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月二十五日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来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步入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迎面看到一条大船上的“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八字鎏金,道尽这条黄金水道与京畿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是北京大运河文化的核心表达,既体现了通惠河与永济渠两条关键水道对北京发展的历史作用,也象征大运河贯通南北、润泽京畿的永恒价值。</p> <p class="ql-block">京华通惠:“京华”指代北京,凸显都城地位;“通惠”源自元代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该河连接通州与大都(今北京),解决了漕粮从通州到京城的运输难题,使“积水潭舳舻蔽水”的盛景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运河永济:</p><p class="ql-block">“永济”可追溯至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作为大运河北段,连接涿郡(今北京西南)与中原,承担军粮运输与边防物资调配功能;</p><p class="ql-block">“永济”二字既呼应历史运河工程,又寄托“永续济世”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连接南北的经济血脉:两条水道分别代表漕运体系的关键节点,通惠河保障京城物资供应,永济渠强化北方边疆与中原联系,共同构成大运河“漂”来北京城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以“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命名基本陈列,通过千余件文物展现运河与北京城“水城相融”的演进历程;鎏金馆名铭刻的八字,浓缩了运河作为“黄金水道”对都城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的滋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通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2500 多年、奔流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融、中外交流,维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传承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在多彩灯光交错中,看到漕船模型破浪而来,纤夫号子似在耳畔回响。全息投影重现明清漕运盛景,粮船如织,商贾云集,尽显运河作为经济命脉的辉煌。瓷器、玉器、古籍等文物静默陈列,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南北交融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在大运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正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再建勋业。</p> <p class="ql-block"> 从踏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听见了水的低语。这座由建筑师张锦秋设计的建筑本身就是一曲凝固的水之乐章——流畅的曲线勾勒出运河的蜿蜒,巨大的玻璃幕墙映照着天光云影,使人未入展厅,先已置身于一种水的意境之中。博物馆不是简单地陈列文物的仓库,而是一座精心编排的水文化剧场,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演员,每一处空间都是舞台,共同演绎着大运河这部流动的中国史诗。</p> <p class="ql-block">“永济桥”微缩景观。桥上车水马龙,桥下舟楫相连,恰似运河精神——虽经风雨沧桑,仍贯通南北,润泽万方。立于展厅末尾,回望这条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心中激荡不已:运河之水天上来,京华永济惠千秋。</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代展区则展示了大运河在今天的重生。南水北调工程模型、运河水质监测设备、沿岸生态修复照片,无不体现着现代中国对这条古老水道的重新认识与保护。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博物馆特别设置了一面由参观者留言组成的"运河心愿墙",上面密密麻麻贴满了人们对大运河未来的期许——"愿河水永远清澈"、"希望坐船从杭州到北京"……这些朴素的心愿,正是文化遗产保护最深厚的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世界遗产证书</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博物馆顶层的观景平台,俯瞰不远处真实的大运河,水波粼粼,货船缓缓驶过。此刻,馆内与馆外、历史与现实、文物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大运河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词,而成为可触可感的活态遗产。博物馆通过物质与非物质展品的精心组合,让这条千年水道重新"流动"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中。</p> <p class="ql-block">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参观,用展墙上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活着的遗产。"这座博物馆不仅保存了运河的记忆,更激活了这些记忆的当代价值。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可能——当文明以水为媒,便能如运河般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水之记忆永远不会干涸,因为它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