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素来钟爱青铜器,去年在河南旅游时,洛阳的朋友热情地带我去了一个鲜为人知却极具魅力的地方——烟云涧村。这个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葛寨乡的小村庄,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如今却以“青铜小镇”的名号声名远扬。正是在这里,我与何尊结下了不解之缘。朋友送了我一个青铜器工艺品——何尊,从此它便成了我最珍爱的收藏。</p> <p class="ql-block">何尊的传奇故事,始于一次意外的发现。1963年8月,陕西宝鸡贾村镇的一场暴雨冲塌了村民陈堆家的后院土崖。次日清晨,他在清理废墟时,意外发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这件器物高约40厘米,口沿呈圆形,腹部微鼓,表面覆盖着绿色铜锈,隐约可见兽面纹浮雕。由于当时人们对文物价值知之甚少,陈堆将其带回家中,简单清理后当作储粮器具,搁置阁楼角落长达两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因生活拮据,陈堆以30元的价格将这件青铜器卖给宝鸡市一家废品收购站。彼时,它与废铜烂铁混杂一处,命运岌岌可危。同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废品站巡查时,敏锐地察觉到这件器物造型凝重、纹饰独特,立即上报馆长吴增昆。经保管部主任王永光鉴定,确认其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博物馆遂以原价赎回。这件被命名为“饕餮纹尊”的器物,成为宝鸡市博物馆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却在此后十年间默默无闻,仅作为普通展品陈列。</p> <p class="ql-block">如今,何尊的声名早已传遍天下。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西门广场上,一座何尊的复制品巍然矗立,象征着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也昭示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p> <p class="ql-block">而在烟云涧村,这个被誉为“青铜小镇”的地方,何尊的复制品也正被精心铸造,为各地订购生产。这里不仅复刻了何尊的外形,更延续了青铜文化的脉络,让这件国宝级文物以另一种形式走进千家万户。</p> <p class="ql-block">何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其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称)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铭文记录了周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日,成王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子弟“何”进行训诰的历史事件。翻译成现代语言,其内容包括:成王遵从武王遗愿,迁都洛邑(成周),举行盛大祭祀,宣告“周道始成”;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选定洛邑为“天下之中”,以此地统治万民;成王训诫宗族子弟“何”,要效法先父公氏,有功于天,通晓王命,恭敬祭献。</p><p class="ql-block">铭文的发现,也是一次偶然。1975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26周年,国家文物局遴选100件文物赴日本展出,何尊(当时称饕餮纹尊)入选。展前,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负责清理除锈。当他用工具剔除内底铜锈时,直径仅16厘米的范围内逐渐显露出12行、122字铭文。这一发现震惊学界:“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一句,成为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p><p class="ql-block">这段铭文与《尚书·洛诰》《史记·周本纪》等文献互证,填补了西周历史研究的空白,也为何尊增添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铭文中“宅兹中国”的“中国”,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是指周王朝统治的地理中心——洛邑(今河南洛阳)。周武王灭商后,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是建立都城的理想之地。成王营建洛邑,既是对武王遗志的继承,也体现了周王朝“天下观”的政治理念:通过控制中心区域,实现对周边方国的辐射统治。</p><p class="ql-block">此外,铭文中首次出现的“德”字(“唯王恭德裕天”),标志着西周时期“以德配天”政治理念的成熟,对中国后世德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何尊的传奇经历,从废品站到国宝,从默默无闻到震惊世界,见证了中国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1982年,何尊被印在中国文物特种邮票上;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如今,它静立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向世人诉说着三千年前“中国”的诞生,以及中华文明对“中心”与“天下”的永恒追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