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心:鲁西第一个党支部

阳谷县民间文艺家协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耕心,字一斋,山东省阳谷县九都杨人,1900年1月19日出生于一个封建士绅家庭。其父杨竹泉是清朝私立安乐镇崇实完全小学校长,人人敬畏;他恪守封建的传统观念,但“五四”运动后也受到了一些新思想的影响,因而倾心教育,清廉正直,这对杨耕心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年的杨耕心就读于崇实小学,他耳闻目睹了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现状和贪官污吏的罪恶事实,为日夜勤劳反而吃不饱、穿不暖的劳动者鸣不平,对官府豪绅的奢侈豪华的生活深恶痛绝。他常常吟诵“天下多少不平事,不会做天枉做天”的诗歌,萌发了“铲尽天下不平事,不平天下方太平”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1年7月,杨耕心考入聊城省立二中。时值“五四”运动以后,各种救亡图存学说风靡全国,马克思主义新思潮也渗透了中国的大小城镇,奋进的杨耕心一接触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如获至宝,他节衣缩食去购买,废寝忘食攻读,从而开阔了视野,升华了思想。在学校,他好读书,寡言笑,但谈起国家大事,救亡图存学说,又滔滔不绝。深厚的理论功底为他以后的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6年春,杨耕心入济南山东大学附中高中班学习,继续执着地追求真理。他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使劳苦大众得解放。1926年秋,共产党员王寅生(阳谷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和杨耕心有亲威关系)和关向应奉黄埔军校党组织之命来济南发展党的组织,杨耕心遂由王、关二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6年寒假期间,杨耕心经过长期的秘密考察,介绍本家的长工杨保善、杨保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鲁西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阳谷九都杨支部,杨耕心为支部书记,杨保善、杨保庆为支部委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春,由于杨耕心的革命活动引起学校当局的注意,在差两个月不到毕业的时候,被学校当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开除学籍。杨耕心回家后,积极领导农民反对贪官污吏、苛捐杂税,同地方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他经常在深夜穿上长工的破衣,戴上长工的毡帽,到农舍、牛棚、长工屋中和贫雇农促膝谈心,以通俗的语言,循循善诱,向人们讲述只有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夺取土地,才能翻身做人的道理;他积极发动组织贫雇农,先后在九都杨、宋堤口建立起了农民协会,并在九都杨杨广居家成立了阳谷县第一所农民夜校,参加群众达50多人。杨耕心向群众揭露地主豪绅的罪行,指责时政,抨击黑暗的旧制度,鞭辟入里,切中时弊,深得群众赞许,都说:“大考哥(杨耕心的乳名)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7月上旬,因阳谷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激起了全县人民的极大愤怒,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丁卯年,遭殃年,这季银子没要完,下季银子又出签。”群众中还流传着鼓动包围阳谷县城进行斗争的秘密传单。杨耕心认为这是发动群众的好时机,便书写了很多“打倒土豪劣绅!”“抗捐抗税!”“打倒贪官污吏!”的标语口号,在王筱湖的帮助下,将标语贴在城北村庄外。不几天,以徐良府、熬盐场为中心的五万(号称十万)四乡百姓手持木棒、刀枪云集城关,将县城团团围住。杨耕心也带领几十名农民参加了斗争。抗捐围城农民将阳谷县城围困了十多天,城中贪官污吏不得不宣布取消苛捐杂税。围城暴动使杨耕心真正看到了农民组织起来的伟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武汉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外革命志士特别是进步青年无不义愤填膺。中共鲁西县委认为:阳谷县的坡里天主教堂仰仗帝国主义的势力,勾结官府,在当地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搜刮民财,并雇有武装保卫教堂,群众极为痛恨;教堂北距聊城,南离阳谷都较远,仓促之下敌人不易救援。因此,县委决定在坡里教堂举行暴动,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指定杨耕心担负具体的领导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月,杨耕心通过家中长工杨保善结识了活动在阳谷、聊城交界的绿林武装首领韩建德、曹万年,在他的说服教育下,韩建德等表示愿意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后经杨耕心提议,鲁西县委遂派聂子政到韩部工作,从而使韩的武装成为坡里暴动的基本力量。11月,杨耕心通过鲁西县委将王筱湖从聊城调回家中,在王筱湖家中设立了鲁西县委指导坡里暴动的联络站,杨耕心与县委委员聂子政一起进行暴动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8年1月14日(古历丁卯年腊月二十二日),韩建德率领农民武装举行暴动,占领了坡里天主教堂,俘虏了德国神甫和修女。杨耕心在第二天晚上进入教堂。暴动期间,杨耕心晚上在教堂工作,白天在家乡发动农协会员收缴地富枪支,建立农民武装,进军坡里,使坡里几天内聚集农民武装1000多人。暴动军开仓放粮,发布文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这次暴动,由于军阀和反动官府的联合镇压,暴动军在坚守25天后失败了,但它是鲁西农民暴动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暴动失败后,杨耕心由于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在当地已无法存身,经党组织同意,潜往东北,考入哈尔滨邮局当了邮佐,他以此职业为掩护积极为党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耕心多次给父亲写信,陈述在东北当亡国奴的苦恼,希望允许他回家当个小学教员。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他回到了家乡,在父亲的安排下,到阿城县立第三高级小学任国语教员。在与上级党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杨耕心对王筱湖提出要积极做三项工作:一是主动地团结爱国人士,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政策;二是要注意培养青年一代;三是利用各种机会,进行社会活动。在这期间,他联合校内外进步力量,团结社会爱国人士,用他在哈尔滨耳闻目睹的事实,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对工农红军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每逢讲课时,他都攥着拳头,滔滔不绝地讲理论。他在一次历史课上,大讲宋朝皇帝如何昏庸,不理朝政,忠奸不分,听信谗言,误害忠良;又讲岳飞怎样忠心为国,誓死抗金;奸贼秦桧如何恭手退让,无耻卖国使大宋亡于北金,借以痛斥“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恭手献我东北于日军的罪恶卖国行径。他还订购大量的进步刊物,自编教材,用马列主义进步思想教育青年一代。1934年春,杨耕心发动全校性的反对国民党反动分子的罢课斗争,赶走了反动校长苑广德。当时韩复榘的报纸曾载:“阳谷阿城县立三高的学生,胎毛未退的娃娃,也敢起来造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前后,中共山东省委连续遭到破坏,阳谷共产党与上级党失去了联系。杨耕心身处逆境正气浩然,用各种方式进行革命活动,设法与上级党组织联系。1933年寒假,北平地下共产党员韩子栋回原籍阳谷,主动向杨耕心提出把其组织关系转到中共北方局,作为单线领导关系。不久,北方局通过韩子栋转告杨耕心,要他到苏区学习,但因他那时脚疾严重没能去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3月,杨耕心和共产党员盛北光、翟子超组建了中共安乐镇临时中心支部,杨耕心任支部书记。该支部同聊城、寿张等县的党组织发生了横的联系,发挥了一定的领导作用。同年秋,他倡导发起建立了以联合进步青年、进步知识分子研究马列主义,开展反帝救亡为宗旨的党的外围组织――“中坚社”。他领导“中坚社”成员经常组织群众集会,在街道、集市以演戏、讲演等形式,大力宣传抗日爱国,领导“中坚社”成员发动募捐等活动,支援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日健儿。秋末,杨耕心和共产党员王伯瑾一起到寿张省立八乡师,同八乡师党支部发生了联系。不久,盛北光、翟子超、申云浦等先后离开阳谷,从此对“中坚社”的领导工作由杨耕心一人负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春,杨耕心调安乐镇县立二高任六年级班主任,仍继续领导“中坚社”的工作。当年秋,宋励华、王筱湖来到阿城县立三高,成为杨耕心的得力助手。在二高期间,杨耕心为培训青年一代呕心沥血,两年的时间,把二高“赤化”成了红色小学。他在该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参加了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七·七”事变后,杨耕心愤然辞去教员职务,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他和宋励华、王筱湖等一起建立了“阳谷县抗日后援委员会”积极从事抗日工作。8月,中共鲁西北特委根据党要搞武装的指示,决定派杨耕心到国民党二十六军孙连仲部做策反工作。他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在阳谷、聊城动员了近百名进步青年和小学教师抵达孙部,打算以这部分力量为骨干,把孙连仲的部队改造成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但因叛徒出卖,策反工作失败,杨耕心马上进行了紧急布置,指示一部分同志回原籍,一部分去延安。他自己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党组织留他在国民党统治区做军运工作。后来,杨耕心考入武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团”政治科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二十九军第六师任简报主任。此间,曾因共产党“嫌疑”被审查关押数月之久,释放后仍被严密监视。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继续为党工作已十分困难,曾向党组织提出回原籍工作,但由于交通原因未能如愿。1943年秋,在中日鄂西大会战中,杨耕心不幸被俘,被日寇惨杀于鄂西松滋县暖气街,终年43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耕心是阳谷党的奠基人和革命的先驱之一,他的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心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