆地,并因此得名。莲花虽美,坑字确有几分过于朴实,想来用惯也就习惯了。</p> <p class="ql-block">中午,苏小兴亲自下厨招待大家享用一顿丰盛的午餐,餐后苏新建,苏小武,苏小兴和我分乘三辆车前往爷爷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从布莲坑出发,我们沿着005乡道和三环路跑了七八公里,来到一家企业(岁金智谷•永泰智造产业园?)附近,墓地就在企业后面的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沿着产业园旁边的这条小道上行,</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片荒草地来到产业园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荒草中找到一段墓墙,</p> <p class="ql-block">墓墙内看到一块几乎完全被杂草掩盖了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拨开乱草,可见墓碑上有我爷爷苏图瀛和大伯苏则笃(父亲字则诚)的名字。立碑的时间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考虑到父亲1926年就读黄埔军校后就没有回过家乡,因此他应该没有来过这块墓地,没有见过这块墓碑。为此,我在碑前给爷爷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也算是为父尽孝吧。</p><p class="ql-block">墓碑的字迹不是非常清楚,文字格式也和一般的墓碑完全不同,这些只能等我回南京后仔细研究了。无论如何,墓地的位置非常难找,相信我如果再回来一次,如果没有乡亲们的帮助仍然是找不到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布莲坑的乡亲们一直记得我爷爷墓地的位置,这次又不辞辛苦陪同我前来拜谒,这片心意使人难以忘怀。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亲人们。</p> <p class="ql-block">看完墓地就到了分手的时候,我和乡亲们在墓地附近合照留影,依依惜别。我这次探访祖居之行也至此告一段落。</p> <p class="ql-block">下午和同事约好去游览烟台山,当导航报道前方经过三县洲大桥时,我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虽没来过却很熟悉的地方。原来在电视剧“猎罪图鉴2”中,这座桥被被放在片头中反复播放,我当时就对桥下那座郁郁葱葱的小岛十分感兴趣。后来才知道,这小岛名叫爱情岛,主打的是爱情主题。岛上甚至有一个园林式的婚姻登记处(心形建筑),不但为情侣们提供优美的恋爱环境,连爱情的归宿都安排好了。可惜跟同事约好了去逛烟台山,否则真的想下去转转,领略一下爱情岛的独特风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闽江南江滨沿线的烟台山历史风貌区,这里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还保留着百年前的山地街巷、西洋建筑和园林古厝。</span></p> <p class="ql-block">据说光绪年间,烟台山已有外国商行30多家,如汇丰、渣打银行等。西方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也纷纷派传教士来烟台山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1920年以后,华侨办实业、进行房地产投资等成为烟台山一带主要的建设活动。至此,一批风格多样、造型美观的近代中西建筑在烟台山拔地而起,这里还保存着众多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等西洋建筑和数十座中西结合式园林古厝,奠定了烟台山“万国建筑博物馆”建筑风貌和独特的环境特色。</p> <p class="ql-block">万春巷口以它独特的结构形态,想不成为网红都难。</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样的围墙下仿佛回到了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这个教堂叫圣约翰教堂,又叫石厝教堂。我也是回到永泰祖居以后才知道厝字念厝“cuo”,我家的祖屋叫鲎厝,估计您两个字都不会念吧。前面一个字念“hou”,前后的后。.拍照时我是有意把铁栏杆拍进去,可以增加几分阴森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这是叶圣陶在1923年为烟台山所留下的描述。如今的女郎虽然已经不打花纸伞了,但自身就是风景的她们依然是风景中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离开烟台山以后,兴犹未尽的我们来到福州另一个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这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和七巷并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实有所指的,其中“三坊”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七巷”指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p> <p class="ql-block">牌坊后面的这条街叫南后街,所谓三坊七巷就是以南北走向的南后街为中轴,向东,向西延伸而出出的十条巷子。</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三坊七巷它就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跟上海的城隍庙,成都的宽窄巷子,南京的夫子庙,老门东,镇江的西津渡都是一个类型的。但福州的三坊七巷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却是中国任何其他文化街区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三坊七巷中分布着众多的名人故居。据不完全统计,这里走出了超过150位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其中对近代史的影响尤为显著。以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甘国宝、林纾、林旭、林白水、郁达夫、冰心、林觉民、林徽因、王冷斋、黄乃裳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扎堆涌现出来,组成中国近代史星空里的璀璨繁星。因此,人们戏言“三坊七巷一条街,半部中国近代史”。</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年轻时曾对林纾先生的文笔钦佩得五体投地,以至于我孩子苏纾的名字就沿用了他的名字。我青年时期的这位偶像也居住在福州的三坊七巷。(林纾是中国翻译文学的奠基人,对中国文学和新文化运动有深远的影响,曾被胡适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其180多部译作以“林译小说”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此外,需要提到的是占地仅40公顷的三坊七巷,却孕育了151位进士、10位尚书及总督、10位总督等显赫仕途人物。这里历史人物密度之大甚至到达了曾有两位历史名人居住过同一所宅子。此即林觉民和冰心。上个月马英九先生来福州参观三坊七巷时曾专访林觉民的故居,当时曾为他24岁即为国捐躯的壮举感动得哽咽而不能语。</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位于郎官巷的严复故居。有那么多名人故居可选,我独来到严复故居,倒不是因为他是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而是因为他是我的英语启蒙老师梁国诚先生生前最推崇的人。严复的天演论也是梁老师最喜爱的著作。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他在课堂上向我们介绍天演论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大声背诵“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面山而背野,…”每思此情此景,我的眼睛就会不受控制地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位于郎官巷的严复故居是严复晚年居住的地方,为双层楼平房。楼下为敞厅,构架采用新式三角架结顶。楼上为一单开间,室内白灰平漫天花,前后走廊、栏杆均采用民国时期流行仿西方建筑纹饰。</p> <p class="ql-block">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严复自觉担当起唤醒全民族保国保种的思想启蒙重任,翻译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先进思想。"译才并世数严林"中的"严林"就是指同为三坊七巷著名翻译家的严复和林纾。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在当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统治下的旧中国思想界,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提到严复就不能说一说他的最著名的译著《天演论》。《天演论》的原作者是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他的原著是《进化与伦理》(Evolution and Ethics)。而严复在1897年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并命名为《天演论》。</p><p class="ql-block">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第一次将“信,达,雅”视为翻译工作的准则和出发点。这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里程碑。严复提出这三个标准是为了指导翻译,尤其是在翻译西方学术著作时,如何平衡忠实、通顺和文采等三个方面。恩师梁国诚先生对严复提出的这三个准则推崇备至,我也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引导下才了解了这方面的内容,当时我只是个中学生,并不知道自己会在若干年以后走上以翻译为职业的道路。记得梁老师曾强调,“信达雅”中的“信”是翻译的第一要义,忠实于原文是翻译者必须做到的事情,译文让人能看明白也算是完成了“达”,至于文字高雅实在做不到也就算了。对于梁老师的观点我是深以为然的,你不能要求翻译人员都是严复那样的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我在阅读了赫胥黎的原著以及严复的译著之后却对严复在翻译本书时是否做到了信达雅中的“信”产生了疑义。</p><p class="ql-block">严复的《天演论》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因此重点翻译了原著中关于“自然进化”与“生存竞争”的部分,而对赫胥黎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如演讲II、III)则大幅删减或弱化。在某些方面,他的观念和原著不仅是背离甚至是对立的。在天演论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严复的创作(严复的按语),其余部分则是经过处理和改编的赫胥黎作品。必须承认,天演论对于引导当时的中国社会起了振聋发聩的重大作用,使当时居安而不思危的国人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成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但就翻译论翻译,尽管严复将信达雅中的“达”和“雅”做到了极致,但在“信”字上是可以存疑的。为此,窃以为如需全面了解赫胥黎和他的著作《进化与伦理》,最好去阅读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的《进化与伦理》,而不是天演论,因为前者更加忠实和全面地展现了赫胥黎的思想和观念,而天演论则更像是严复自己的伟大著作,而非《进化与伦理》的翻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丽平潭岛</b></p><p class="ql-block">按计划,今天应该是我们福州相聚的最后一天,明天大家就要分别踏上归途。按照各自的喜好,两位同事会继续浏览福州市内的景点,如上下杭,马尾船政等,我和另一位同事则想着跑远一点,去位于连江县的奇达村去看看。好在我们有两辆车,(我租的车还没还),可以各行其是。据说,奇达村内的旗冠顶和里约热内卢圣殿山十分相似,为此,奇达村甚至有了里约热内卢福州分卢的称号:-)。如图。</p> <p class="ql-block">据小红书网友介绍,要登上奇达村的旗冠顶需攀登1800级台阶。想想还是算了,与其到了奇达村眼见美景而无法接近还不如不去。于是,我们决定去游览平潭岛。</p> <p class="ql-block">我随便在小红书里下载了一个平潭自驾一日游的行程,便驱车前往80公里外的平潭岛。位于福建东南海域的平潭岛是福建第一大岛,中国第四大岛,也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们早晨出发,车子抵达平潭岛跨海大桥时时间已过九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平潭岛北部的风车海 ,风车海主要指长江澳风车田的壮丽景观,白色巨型风车群与碧海蓝天构成绝美画面,尤其以4-10月为最佳观赏期。</p> <p class="ql-block">放大了看,这些硕大无朋的风车就像成排种植在海里的大树。</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镜沙村,它以独特的海蚀地貌和火山岩景观闻名,被誉为“福建小冰岛”。其实镜沙最值得拍照的地方也就是这里了。</p> <p class="ql-block">从镜沙继续往下走,我们来到平潭最美的一段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名字就叫最美环岛路。沿途有很多观景台,可以随时停车拍照,往山上爬一段再回头拍照效果更好。</p> <p class="ql-block">驶出最美环岛路,眼前的这个小渔村名叫北港村,以石头厝建筑群为核心景观,</p><p class="ql-block">村内保留了两百多座座以花岗岩为主材的石头厝,屋顶覆盖青灰色瓦片并压以鹅卵石,形成独特的防御性结构,既美观又实用,可抵御台风和海风侵蚀。这些建筑错落分布在山坡上,从高处俯瞰如同彩色城堡群落。</p><p class="ql-block">部分老屋已有数百年历史,墙体虽经风雨侵蚀却依然稳固,体现了渔民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p> <p class="ql-block">小清新的Logo,第一次知道可以用wow来表达哇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在北港村的路边店吃一碗海鲜面只要20元,味道当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这座风格古朴的海边小教堂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给人美感。</p> <p class="ql-block">特别喜欢北港村的古朴风格,因此逗留的时间较长,离开之前还是想提醒来玩的朋友,村里停车实在太难了,一位难求不说,你还必须是个腾挪大师才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停好车。所以,如不想考验自己的人品,还是在村外的路边停车吧。没人会来贴单。</p> <p class="ql-block">仙人井是我们在平潭岛游览的最后一站,也是唯一的一个收费景点。</p> <p class="ql-block">这个景区以嵯峨巨岩的特色海景与平潭岛其他以蓝天白云沙滩风车的景观形成鲜明对照。</p> <p class="ql-block">仙人井景区又称东海仙境。因其奇特的地形地貌,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取景拍摄地。</p><p class="ql-block">景区由仙人井、仙人洞仙人谷等景观组成,属于国内比较罕见的海蚀地貌,</p><p class="ql-block">眼前的景观叫仙人谷,仙人谷是海蚀地貌的典型代表,长70余米,内窄外宽,窄处约30余米,谷口开阔通向大海。两侧绝壁挺拔垂直,黝黑发亮,壁上青苔斑斑,谷中间铺满了滚圆滚圆的鹅卵石。</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仙人谷通过栈道来到仙人井。仙人井是最为这里壮观的一景,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海蚀竖井,井深43米,井口直径50米,井中狂涛雷鸣海啸,惊天动地,非常壮观,旧有“仙井吼涛”之称,为平潭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白色栏杆围成的景观路穿行于各个景点之间,其间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了众多的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离开仙人井景区后,我们便驱车返回福州。结束了此次平潭之行,比较可惜的是由于行程安排我们无法在此过夜,因此错过了一种只有平潭岛才有的奇观 — 蓝眼泪。蓝眼泪是一种由海洋浮游生物引发的生物发光现象,主要由夜光藻和海萤两类生物聚集形成,夜光藻在浪花拍打下泛起幽蓝荧光,形成如梦似幻,有如“星河坠海”般的魔幻景象。夜光藻型发光强度与密度相关,高密度时整片海域呈现银河倾泻般的效果,这种奇观只有在夜晚,在平潭岛的特定地点才能看得到,因此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首次抵达平潭岛的风车海就是一个可以观看蓝眼泪的地方。下面两张图片为小红书网友拍摄。它的奇幻之美我们也只能脑补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行广州</b></p><p class="ql-block">今天是5月14日,也是大家各自返程的日子。两位来自浙江的同事一早就乘高铁回宁波了。我也告别了故乡福州和一位来自广州的同事一道去广州。我去广州的主要目的是要去拜访一下父亲曾经的母校,黄埔军校的旧址,想亲眼看一看父亲在大革命时期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同时也为我即将动笔撰写的父亲的传记增添一点素材。</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多钟我们就抵达广州。同事回家休息,我下榻的酒店离中山纪念堂很近,于是决定先去拜谒中山纪念堂。纪念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299号,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动工,民国二十年(1931年)竣工。中山纪念堂坐落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是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重檐顶部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p><p class="ql-block">纪念堂前的总理立像高5.5米,重3.9吨,所铸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造型。铜像下白色花岗岩的基座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的云鹤华表高插云天,雄伟俊挺,仅它的八角形底座就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内部是一个巨大的穹顶式会堂。</p> <p class="ql-block">会堂的外面是盘旋而上的四层圆形回廊,回廊中陈列着有关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图片及其说明以及部分相关文物。</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大理石雕刻的总理遗嘱。</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亲笔书写的《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影印件。</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在永丰舰上指挥平叛。</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南京中山陵也是他的设计作品。</p> <p class="ql-block">圆形回廊的四层有一个让参观者盖章留念的地方。可將纪念印章盖在自己的纸质材料上。但我当时身无片纸,无奈只好将印章盖在随身携带的充电宝上。</p> <p class="ql-block">好像效果也还行,就不知们不能持久。</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堂出来,还有一点时间,一时不知该去哪里转转。蓦然想起美食旅行家苏沐对广州的沙面岛十分推崇,就去沙面岛看看吧。好在纪念堂距离沙面岛只有七八公里,打车过去二十分钟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沙面岛濒临珠江主航道的一侧,不由心生感慨。昨天还在闽江边驾车,今日已在珠江畔散步。前者是父亲的故乡,后者也是父亲曾学习过的地方(黄埔军校所在的黄埔岛跟沙面岛一样,也是被珠江四面包围的小岛)。只是今天交通之便利已是近百年前无法想象的了</p> <p class="ql-block">沙面(英文名:Shameen)位于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多个国家领事馆,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街区内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干道的两侧是成排的高大榕树。它们与岛上各式各样的近代西洋建筑配合起来形成沙面岛独有的特色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树下憩息和读书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众多各具神态的铜雕也是沙面岛一个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个来自法国的小姑娘对老爷爷手中的算盘十分好奇。</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基督教沙面会堂。广州沙面基督堂(现称沙面会堂)是广东省基督教的直属教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南街60号,由英国圣公会于1864年在沙面英租界建立,专为外侨提供宗教服务。该建筑群包含主堂、牧师楼及附属建筑,采用维多利亚风格并融合岭南建筑特色,是国家A级重点保护文物。 </p> <p class="ql-block">沙面会堂主体建筑采用米黄色墙体与白色装饰线条,正门高达两米,融合尖券窗、扶壁柱等哥特式元素。回廊设计适应岭南湿热气候,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群占地约800平方米,现存结构为1931年和1938年修缮后的形态。 </p> <p class="ql-block">1904年,来自伦敦的沃克父子公司( Messrs . J . W . Walke Sons )为沙面堂制造和安装了一套精美的双人手动管风琴。完成后香港圣约翰座堂管风琴师登曼富勒( Denman Fuller )曾专程来广州演奏。沙面堂的管风琴是为广州的第一座管风琴。</p> <p class="ql-block">类似的礼拜堂教堂里有两座。红色为主的喜庆色彩给人很温暖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沙面岛上众多的外国领事馆早已成为历史,但波这家兰领事馆却并不是纯粹的古迹,它是波兰政府开设在广州的正在行驶职权的领事馆。门口有中国政府为它配备武装警卫。一定程度上,这里属于波兰领土的延伸,因此这里是整个沙面岛上唯一不允许拍照的地方。不过,我还是悄悄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一般说,外地人到了广州都要去看看广州的“小蛮腰”,我自然也不能免俗,于是入夜后打辆车驶往广州塔去看夜景。路上问司机小蛮腰用广州话怎样讲,司机师傅字正腔圆地说:“Siu Man Yo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上观看流光溢彩的“小蛮腰”,确实十分养眼。</p> <p class="ql-block">广州塔广场紧邻着珠江岸边,晚上在江边走走,在习习晚风晚风中观赏珠江夜景还是很惬意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访黄埔军校旧址</b></p><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一个传奇军校应众望而诞生;二十余年间,这个军校的师生因应应历史而创造传奇。这个军校就是黄埔!一个尘封多年但仍具有超强震撼力的遥远名词!</p><p class="ql-block">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对于现在的中国人而言,这所无可比拟、不可代替的军校,虽然已不存在、虽然已经远去,但它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依然很重,魅力依然无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黄埔军校是父亲的母校,是他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也是他奔赴北伐和抗日战场的出发点,因此,亲眼看看黄埔军校旧址就成为我多年的夙愿,也是我此行广州的唯一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需要预约的,我昨晚就在网上完成了预约。今天一早就打车赶到位于长洲的军校旧址纪念馆。到了才知道纪念馆要九点才开馆。眼前这个大门并非黄埔军校原址的大门,只是一个军事单位的大门(黄埔军校位于一个部队单位的内部)。于是我只能先看看坐落于馆外的军校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百胜楼是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而修建的钟楼建筑,位于黄埔军校主题文旅街区内,是该街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军校剧场和军校主题邮局都是军校文化系列特色建筑。</p> <p class="ql-block">九点钟,军校纪念馆入口准时开放。由于纪念馆是在部队单位的内部,从入口到参观区域要走一段路,按照导览图走才不至走错。</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这个虽从未谋面但心中早已十分熟悉的军校校本部大门前。事实上,军校本部,包括大门均已在1938年日军的大轰炸中被破坏殆尽,1996年,广州市政府决定按照“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对其进行重建,以恢复其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廖仲恺等民国创始人正从大门走出。当年中山先生为军校题写的门联历历在目:“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副门联如同一面旌旗,高悬在黄埔军校门前,激励着包括父亲在内的一代青年来到黄埔,走上从军报国之路。这句话的深意,不仅是对学子们的警示,更是对革命者的期许。</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大门的原始面貌和今天几乎完全相同,足见修复者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中山先生题写的门联还有一个十分霸气的横批:“革命者来”。在这里,横批被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取代了。</p><p class="ql-block">门头上,“陆军军官学校”这六个大字系民国风云人物谭延闿先生题写。身为著名政治家的谭延闿先生却以书法闻名,尤其楷书端庄大气,被誉为"颜楷之冠",号称“民国颜楷第一人”,他在世时留下很多经典题字如"中国银行"、"国立清华大学",级别最高的,就是他为孙中山题写的墓志。南京中山陵园中,孙中山墓碑上,赫然写着宽博的颜体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这幅题字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黄埔军校校本部大门上的校名题字只是谭延闿先生牛刀小试罢了。</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以后,我向工作人员表明我父亲是在黄埔军校广州本部就读的第六期学生,想查询一下有关父亲的资料,如学生名录等。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纪念馆东侧的一个小广场上,在小广场的北侧有一排约2米高,30米长的黑色石碑。石碑以黑底金字的模式雕刻着黄埔军校一至七期师生名单。</p> <p class="ql-block">石碑前的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最右侧的第一块石碑上刻着“黄埔军校校本部一至七期教职员和同学名录”。</p> <p class="ql-block">而第一期教职员名录中赫然刻有孙文,蒋中正,廖仲恺,汪兆铭,胡汉民等学校领导层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花了很长时间,终于在浩如烟海的名录中找到了第六期同学录,并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苏子孚。</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石碑当然只是后人精心制作的纪念碑,用以纪念那曾经为国赴汤蹈火的黄埔师生。但在黄埔军校校园内,确实曾经竖起了一块刻有“陆军军官学校校歌”的石碑,由于日本侵华飞机的轰炸,今天石碑已不知所踪,但石碑上的歌词依然令人激情澎湃:</p><p class="ql-block">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p> <p class="ql-block">看完石碑,我随着工作人员来到纪念馆的档案馆。档案馆保存着黄埔军校校本部一至七期全体师生的资料。但纸质资料保存极少,绝大部分纸质档案在1938年日军的大轰炸中损失殆尽。目前可以查阅的是电子档案。馆藏的所有资料都可以通过墙上的这个电脑大屏幕展示出来。</p> <p class="ql-block">在电脑键盘输入父亲的名字,屏幕上立即显示出父亲的姓名,籍贯以及所在的学习编制。顺便说,黄埔军校学生的编制完全按照部队编制来执行,而不是现代学校按某某系,某某班来编制。</p> <p class="ql-block">师生的资料还可以编辑成颇具时代感的海报形式,让亲属通过扫码下载到手机上。在这方面,纪念馆的服务还是十分贴心的。</p><p class="ql-block">就父亲在军校所学专业而言,黄埔六期交通大队专攻通信、工兵、辎重等现代化军事技术,学员需系统学习无线电操作、有线电报架设、道路工程等技能。</p><p class="ql-block">课程设置包含《军事通信原理》《工兵战术》《军事地形学》等,毕业后多分配至中央军技术单位。</p><p class="ql-block">黄埔六期交通大队毕业生中,约60%进入国民革命军通信兵团、工兵指挥部或交通兵部队,1930年代,国军开始强化通信兵体系,成立通信兵团(隶属训练总监部),负责全国军事通信网络建设。黄埔系技术兵种军官逐渐成为通信兵团的核心骨干,这也是父亲在抗战后期进入通信兵领导层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从档案馆出来,我又回到纪念馆二门,开始从头参观黄埔军校史迹展以及学校校舍。军校二门是原本广东陆军小学堂的大门,黄埔军校增建大门后,门额悬挂"陆军军官学校"牌匾。1938年校本部遭日机炸毁,二门随之毁于战火,1996年得以复建。</p><p class="ql-block">校本部为四合院布局,校本部采用两层砖木结构,分为三路四进,且以回廊相连通。这些设计使得建筑群整体显得别具风格而实用,并因此得名走马楼。</p> <p class="ql-block">走进二门,穿过眼前的宽阔走廊,后面就是俗称“走马楼”的校舍主体。“黄埔军校史迹展”分布在一楼两侧的房舍中。</p> <p class="ql-block">1924年,孙中山以黄埔岛"四面环水,隔绝城市,地当枢要,实为军事重地,便于兴学讲武",在此创办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是展室中最早期的图片之一。展示了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宋庆龄等人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山先生在开学当天为黄埔师生题写的黄埔军官学校训词以及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颁发的大元帅令,委任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军校成立后的第一要务并不是立即北伐,铲除军阀,而是消灭盘踞在东江,时刻威胁着大本营安全的叛徒陈炯明。以军校学生军为主力的东征军通过两次东征,浴血奋战,终于彻底删除了陈炯明这个革命的绊脚石。</p><p class="ql-block">两次东征战役是广州国民政府为统一广东、剿灭陈炯明残余势力而发动的重要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东征之后,1925年9月,陈炯明残余势力联合广东东南部军阀邓本殷,趁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之机,重新占领潮州、汕头,并企图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决定发起第二次东征。 </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身份率两个教导团(约5000人)作为东征军主力之一,其中包含大量黄埔毕业生担任连排级职务。学生军以政治觉悟高、训练严格著称,成为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此次东征粉碎了陈炯明联合北洋军阀的进攻计划,奠定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同时锻炼了黄埔军校的实战能力,为后续北伐奠定基础。 </p> <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就在孙中山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的当天(1925年3月12日),东征军正与陈炯明部主力林虎部在棉湖展开激战(即第一次东征中著名的“棉湖战役”),此役是第一次东征的转折点,黄埔学生军以少胜多,奠定胜局。</p><p class="ql-block">噩耗传来,全体黄埔师生悲痛万分,当即在兴宁为中山先生举行悼念活动。当笔者在展室见到图片中东征将士身披战火硝烟为刚刚逝世的总理悲痛哀悼时,也不由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放大照片,可清晰看出,站在最前面的是蒋介石,身边手持悼词者为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尽管曾经矗立在校园内,铭刻着“黄埔军校校歌”的石碑已被日军炸毁,纪念馆还是向参观者提供了以多媒体方式聆听这首歌曲的机会,在听歌时可以同时参看眼前的曲谱。</p> <p class="ql-block">军校开学之初,武器匮乏,一共只有三十多支毛瑟枪,仅够哨兵站岗之用。</p> <p class="ql-block">交通学是一门教授在军事行动中渡河、架桥、修路、护路等交通作业方法,以及破坏交通设施方法的课目。图为黄埔军校学生架桥演习。</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是军校在招生时对考生在资历上的要求以及考试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的资料可以看出有不少同学是经人介绍前来应考的。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都曾做过考生的介绍人。这样想来,我父亲的秘书曾对家人提到林森曾做过父亲报考黄埔军校的介绍人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当时二人身份相差太远,林森是国民党元老,当时的立法院院长,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爱国青年,两人唯一的渊源便是同为福建老乡。要是因为这点就成为父亲的介绍人确实有几分匪夷所思,还是存疑吧。</p> <p class="ql-block">这张表格记载的是黄埔军校广州本部各期毕业学生人数。应该说,表格在各期学生在校时间的记载上是存在瑕疵的。比如说,根据这张表格,五期同学的入学时间竟然迟于六期,这不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合逻辑。此外,黄埔军校七期是在南京招生,学生也是在南京毕业,他们跟广州校本部实际没有任何关系。而黄埔六期由于受到政治和军事各方面的影响,是黄埔军校各期中情况最为复杂的一期,并非表格中所记载的26年入学,29年毕业那么简单。事实上,黄埔军校本部六期同学是1926年7,8月前后入学,后来随着北伐军占领武汉,广州国民政府和军校本部都在1926年底前先后迁至武汉,而广州入学的六期同学则继续在黄埔学习,只是黄埔本部变成了黄埔分校。在1927年四月事变以后,在广州的六期同学的学习实际处于停滞状态,他们不得不于1927年7月提前毕业,并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20军和其他部队,其中大部分同学在次年(1928)年投入了二次北伐的战场。武汉本部也招收一部分六期同学,但没等到开学就随着宁汉合流而解散了。这部分同学后来加入了在南京重新组建的黄埔军校南京本部。南京本部于1927年面向全国招生,并于1928年3月开学,1929年5月毕业。为了维持黄埔军校的传统,这期同学仍然被纳入黄埔 六期。但他们实际上跟广州本部的黄埔六期没有任何关系。1928年4月,当他们在南京黄浦路的学校里读书时,与他们同为黄埔六期的广州同学已经厮杀在二次北伐的战场上,其中很多人已经晋升为下级军官,成为南京同期生名副其实的前辈了。</p> <p class="ql-block">这此表列出的是黄埔军校在广州不同时期的校名。历史上,黄埔军校确实多次更名。但在表中所列出的大部分时间段里,军校本部已不在广州,或在武汉,或在南京,所以表格名称中的“广州时期”似涵盖不了这些时间段,权且存疑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纪念馆中陈列的四张毕业证书,它们分别属于一位一期,一位四期和两位六期同学。可以看出,四张毕业证书就有四个校名,这也说明黄埔军校早期更换校名是十分频繁的。有意思的是两位六期步兵科毕业的同学,同在南京学习,专业也相同,毕业时间只相差三个月,毕业证书的学校名称竟也不相同。二月份(1929年)的毕业证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五月份的毕业证书校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应该说两张证书时间上相差的三个月正是黄埔军校转型的关键期。从两张证书的名称,校名的变化,颁发者身份等因素来分析,这两张证书是黄埔军校从“广州时期”经“南京过渡期”向“中央军校时期”转型的关键物证。其本质上是 1928-1929年黄埔军校从“革命化速成学校”向“正规化军事院校”转型 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表格是黄埔军校教导团最初的党代表系统表。其组织结构与当时的苏军几无区别,表明军校早期苏联的影响是占据统治地位的。</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以陆海军大元帅令的方式对黄埔军校的重大事宜,如军校重要职务任免等进行裁决。</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军事教官大多毕业于国内外著名军事院校,如 、云南陆军讲武堂、陆军大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等。</p> <p class="ql-block">这张表格列举了部分具有黄埔渊源的解放军高层人员,从少将,中将,上将,大将至元帅共四十名。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五名出自黄埔。同样,国民革命军中黄埔出身的军官更是为数众多,黄埔系军人在国军体系中更是嫡系中的嫡系。这说明黄埔军校对于国共双方所产生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愧“中国将帅摇篮”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的这面滚动屏幕记录着黄埔军校自诞生以来所经历的天数,到我5月15日参观军校为止是100年零333天+</p> <p class="ql-block">从展馆出来,我参观了走马楼内的校舍设施。军校成立早期,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简陋。这校本部办公厅其实就是一间略大一点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走马楼外景</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这个简陋的房间就是最早的军医部。</p> <p class="ql-block">学生寝室</p> <p class="ql-block">校长室里悬挂着孙中山和列宁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教员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教授部办公规则对教员的工作作出规范。</p> <p class="ql-block">教员餐厅</p> <p class="ql-block">阅览室</p> <p class="ql-block">卫兵室</p> <p class="ql-block">本校本周口号是逐周更换的,当时革命气氛之浓烈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走马楼的走廊里张贴着“革去浪漫习惯!服从革命军令!”的口号。这里的“浪漫”大略相当于今天的自由散漫之意。</p> <p class="ql-block">走出校本部大门,我继续参观旧址内的其它设施。这里是黄埔军校码头旧址,当年这里曾是黄埔岛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如今在广州市区乘坐地铁7号线可直达长洲岛(即黄埔岛)。一百年的时间可以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即使今天,码头旧址也不完全只是旧址,人们可以进入码头购票从这里登船畅游珠江。</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孙总理纪念碑。一尊中山先生的铜像站立在高大的纪念碑底座上。底座的下面是一座高台,人们可以通过左右交叉的阶梯登上高台。</p><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26日,军校举行总理铜像落成揭幕,该铜像为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损赠。纪念碑座高19米,铜像高2.4米,碑身正面刻有胡汉民书写的"孙总理纪念碑"六字隶书,碑右面刻有何述手迹的总理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碑左面刻有载季陶手迹的孙中山于军校开学典礼对学生的训词,碑营面刻有篆书字体的总理像赞,纪念碑整体造型如同总理名讳孙文的"文"字。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生命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七个字,来表达他心中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在最后时刻说出的这七个字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能在我心中引起巨大的震撼,我不禁想到,当年父亲会不会是在这七个字的鼓舞下奔向黄埔,走上从军救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看,高台上的纪念碑,纪念碑前的横栏,以及通往高台顶端的左侧和右侧的阶梯。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总理名讳“孙文”中的“文”字。这真的使人对设计者的匠心不能不由衷地佩服。</p><p class="ql-block">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孙总理纪念碑以及下面将要提到的军校俱乐部都是被保存下来的原始建筑(俱乐部只有部分损毁),它们并没有在1938年跟校本部一道被日军的轰炸夷为平地,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p> <p class="ql-block">于1926年11月1日建成投用的黄埔军校俱乐部位于孙总理纪念碑的西面,是黄埔军校最大规模的单体建筑。俱乐建筑采用西洋风格,正面有覆盖小穹顶的装饰性的钟塔,门廊等处有罗马式拱券结构和拱形装饰等,楼顶南北两侧半圆形的装饰墙上有"俱乐部"三个大字,在珠江乘船的人们远远就能看到,俱乐部外墙以白色为主调,而立柱、栏杆为红色,色调明快;各部分比例恰当、造型优美,展现出西方折衷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俱乐部的主体空间是一个大礼堂。礼堂长47.75米,宽21.37米,面积达1020平方米。俱乐部是军校集会、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场所。根据规定,在新兵入伍、军官到任、部队出征、部队回师、学生毕业,相关人员都要到礼堂宣誓及瞻谒。军校著名的学生文艺社团“血花剧社”曾在这里演出过多场反帝反封建剧目。</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黄埔师生在俱乐部举行总理纪念周活动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俱乐部后面是与俱乐部同期建成的两个游泳池(中间隔着一个小亭子)。是由原先黄埔岛上的两个小船坞改建而成。照片中游泳池围墙外高耸着的是游弋在珠江上船只的船身。</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游泳池边会有两门大炮(高射机枪),附近没有说明。有资料认为这是苏联援助的教学器材。无论如何,在游泳池边架设大炮可能是黄埔的独创了。</p> <p class="ql-block">孙总理纪念碑对面的黄色建筑是中山先生曾经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复原后的中山先生卧室,军校创办后他曾五次来军校视察或演讲。其间曾在此休息。</p> <p class="ql-block">在总理故居中有一个有关黄埔岛历史的展馆。展出了黄埔岛在近现代的所经历的沧桑巨变。清代"一口通商"时期,黄埔港为来华外国商船的唯一停泊口。据记载,从1758年至1837年,在此停泊的外国商船共计有5107艘。受之影响,毗邻港口的黄埔岛亦呈现出一片商贸繁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对大多数来华的西方人,尤其就普通的海员而言,黄埔是他们在中国唯一熟悉的地方,因为除了仅有的一两日的'游散时间'内海员们可以去广州十三行玩……他们在中国海岸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在黄埔锚地度过。"</p><p class="ql-block">此图为18世纪瑞典著名远洋商船﹣﹣哥德堡号,该船曾三次远航广州并停靠黄埔港,是中西方友好交往合作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佐证。</p> <p class="ql-block">黄埔岛,又是一座军校之岛,是中国近代军校发展历程的缩影。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广东实学馆到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在这里创设的各式军事学校,见证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也为近代中国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图中列出的十五所军校均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先后诞生在黄埔岛上。</p> <p class="ql-block">1924年,孙中山以黄埔岛"四面环水,隔绝城市,地当枢要,实为军事重地,便于兴学讲武",在此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这所学校使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黄埔军校在中国大陆共举办约26期(1924-1949),校址随战局迁移,其核心地点包括广州,南京和成都;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为延续“黄埔精神”并培养军事人才,于1950年在台湾高雄凤山复校,仍然命名为 “陆军军官学校”(简称“凤山军校”)。凤山军校继承大陆时期黄埔军校的历史脉络。校训仍为“亲爱精诚”,校园保留黄埔军校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校门、纪念碑)。其核心教育体系(实战训练、纪律管理)和“黄埔精神”的象征意义始终未断,成为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载体。台湾地区自1950年起以“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延续,截至2024年已办至第90期左右,目前仍在高雄凤山办学。两岸的“黄埔系”虽因政治分野走向不同道路,但“亲爱精诚”的校训与“爱国革命”的精神内核,仍是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纽带。</p> <p class="ql-block">看完总理故居,我就结束了黄埔军校旧址的参访行程。此行广州最主要的目的已经达成,下午我在广州圣心大教堂稍事休息,平复一下激荡的心情,之后即于次日从白云机场乘飞机返回南京,结束了此次的闽粤之行。</p> <p class="ql-block">有了这次对父亲故乡和母校的访问,我对父亲早年经历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并在不久后完成了我为父亲撰写的美篇版传记《追寻父亲的足迹 始自黄埔军校》,并在一个多月后写完本文,作为上述传记的续篇发出。</p> <p class="ql-block">PS:爷爷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结束闽粤之行,回到南京家里以后,我开始研究位于永泰老家附近的爷爷的墓碑。除了字迹和字体不是十分清晰之外,墓碑的格式也和一般的墓碑完全不一样。在字迹方面我请教了南京的老朋友王端先生。他将所有可以识别的文字全部整理出来以后,我利用word将全部文字按竖向排版,使其与墓碑上原来的排列方式完全一致。(如图)</p> <p class="ql-block">这座墓碑的文字从右到左计八列,格式和内容与一般墓碑文字完全不同。为此,我请教了家乡的才子苏新建先生,他不仅自身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而且对福州和永泰的文化圈子很熟悉。结果新建先生在细心研究了碑文之后又请教了专业人士张建设先生,结果完美地解释了碑文的格式和内容。具体解释如下:</p><p class="ql-block">在八列文字中我祖父和祖母并列居中,伯父和祖父的继室分列在他们左右两侧。底款“寿域”二字范围,包括了继室和长男,更说明此墓葬应该是四穴,中间二穴主葬男主和原配,男左女右,合乎礼制。左右边附葬,次序也对。寿域二字之外,才是立碑时间。寿域二字,一般来说,还是墓主人尚且在世时营造的,假如是墓主人去世后才造坟,一般不会写“寿域”,而会写“之墓”“佳城”等。</p><p class="ql-block">“长男”的情况有点特殊,看来伯父或未婚配,或配偶已故而无子。</p><p class="ql-block">最外侧两句“祖宗邱垄地,孙子露霜心”,是一副很标准、也很典雅的墓联。对仗工整,语意贴切。</p><p class="ql-block">其平仄格式是:</p><p class="ql-block">中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中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中”处可平可仄。</p><p class="ql-block">“邱垄”二字指坟墓,“露霜”一般表示萧肃的季节、氛围,以及艰难困苦,在此表达后人的孝心、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有点疑问的是“孙子”二字。是单纯的为了平仄合律而将“子孙”二字倒装,还是有双关之意,或暗指此碑是孙辈所立,这些都是可能的选项。</p><p class="ql-block">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民国二十一年墓地立碑之时,碑文中提到的四人均尚在人世,之后若干年是否完成入葬就难以定论了。考虑到日寇再过几年就会侵占和祸乱福州,安葬的事情就更难判断,只能成为一个难解之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