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一)净信寺的戏台

禾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西古建筑-岁月沉淀的华夏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西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自古代起历经多个历史时期兴建、留存至今,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结构技艺以及深厚文化内涵的各类建筑遗存,包括寺庙、宫殿、楼阁、民居、塔、桥梁等多种建筑形式。其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元因素影响,展现出从唐至清乃至更久远年代的建筑演变脉络与卓越成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民族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西古建筑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宏大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且独一无二的关键地位。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披露的数据来看,山西省现存古建筑数量多达28027处,约占全国古建筑总量的十分之一。如果聚焦于元代及元以前的木构古建筑,山西更是以509处的绝对优势傲立群雄,占比超过80%。其中,全国仅存,如稀世珍宝般的3座唐代木构古建筑,皆隐匿于山西境内;五代时期,全国所余5座此类古建筑,山西坐拥4座,占比高达80%;宋辽金时期,全国现存183座,山西拥有150座,占比82%;元代全国现存389座,山西则有338座,占比87%。此外,山西现存唐以来的彩塑数量逾12000尊,壁画面积超50000平方米,在全国独占鳌头。(待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西古建(一)净信寺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信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阳邑乡阳邑村西南。2006年5月25日,净信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信寺创建于唐开元六年(714年),原为尼庵后改僧院。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重修净信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以毗卢殿为南殿,向北扩建大雄宝殿为五间,观音殿、地藏殿各五间,戏台一座。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增建钟鼓楼。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增建白衣殿、灰泉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道光四年(1824年),增建过殿香亭(已无存)、碑廊、月门,抬高灰泉殿、白衣殿、东西看廊、东西便门,重建戏台、东西掖门、关公殿、承善司、寺外社房十四间(已无存)、马棚五间(已无存),并扩大戏台规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戏台:精美的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戏台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之一,重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是净信寺最精美的一座建筑。这座戏台以其精美的孔雀蓝琉璃覆顶和华丽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影壁上的九踩重昂设计,为多层极繁密的木质斗拱,形制奇特,造型美观,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戏台建于1.8米的台基上,由两部分组成。后台面宽三间15米,进深四椽4米,抱厦式结构,单檐悬山顶,两侧出八字音壁。前台面宽三间11米,进深五椽5米,卷棚歇山顶。孔雀蓝琉璃覆顶,雕梁画栋,精美华丽。双层椽檐,檐下悬清道光四年(1824年)“神听和平”匾一方,意为神灵听到戏曲能够给人间带来和睦平安,生铜铸字,1990年被列为中华名匾。后台明间额书“昭假”,上下场门分别题额“金声”“玉振”,重修后改题为“出将”“入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戏楼最出彩的部分在于斗拱与檐上的木雕工艺,额枋出头处及昂首均雕成龙首,盘龙雀替及拱眼壁镂刻精细,华丽至极。如意形状的四层斗拱层层挑出,伸向天空,宛如一个巨大的华盖,无比壮观。</p> 戏台全景,正面 戏台全景,侧面。戏台两侧各有一角门 戏台两侧有八字型牌楼式影壁,单檐歇山顶,九踩重昂,斗拱昂嘴纤细灵巧。 戏台由两部分组成,后台抱厦式结构,单檐悬山顶;前台卷棚歇山顶。均为孔雀蓝琉璃覆顶 <p class="ql-block">精美壮观的音壁,八字形分列戏楼的两侧</p> 角门雀替装饰华美 九踩重昂斗拱层层伸向天空,宛如一个巨大的华盖。前台卷草纹挂落纹饰清晰 九踩重昂斗拱细节,昂头均雕成卷云纹 牌楼顶覆琉璃瓦 转角科是五踩重拱计心造,耍头为龙首形,昂嘴是凤头形。 大额枋出头处刻狮子头,至为精妙。 额枋出头处、昂首均雕成龙头 “神听和平”匾,生铜铸字 转角科勾心斗角 大盘龙雀替及拱眼壁镂刻精细 前台屋顶内外部 前台卷棚顶内部 柱间,斗栱三攒,四抄七铺作计心造。 前台卷棚顶,斗栱层叠罗列。 抹角梁,中间上立-吉祥柱。 从台上望一进院 <p class="ql-block">后台两侧木格简构圆窗</p> 后台,五架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剧场与俗神一同进入净信寺。这一时期的净信寺,佛教与世俗文化并存,乐亭作为剧场的核心部分,承载着娱神与娱人的双重功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万历三十三年寺院再次整修扩建时,因为视灰泉为“淫祀”,灰泉庙与乐亭被拆除。尽管灰泉庙后来得以保留,但已被移至山门内头进院,与佛教神祇隔离,而乐亭则彻底消失。天启年间,曾有人提出恢复乐亭的倡议,认为神祇需要栖息之地,乐亭作为娱神的场所不可或缺。直到清康熙十八年,人们意识到没有乐亭的缺憾,这一倡议才得到响应,并决定重建。现存灰泉殿内康熙年间的一方匾额上题有“娱神”二字,正是这次重建乐亭的见证。此后,净信寺的剧场建设再无争议,成为太原府属地区佛寺建剧场的典范,从此“酬神献戏岁岁不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信寺戏楼规模宏阔,尤其注重后台功能建设,同时设置了看厅,为观众提供了舒适的观赏环境。道光三年,侯铨同知大径杜公更是慷慨出资,独修戏楼,碑载:“镇人议定重修寺宇,并欲改建戏楼,恢廓其基。因背力不敷,踌躇靡定,而同知大径杜公缘其子焕发,素有心愿,故与其侄焕琏等慷慨出资,情愿独修。众檀越欣然感激,踊跃乐从,因经始于甲申四月,越一载而落成,计赞三千六百余。”</p> <p class="ql-block">视频,净信寺的戏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