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青山绿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1、真实的是否就是正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常常听到人们在爭辩一件事的正確性时,会说:“这是我亲眼所见,实实在在,怎么会错!”还有的人非常相信自己的“第六感”,认为自己感觉到的,就是正確的。並依靠第六感作出推断,迷信自已的感觉都是正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单凭感觉来判断是非,是认识上的简单和幼稚。生活在井底里的青蛙,看到的天空是一小块圆圆的,牠以为天就是这样的形状,这就是“坐井观天”。因为牠生活在狭小的井底,孤陋寡闻,却自以为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个“瞎子摸象”的故事,讲的是:几个盲人依靠触摸的感觉,来判断象的形象。摸到腿的瞎子说:“象像根柱子;摸到鼻子的瞎子说:“象像个管子”;摸到耳朵的瞎子说:“象像把扇子”。他们的直觉都是正確的,但不是全面的,所以他们根据一知半解的片面认知,作出的判断必然都是错误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譬如:有一个球,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当你站在白色这边观察时,你会认为这是一个白色的球;当你站在黑色这边观察时,你会认为这是一个黑色的球。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虽然你的感觉是正確的,但认识却是片面而错误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因这种认知的片面性,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发生争执,各执己见,互不服气。要想统一认知,互相理解,步调一致,就需要多角度地观察,换位思考,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要盲目自信,固执己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我重新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毛主席说:“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主席讲的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是智慧的结晶,可以使我们正確地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作出正確的判断、正確的选择和正確的行动,使我们一切顺利並取得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些人经常犯错误。在家由于观点不同,经常爭吵,造成夫妻关系不和;在外由于各执己见,经常爭执,难以与人和睦相处;遇事判断错误,选择不当,处事不妥,诸事不顺,常遭挫折。这种人常常自找烦恼,怨天忧人。实际上根源就在于他认知的片面和错误,並盲目自信和固执,在碰壁以后,还不知道检讨自己,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方法,反而把矛盾的原因归罪于他人,把自己的挫折归结于命运,怨天怨地,就是不知道怨自己,不知道汲取教训,改弦易辙。他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埋头走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有些庙里,进门处有四大金刚的塑像,代表着人们“风调雨顺”的心願,其中代表“顺”的金刚,手中抓的是一条蛇,以蛇身之顺滑,象征人生之顺利。今年是蛇年,人们都互相祝福“万事顺意”。其实能否万事如意,除了客观原因外,常在于自己是否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客观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並凡事遵循客观规律,做一个聪明智慧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2、宗敎的堕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关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查的消息在网上广为传播。其实,这不是意料之外的事,因为宗教的堕落已由来以久,再不整治,将危及宗教的存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佛敎的宗旨是“普渡众生”,要把所有的恶人,通过敎化,变成好人,都送入天堂,让地狱无人。佛敎还提倡“四大皆空”,认为世界什么都是空虚的,敎徒们要专心修身养性,在物欲横溢的世界中,清心寡欲,出污泥而不染,拒绝一切物欲的诱惑,保持自身的纯洁。这个敎义应该是伟大的,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崇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要想坚守敎义,保住一尘不染,確实很不容易。宗敎这一清静之地,也同样受到冲击和腐蚀。本来,人们求神拜佛,很多是社会的弱者,想让菩萨保佑,主持正义,不被坏人侵犯;而一些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则想利用宗敎来蒙蔽人民,听从他的统治;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则想让菩萨保佑他,做了坏事不受惩罚,通过烧香拜佛,向佛讨好和行贿。于是那些烧香拜佛者各怀心计。佛敎这片净土,也受到了各种污泥浊水的侵蚀,产生异化。大家想:如果佛的领地,也像人间一样,佛也像人间的贪官污吏,可以通过金钱行贿,而改变惩恶扬善的宗旨,那么佛教也就堕落了,失去了公正,不能惩恶扬善,还有什么可以崇拜的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佛教的形象是由僧侶们展示的,所以只有僧侶们诚心履行佛敎的宗旨,才能保持佛敎的纯洁性。如果正如俗话所说:“小和尚唸经--有口无心”,言行不一,那佛教中的腐败也就由此滋生。我国改革开放后,赢得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商品经济也使很多领域因商品化而滋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和良心被边缘化,庙宇也被一些营利者看中,成为他们营利的宝地。一些庙宇被人承包,发展旅游,诱人捐款,烧高价香火,赚得盆满钵满。有些寺庙还成立股份制企业,股票上市。而这些巨额收入,並没有作为慈善资金,做公益事业,而用于承包者和寺庙主持人的高规格消费,锦衣豪车,享受荣华富贵,甚至违反教规,包养情妇。如果真的上帝有知,神佛有灵,现在也真的到了佛敎自身惩恶扬善、反腐倡廉的关健时刻。对释永信的处理,这是一个保护佛教的重要措施。宗教也不应是法外之地,但願能以此开展全面整治,恢复宗教的纯洁性,使广大信徒不失所望!</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3、利令智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聪明人不犯重復的错误,但实际上很多聪明人却重蹈覆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战国时期,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野王邻近的上党怕守不住,就向赵国求援,表示願意归顺赵国。赵国君臣对此意见不一,平原君赵胜说:“我们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得到这么大一块地方,为什么不要?”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就能得到这么大的利益,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派人去接收上党。秦国知道后,又派白起率大军攻打赵国,赵国40万大军全军覆没,国都邯郸被围。最后向楚国求援,才解除了亡国之危。赵王因贪图眼前小利,差点亡国,后人形容这个错误的决定是“利令智昏”。这是个历史的沉痛敎训。“利令智昏”也成了一个流传至今众人皆知的成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常是带有规律性的,会有惊人的重復。从古至今,有多少贪官污吏,前仆后继,因为贪得小利,被金钱冲昏头脑,由小到大,酿成大错,身陷牢狱,后悔不及。这些贪官,智商都不低,很多是重要岗位的领导者,不少是国家重点选拔和培养的骨干。在上海的提篮桥监狱,就关着不少邻近的名校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这些人经过专业培训,都精于算账,也懂得财经法规和纪律,却都明知故犯。现在还有很多知名医生、院长,大学校长,学历都很高,智商应不底,而且他们的正常经济收入也不低,却被金钱迷住了眼睛,也都纷纷落马,前仆后继。实际上,他们都得不偿失,后悔莫及。细究起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利令智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楼梦》虽是部文学作品,但对这种社会政治现象,却作了非常深刻的剖析,认为有些人犯错的根本原因:一是“因嫌官帽小,致把枷锁扛”,因为想不断快速地向上爬,用金钱铺路,买官卖官,而非法贸利;一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不用在正道上,而是挖空心思,投机取巧,冒险贸利,反而误了自己的前途和生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所认识的一位年轻有为的高级领导干部被查的第二天,我曾为他婉惜地写了一首“顶针诗”:“为官何需高,高处不胜寒,寒夜南柯梦,梦醒叹何为!”。“ 前车之覆,后车之鍳。”聪明人应不犯重复的错误,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深刻地汲取,千万不要利令智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4、人生的道路怎么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的一辈子都在走路,一是用脚走的现实的路,一是靠思想指导的人生的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道这个字,是由“首”和“辶”两部分组成的象形字,“首”是头的象形字,“辶”是走的象形字。“道”最早的意思是由头脑指挥行走,“道路”就是行走的路。后来,“道”又引伸为“途径”、“方法”的意思,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用他对付别人的方法,反过来对付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步引伸,“道”就代表了世界自然引成的客观规律,成了一种控制事物发展的看不见的力量。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顺者昌,逆者亡。顺了这种规律,就一切顺利;违反了这种规律,就处处碰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国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家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他主张人类社会要“道法自然”,一切要遵循自然规律行事,这规律是天然形成的,也就是人们以为的“天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古代还有一位思想家庄子有一篇《庖丁解牛》的文章,写一位熟练的宰牛屠夫,在宰牛时技法高超,宰牛时像跳舞一样,轻松自如,很快就把一头牛分解了。一般的屠夫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他的刀因顺着牛的关节进行解剖,没有对着骨头硬斫,所以用了多年还很锋利。庄子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宰牛,实际上讲的是人类社会的处世法则,就是做任何事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窍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的道路应该怎么走?要想走得很顺利,在工作中能成就自己,在生活中能幸福美满,也必须“道法自然”找到规律和窍门。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必须硏究它的规律,釆用正確的方法,才能迎刃而解,事半功倍。一旦遇到挫折时,不要任性而为,胡砍乱砸,要反思自己是否违背了客观规律,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找到正確的规律,顺势而行,以取得良好的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5、鸡蛋怎么变成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鸡蛋能变成鸡有三个条件:一是这个鸡蛋内在的因素,必须是受精卵;二是必须有适当的温度的孵育,这是外因;三是形成的雏鸡必须突破蛋壳的束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万事齐备,只欠东风”。生活中,我们常常在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思想被一些框框朿缚住,使本该办成的事,“功亏一篑”,胎死腹中。所以,时代的进步,必须解放思想,如《国际歌》所唱的:“让思想冲破牢笼”,突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朿缚,闯进广阔的新天地。如果没有创新思想,什么都畏首畏尾,那就将永远把自己关闭在无形的牢笼里,没有发展和进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是因为突破了奴隶制,解放了人权。但封建制度的弊病,在于千方百计把人束缚和固化在一些不合理的封建诫规之内。如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绝对服从关系。在封建社会,男的可以三妻四妾,皇帝可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而女的却必须守节,从一而终。数千年来,妇女一直处于“三座大山”压迫之下,忍受着精神枷锁的煎熬。现代的婚姻自由,就是解放思想,突破了这个传统观念的成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宇宙是无限的,人类的认知也是无限的,所以人类社会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纠正错误的认知。人们的实践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是有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受到当时条件、环境的影响,一旦时过境迁,就会带来认知上的偏差。我国古代有个《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讲在船行到河中间时,有人的剑掉在水里,他就在船上刻个记号,等到船靠岸时,再顺着记号下水去找。当然没有找到,这就是因为船已移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的思想不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固执己见,判断和决定当然也就错误了。老年人有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这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但时代在发展变化,要防止思想的僵化,让过时的经验成为我们继续进步的枷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统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粹,是社会发展的垫脚石,人类不可能一步登天,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未来的高峰,继往才能开来;另一方面,因为时过境迁,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落后的传统也将变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成为解放思想的枷锁,和迈步前进的镣铐,破旧才能立新。我们的敎育不能老是想着如何用旧的传统观念管住学生,让他们循规蹈矩,默守成规,使他们唯命是从,朿手缩脚,而应该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他们长大了,才能突破传统中的错误观念,工作中勇于创新,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创新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的创新能力,让科技不断孵化,破茧成蝶!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跻身于世界之前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