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践行者……访退休老军医刁训启

大道至简,医者仁心

<p class="ql-block">作者/马莉</p> <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号,一个特殊的日子,那年刁训启老军医参加了汶川抗震救灾任务,与战友们一起救治了较多的病人,并与当地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在刁训启军医的建议及首长机关的支持下,从四川彭州运回一块龙门山石,至今还存放在部队大院作为永久保存纪念及历史见证。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卫生队官兵忙里偷闲,以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形式,多方搜集材料撰写“卫生队的故事”一书,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弟兄们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二个月后一本“卫生队的故事”就印制好了。这件事在当时任务区军内外轰动很大,集团军首长知道后,还专门为这本书写的序,应该说这本书对当时救灾团队,为完成抗震救灾任务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p><p class="ql-block">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不分职业、不分地域,为了同一个目标凝聚在一起;也用坚持证明了“生命至上”: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精神不仅能扛过灾难,更会成为被救者、旁观者心中的力量,让大家相信“只要有人在,就有重建的可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刁训启军医有着“军人”和“医生”双重身份,既要遵守军队纪律、具备军事素养,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p><p class="ql-block">​面对的医疗场景更复杂,可能需要在资源有限、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对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要求更高。</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特殊时期,军医都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力量,既守护着军人的生命健康,也为军队执行任务提供了关键的医疗支持。</p> <p class="ql-block">刁训启老军医 “军魂永驻,退而不休”这八个字,道尽了军人退伍不褪色的赤诚。</p><p class="ql-block"> 他们曾是军营里的钢铁战士,用青春热血铸就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那股听党指挥、敢打必胜的信念早已融入血脉,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军魂”。即便脱下军装,这份精神也从未褪色——有人投身地方建设,在岗位上延续着雷厉风行的作风;有人扎根基层,用军人的担当守护一方安宁;有人甘当志愿者,危急时刻总能看到他们冲锋在前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他们把军营的烙印化作前行的力量,用行动证明:军装可以脱下,军人的使命与担当,永远“在岗”。这种精神,是刻在岁月里的忠诚,更是激励人心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刁训启退休老军医】爱学习精神真的特别让人敬佩!他越有经验越谦虚,总说“学无止境”,毕竟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每个病人的情况都可能不同,加上新的研究和临床案例不断出现,不持续学习就容易固化思维。</p><p class="ql-block"> 【大医精诚】【医德高尚】</p><p class="ql-block">他行医多年,始终心怀仁善,对待患者不论贫富亲疏都一视同仁,问诊时耐心细致,从不因忙碌而敷衍;遇到家境困难的患者,常常减免费用,甚至自掏腰包为其抓药,心里装的全是如何让病人少受苦、早康复。</p><p class="ql-block">​《医术精湛》:他辨证精准,望闻问切间总能抓住症结,哪怕是疑难杂症,也能从细微处找到突破口;开方用药看似平常,却配伍精妙,往往几剂药就能见效,不少四处求医无果的患者,经他诊治后都逐渐康复,被大家称为“妙手回春”的良医。也被广大患者称为“再世华佗”</p> <p class="ql-block">刁氏针灸的传承不止是“会扎针”,更是“懂人”——要从病人的脉象、舌苔里读出生理状态,从一句“最近总熬夜”里判断体质变化,进针时既要准,更要“柔”,让病人在酸胀感里感受到“针到病除”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刁训启老军医带了好多徒弟。教的不只是“哪疼扎哪”,更是祖辈传下的规矩:“针要消毒三遍,手要洗到腕间”“给老人进针要慢,给孩子进针要轻”;也教自己摸索的心得:“现在人久坐,这个新发现的压痛点可以配着用”。看着徒弟在棉团上练针时颤抖的手,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手里的银针凉,心里的传承却暖,因为知道:这根针从祖辈手里来,经自己的手,还要往更远的地方去,扎进更多人的病痛里,也扎进中医的未来里。</p> <p class="ql-block">刁训启退休老军医经常带徒弟以及多名学员走进社区,这种“贴近”,让中医从“古籍里的药方”变成了“家门口的叮嘱”,从“药房里的草药”变成了“饭桌上的养生”。它不玄乎,也不遥远,就藏在搭脉时的耐心、递药时的细心里,藏在“你有小毛病,我有小办法”的默契里。当中医成了身边触手可及的依靠,健康就不再是“去医院”的郑重,而是日子里随处可见的安心——就像老话说的:“身边有个懂中医的人,心里就踏实。”</p><p class="ql-block">中医传承者,传的是银针草药里的技艺,更是“贴着人心治病”的本分。他们让中医不只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走进厨房、融入日常的生活智慧——这大概就是传承最好的样子:守得住根,也接得住当下。</p> <p class="ql-block">刁训启老军医诊室锦旗挂满了墙壁,很多都挂不下!每次患者捧着锦旗来道谢的样子,总带着点“藏不住的郑重”——有的人把锦旗用塑料袋小心裹着,生怕蹭脏了边角;有的人进门时先搓搓手,像是把心里的感激在掌心焐热了才敢开口;还有的人会拉着同来的家人,一遍遍说:“就是这位刁大夫,当初我疼得直不起腰,现在都能遛弯了。</p><p class="ql-block">这面小小的锦旗,说到底是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你用真心治好了我的病,我用诚意记着你的好。红绸子上的字会慢慢褪色,但那份“被治愈”的踏实、“被珍视”的温暖,会一直留在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