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的闪光瞬间:一张毕业照背后的青春集结号

阿孩原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泛黄的相纸承载着重量,轻轻拂去岁月的微尘,一张定格于1970年初夏的大合照便跃然眼前。它不仅是一张毕业留念,更是一段关于赤诚、友情与高效“军事行动”的青春传奇。时光倒流半世纪,故事就由当年的排长李慧雯娓娓道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段经历从那个特殊的星期日徐徐展开……那是临近初三毕业的时节,空气中弥漫着离愁别绪与对未来的憧憬。按照安排,我们九连一排(二)班的同学们在那个星期日,正轮值在母校(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的小操场挥汗如雨——挖掘防空洞。没有娇气,前排的女同学们,如我、伍凤燕、黄桂英等,都是挽起裤脚,赤着双脚踩在泥土中,全然投入这场带着时代印记的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这热火朝天的劳作现场,一个意外的契机悄然降临。学校工宣队的何明源主任恰好带着相机前来,准备拍摄同学们劳动的场景用于学校宣传。快门按动,记录下我们满身泥泞却精神饱满的瞬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完宣传照,看着何主任手中的相机,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我心中闪过。我鼓起勇气,带着几分忐忑和期待,上前问道:“何主任,能不能……也帮我们拍一张毕业合影留念?”话一出口,心中也有些打鼓——毕业照通常都是精心组织、提前安排的,此刻大家正劳动得满身尘土,且是休息日,人也不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主任显然有些意外,他看了看我们,又望了望空旷的操场,问道:“想法是好的,但你点叫人番来?(你怎么把人叫回来?)”这确实是个现实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给我半小时!”我几乎是脱口而出,语气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笃定,“大部分同学如果在家,应该都能赶回来!我们有‘联络图’,最近才组织过拉练,大家还记得吧!”我搬出了那个由我们自发编织、在历次活动中证明过效率的同学联系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主任被我们的热切打动,爽快地答应了:“好!就给你们半小时试试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凭借那份凝聚着同窗情谊和行动力的“联络图”,消息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漾开。奇迹发生了——根本不需要半小时,仅仅不到二十分钟!同学们的身影开始从四面八方的小巷、家门中涌现,带着奔跑后的微喘,带着对毕业合影的珍视,陆陆续续、风尘仆仆却一个接一个地赶回了学校操场。那份响应速度,那份无需多言的默契,至今想来,仍令人心潮澎湃,惊叹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这张无比珍贵的毕业大合照,就在这计划之外、却又充满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下,由何明源主任亲手为我们定格。照片里,定格了青春的脸庞,也定格了那个特殊年代里同窗间牢不可破的情谊和惊人的行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主任显然也被我们这份纯真的热情和高效的“集结”所感染,兴致盎然。拍完毕业照,他意犹未尽,大手一挥:“走!去滨江边,再给你们多拍几张!”青春的活力在江风中飞扬,滨江之畔又留下了我们一串串更显轻松活泼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胶卷冲洗出来后,邓国英老师和连长邹伟成同学一张张精心“晒”(冲洗)出来,分发到同学们手中。这些凝聚着特殊记忆的影像,被大部分同学如获至宝般珍藏至今,成为穿越半个世纪时光的信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曾任九连连指导员的梁洁蓉同学的凝视这张照片说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照片中每一张面孔,每一个名字(第一排左起:区月华、景穗珍、伍凤燕、谭翠屏、林善庭、梁筠文、李慧雯、黄桂英、黄桂容、李少琼、梁洁蓉、何绮雄;第二排左起:方少珍、罗彩英、李桂秋、李丽珍、吴帼英、梁燕卿、桂少玲、黄惠珍、陈倩芬、吴玲珠、吴佩兰、陈笑颜、龚小琴、邹少颜;第三排左起:王建生、李炳霖、张可瑜、杨明华、司徒汉强、崔锦棠、蔡国立、谭幹英、何福安;第四排左起:何沛超、区超刚、邹伟成、区裕伟、伦炳强、梁文基、劳健斌、陈坤仪、李瑞旋、陈伟光、张穗生),那赤脚挖土的触感、那紧急召集的呼喊、那滨江畔的欢笑,仿佛都带着温度,清晰得恍如昨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我亦被这集结号召回,现回望这段往事,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感激:感谢何明源主任的善意与成全,为我们按下了这意义非凡的快门;感谢邓国英老师和连长邹伟成同学默默付出的辛劳,让记忆得以在相纸上永恒;尤其要感谢我们的“排长”李慧雯同学!她超强的组织力,如同无形的纽带,将我们紧紧凝聚。而更令人惊叹和怀念的,是全体同学们那如军人般令行禁止、高效迅捷的行动力——那一声召唤下,义无反顾从家中奔赴学校的画面,是青春岁月里最动人的“集结号”,是半世纪后回望时,依旧熠熠生辉的集体勋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早已超越了影像本身。它是我们共同书写的、关于青春、情谊与集体力量的,一首永不褪色的散文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五十五年前那声吹响在小操场的集结号,其悠长的回响仿佛从未停歇。全班五十六位同窗,虽已有十几位永远离开了我们,但这份情谊历久弥新。几十年来,隔三差五的年聚,每一次,仍有超过三十位熟悉的身影,跨越“山山水水”,坚定赴约,让这穿越半个世纪的约定,始终温暖如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备注:当年学校军事化编制,“排”=现在班级,“营”=年级,“连”因有十几个“排”需分而治之而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7月25日写于广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