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津市,简称“津”,别称津沽、津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下游,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市,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一个城市,了解一段历史,欣赏一下习俗,品味文化韵味,聆听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是一个五方杂处,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集的移民城市,民风淳朴,崇尚出入相招、守望相助、急公好义、达观包容。几百年来,逐渐形成了多元色彩的民俗文化,其丰富灿烂,包罗万象,《印象天津卫》只撷取其中的岁时节令、衣着服饰、商业贸易、民居生活、人生礼仪、民间艺术、乡音方言和游艺竟技等方面的几个片断,展示海河之畔芸芸众生的传统生活样式。</p> 6月29日上午8时15分我们从仙螺岛外滩离开,驱车前往行程最后一个景点津门故里。 津门故里,又称 “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是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津门十景之一。 天津古文化街南口矗立着一座仿清代风格的牌楼,翠顶朱楹,上书 “津门故里” 四个蓝底金字,其周围还镶嵌有贴金的彩绘,背面写着 “晴雪” 二字,取自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的《直沽八景》中的诗句。 天津古文化街是天津文化的发祥地,记录着天津老城区的形成过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狗不理包子始创于公元 1858 年(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创始人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乳名 “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div><br></div><div>狗不理包子采用独特的水馅半发面工艺,不同于南方的烫面汤包,是把高汤打入肥瘦适宜的馅料中,为防止暄软细嫩的发面皮迅速吸尽馅中的汤汁、使包子变得糟帮塌底,取中间之道,将面皮制成半发面,既锁住了汤汁又保留了松软。</div>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制得后需在黄豆面中打滚,犹如郊野小驴打滚扬尘,因此得名。 金汤桥是连接南开区与河北区的一座桥梁建筑,横跨于海河之上。<div><br></div><div>金汤桥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是天津市现存最早建造的大型铁桥之一。</div><div><br></div><div>金汤桥长 76.4 米,总宽 10.5 米,面积为 802.2 平方米。桥梁下部结构为实体墩身,分为三孔,桥身可以平转式开启,是中国唯一的钢制平转式开启桥。</div> 津门故里水阁大街与张自忠路交叉口,几尊铜像静静地伫立着,它们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 津门故里戏楼一般指的是天后戏楼,是天后宫的附属建筑,也是天津市现存年代最为古老的戏剧演出场所。<br><br>戏楼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是旧时天津百姓为感恩天后娘娘而专门设立的以演戏酬神为主的民间活动场所。<br><br>整体建筑风格为中式传统,与古文化街的整体氛围相得益彰,灰瓦红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显得古朴典雅。<br> 泥人张美术馆,位于通庆里四号院,是由 “泥人张” 第六代传人张宇先生开设的民办美术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泥人张” 项目的保护单位,馆内设有 6 个展室,陈列展示了泥人张世家六代大师近两百年来的经典作品。 张仙阁为廊连式建筑,横在路中,悬于上空,是一座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楼阁建筑。其建筑结构精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门窗雕花精美,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br><br>张仙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年间,当时天后宫进行大修,增建了包括张仙阁在内的诸多建筑。<br>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向海河,是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与福建湄州妈祖庙和台湾北港朝天宫齐名。占地 5360 平方米,从海河岸边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正门、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两侧有钟鼓楼、配殿和回廊。 天津民俗博物馆创立于 1985 年,是全国第一座民俗类的博物馆,也是研究和陈列天津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基地,馆藏有九百余种与天津本地民俗文化相关的文物。 天津卫是明朝时期设立的军事建制名称,特指今天津市的古称和军事防御体系。其得名源于明成祖朱棣在1404年将直沽寨(今天津)赐名“天津”,意为“天子渡河之地”,并在此设立天津卫等军事机构以拱卫京师。<br><br>驻守天津卫的军队来自皖北,其方言与当地融合形成独特的“津味儿”口音,成为“方言岛”现象。<br><br>天津卫作为军事与商贸结合的典范,体现了明清时期北方重要的城市发展模式。<br><br>“天”指天子(明成祖朱棣),“津”意为渡口,“卫”为明代军事建制。1404年朱棣在此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合称“三卫”,以拱卫京师(北京)。<br><br>天津卫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相当于一座集防御、监控、战略部署于一体的综合性军事机构,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地理防御上在于其作为华北地区军事指挥与协调中心的战略价值。<br> 通庆里,现为商业建筑,原为里弄式居住建筑,是天津古文化街内的一条胡同,始建于民国二年,占地 2000 余平方米,是目前天津市规模较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之一,被誉为 “百年民居”,是津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沽上艺苑”牌坊位于天津古文化街北入口处,南入口牌坊为“津门故里”。<div><br></div><div>1985年与古文化街同期建造,1986年元旦正式亮相,为仿清代风格建筑。</div> “百谷朝宗” 四字位于天津津门故里天后宫内彩绘牌坊的背面,正面书 “海门慈筏”。<div><br></div><div>“百谷” 泛指所有的河流,“朝宗” 原指诸侯朝见天子,后引申为百川归海之意。“百谷朝宗” 在这里意味着天下所有的江河都归向大海,象征着妈祖作为海神,掌管着天下所有江河,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体现了人们对妈祖的敬仰和崇拜,希望她能庇佑江河湖海的平安,保佑航运顺利、风调雨顺。</div> 严复铜像,严复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的故居便坐落于此。 <p class="ql-block">遇到一位调皮的小朋友在二只大狮子中间躺下来,“给我打个卡”。</p> 街内的近百家店铺均为清式建筑,门窗上饰有内容为历史、神话、人物和花鸟的彩绘图案,其装饰形式涵盖透雕、浮雕、圆雕等。南北街口各有一座牌楼,分别挂有 “津门故里” 和 “沽上艺苑” 的牌匾。 这次我们到天津买天津麻花,导游并没有把我们带到津门故里正宗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总店),而是永发祥麻花店。还是我们功课没有做好,吃亏是自找的。 墙面砖雕“文明娶亲“栩栩如生,很喜庆。 中午12时50分我们到达天津西站,离开车还有近9个小时。我们将行李存放在车站,利用这宝贵的一下午时间好好逛逛天津<div>经典景点。</div> 在天津652路公交车上拍到的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全称天津永乐桥摩天轮,是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摩天轮,兼具观光和交通功用,也是天津的地标建筑之一。 天津音乐厅位于和平区建设路88号小白楼朗香街。<br> 天津音乐厅是小白楼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其前身为1922年建成的平安电影院,1956年更名为音乐厅并转型为艺术演出场所,2005年进行了重建。 犹太会堂旧址位于天和平区南京路55号(与郑州道交口处)。<br><br>犹太会堂始建于1940年,由犹太宗教公会筹建,是天津现存唯一保存较完好的犹太会堂建筑。<br> 犹太教堂(或称犹太会堂)的西文名称是从希腊语συναγωγη而来,转换成拉丁字母是sunagoge,直译就是“聚会的场所”。<br><br>犹太会堂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具有欧洲教堂的特征,如尖顶、彩色玻璃窗等元素,与犹太教堂的传统建筑形式一致。该建筑群在二战期间曾作为犹太人避难场所,保存了民族社群的传统生活方式。<br><br>犹太会堂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br> 五大道是天津著名的旅游景区,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设置地标钟可以作为一个显著的标识,帮助游客更好地识别和定位五大道区域,提升景区的形象辨识度和吸引力。<br><br>五大道地标钟象征着天津这座近代中国百项第一的摇篮,拥有许多历史第一的痕迹,如中国的第一张邮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等。有说法认为,海鸥表作为其中一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手表,成为了这个地标的灵感来源,因此这座地标钟不仅是装饰,更是象征着天津众多历史第一的标志性建筑。<br> 孙殿英旧宅,位于和平区睦南道20号,属五大道近代建筑群组成部分。<br><br>1930年建成,原为孙殿英(“东陵大盗”、国民党第6军团12军军长)驻津办事处,实为军火、毒品交易据点。<br><div><br></div><div>三层砖混结构带地下室,红瓦坡顶、清水砖墙风格;英式古典与折衷主义混合,含巴洛克元素(如绞绳立柱、券窗)。前立面中央凸出平台,二层设金属护栏阳台,三楼退线设计。</div> 庆王府是中西合璧建筑典范,位于和平区重庆道55号,始建于1922年,原为末代庆亲王载振府邸,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特殊保护历史风貌建筑。 庆王府主体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含地下室),环绕式回廊采用西式爱奥尼亚柱头,搭配中国传统琉璃栏杆,水刷石墙面与比利时雕花玻璃窗形成独特视觉效果。 庆王府内阴沉木雕:以稀有的千年阴沉木雕刻的装饰构件;三色琉璃柱:蓝、绿、黄三色中国传统琉璃立柱;掐丝玻璃:比利时宫廷工艺制作的透光花鸟纹玻璃;葡萄吊灯:融合欧洲工艺与中国吉祥寓意的水晶灯饰。 天津大龙邮局,原名为大清邮政津局,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 109 号,是中国近代邮政的起源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天津大龙邮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78 年,当时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创立了 “天津海关书信馆”,这是中国最早的邮政机构之一。 五大道全景图。<div><br></div><div>天津五大道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南部,是迄今天津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br><br>五大道地区原属于天津英租界,大致开发于 1903 年到 1928 年之间,是当时的高级住宅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天津市对部分马路两侧的房屋进行整修粉刷,马场道、西康路、贵州路、成都道、南京路 5 条道路相接合围区域内的小洋楼也在整修之列,这一区域自此被称为 “五大道”。<br><br>五大道文化旅游区是指成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与南京路交口以西的一片长方形区域,拥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花园式洋房2000多幢,其中风貌建筑和名人故居300多处,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纵横23条道路,道路长度17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r><br>拥有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英、意、法、德、西班牙等不同风格的小洋楼 2000 多座,素有 “万国建筑博览会” 之称。建筑风格涵盖了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巴洛克式等,还有许多中西合璧式建筑。<br><br>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多变,有门院式、院落式、里弄式、围合式等多种形式。大部分建筑都有自己的院落,并用各式各样的围墙来界定,营造出幽静、私密的居住环境。<br></div> 民园体育场,位于和平区重庆道83号的景点,属于天津著名的国际文化旅游景点———“五大道”地区。 民园这一浸透着浓郁欧陆风情的地域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具有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建筑,因此也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天津五大道疙瘩楼是五大道文化旅游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位于 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285-293号(原址为河北路279号、281号),地处五大道文化旅游区核心区域。 <br><br>建于1937年,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弟(或译保罗·鲍乃弟)设计,四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立面采用“疙瘩砖”装饰,形成凹凸别致的视觉效果,故得名“疙瘩楼”。其阳台为珍珠串式栏杆,窗边有水波纹花饰,整体呈现浓郁的意大利风格。<br> 疙瘩楼曾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天津居所,评剧名家新凤霞与作家吴祖光夫妇也曾居住于此。<br><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计划改造为“马连良旧居纪念馆”“新凤霞与吴祖光旧居纪念馆”及“张连志艺术馆。<br> 纳森旧居,位于和平区睦南道70号,是开滦矿务局董事部主席兼经理纳森在天津的旧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br><br>纳森旧居是一座英式乡村别墅风格的私人花园住宅,纳森旧居占地面积约4476平方米,建筑基地面积约49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约940平方米,有封闭围墙与街道相隔。<br><br>纳森旧居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五大道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br> 张自忠将军的旧居,位于天津五大道,这座西式楼房不仅展示了张自忠的生平故事,还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div><br></div><div>建筑立面处理遵循现代简约风格,基本呈平面对称,门窗内框采用木制,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div> 钟楼位于五大道公园,高69.6米,设有观景平台和19块特色钟表,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已成为天津新地标。<br><br>钟楼采用西方古典主义五段式构图,外观延续五大道欧式传统风格,尖拱门窗、小尖塔等细节均借鉴区域经典建筑。48.7米高的观景平台可俯瞰1公里范围内的五大道风光。<br><br>钟楼设计既对标国际地标,又融入五大道历史文脉,19块钟表(含动态主题钟、二维码钟等)共同表达“宇宙时空”主题。项目一期还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立体绿化体系,强化英伦风情与生态功能。<br> 主表“津世西东”,“津世西东”是钟楼主表之一的名称,寓意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合东西方元素。其设计结合了天津六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等元素,并融入了英伦风格建筑特色,展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br>位于“津岁流青”上方,直径5米,以空间为主题,半球屏显示NASA星空图,融合十二芒星、二十八星宿等元素。<br><br>“津岁流青”是钟楼主表的设计名称,寓意通过动态时钟展现天津六百年历史与传统文化。其名称融合了“津”(天津的简称)和“流岁”(指流逝的时光),强调用动态钟面记录时间变迁,同时体现天津历史文化底蕴。<br> 天津张爱玲旧居位于和平区赤峰道83号,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现部分区域对外开放,兼具历史价值与文旅功能。<br> 张爱玲旧居建于1914年,是一幢意大利式二层楼房,带地下室,楼顶东侧建有八角形阁楼,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019.8 平方米,共有房 50 间。1923年,张爱玲随父母迁居至此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天津市广播电视局 天津市文物局。<br><br>张爱玲从3岁到8岁在天津度过了6年的童年时光,她将天津这所旧居作为 “第一个家”,并在《私语》里说 “第一个家在天津”。<br> 张爱玲在旧时代上海滩10大名媛中,榜上有名,那时候的名媛,确实是才艺与美貌并存。<br><br>张爱玲是一位卓越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多以爱情和家庭为主题,融入了她的个人经历和观点。<br><br>她用流畅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了众多经典小说,如《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等。<br><br>张爱玲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善于融合西方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思想体系。<br> 张学良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 78 号,地处原法租界 32 号路。<br><br>张学良旧居又称少帅府,是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张学良故居博物馆。<br> 张学良旧居为西洋集仿式楼房,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由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组成,共有 42 间房,建筑总面积 1418 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1003.64 平方米。<br><br>张学良旧居始建于 1921 年,1924 年张学良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的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同年,张学良率部进驻天津,此后的 1924 年至 1931 年,他每次来津都会住在这里。<br> 张学良故居博物馆以 300 余件物品全景再现了当年张学良在天津的生活,包括张学良用过的书桌、收音机的柜子、老式的桌椅、壁炉、风琴等,还有赵四小姐的画作、吕正操将军赠送的纪念少帅百年华诞的军刀、张学良侄子张闾实捐赠的撰写张学良的书籍以及石家大院后人赠送的刻有汉卿的方章等。旧居及其豪华奢侈。 一楼:设有接待大厅、中西餐厅和梅兰芳舞台;二楼:有书房、军政议事厅以及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卧室;三楼:是家宴舞厅,主要用来举办家庭聚会,为典型的西洋风格,有老式的酒吧、舞台等,中间是宽敞的舞池。 瓷房子,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 72 号,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br><br>瓷房子的前身是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所建的法式小洋楼,为砖木结构的 4 层楼房,欧洲公馆式建筑,有意大利式外廊,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 4200 平方米,曾是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的故居。<br> 2000 年,天津侨商兼古玩收藏家张连志斥资 3000 万元买下该洋楼,随后开始对其进行改造,历时近十年,将其打造成了瓷房子。<br><br>瓷房子的排水管道也别具特色,用 9 只清代磁州窑瓷猫枕镶嵌装饰,被称为 “全世界最奢华的排水管道”。<br> 瓷器:号称用了 7 亿多古瓷片、13000 多只古瓷瓶和古瓷碗,涵盖了从汉唐到清末的各朝、各窑古瓷,以宋钧、元钧、青花、青瓷居多。<br><br>石雕:有 300 多尊石狮子,年代横跨东汉、唐、宋、清各个时期,还有 300 多尊佛造像以及 1 尊清代琉璃狮子等。<br><br>其他:有 20 多吨天然水晶石和玛瑙,以及 300 多个瓷猫枕,此外还有用金丝楠、紫檀、黄花梨等珍贵木材制成的明清古典家具。<br><br>瓷房子的估价为98亿元人民币。该估值基于房屋外墙使用数亿片古瓷片建造,包含宋代、明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部分碎片按克计价。部分网友认为其实际价值被严重夸大。 <br> 天津环球金融中心(又称津塔79 层)是天津市和平区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总高度达336.9米,2011年投入使用。是一座集写字楼、酒店、公寓、商业于一体的城市地标性高端城市综合体。 大沽桥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与河北区交界处的海河之上,南接和平区的大沽北路,北连河北区的五经路,处于解放桥和北安桥之间。<div><br></div><div>2003 年 7 月开工建设,2005 年 11 月建成通车。由世界著名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院士设计。</div><div><br></div><div>全长 154 米,主跨 106 米,边跨 24 米,桥面最宽处 59 米,为双向六车道,桥上人行道宽 4 米。</div><div><br></div><div>站在张自忠路桥头向南方向可以清晰看到天津世纪钟。</div> 天津世纪钟,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世纪钟广场,天津站西侧,解放桥环岛 5000 平方米的绿地上。<br><br>世纪钟高 40 米,直径 14.6 米,基座面积 74.4 平方米,重 170 吨有余,分钟盘、摆架和基座三部分,通体金属。<br><br>世纪钟于1999 年开始建造,2000 年 12 月 25 日在天津站前的解放桥头落成,2001 年 1 月 1 日零时敲响迎接新世纪的钟声。<br><br>世纪钟机械执行部分:是主计时钟,由机械机芯、主控制器、GPS 时钟控制器、时、分针组成。机芯的设计寿命为 50 年,主轴使用特种钢,轴径为 50 毫米,机芯自重 98 公斤,能承受 180 公斤以上的时、分针常年运转。<br> 马可波罗广场,位于河北区的原意租界,是意式风情区的中心建筑。<br><br>广场中间的和平女神雕塑始建于 1923 年,由意大利著名雕塑家朱塞佩・博尼设计,后在20世纪50年代末被毁,2005年在原址恢复重建了广场、喷泉及雕塑,并修缮了周边历史建筑,2012年再次进行提升改造。<br><br>广场中心的和平女神雕塑高13.6米,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材,基座上部装饰了 4个欧式人物雕像,柱顶为展翅飞翔的和平女神铜像,手拿一枝橄榄枝,象征着 “友谊和平”。<br> 马可波罗广场见证了天津的历史变迁,包括1917年和1939年的两次特大洪灾,当时意租界地势较高,成为汪洋中的孤岛,数千中国难民在此避难。同时,它也见证了意大利租界的兴衰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br><br>马可波罗广场作为亚洲仅存的一片原汁原味的地中海建筑群,它是意大利文化在天津的重要体现,展示了意大利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文化传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br> 汤玉麟故居位于河北区民主道40、42号,是天津市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br><br>该故居始建于1922年,由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吴毓麟主持建造。<br> 1931年,吴毓麟租赁了特一区12号路的一所德式洋楼,将此宅邸卖给汤玉麟,这里便成为汤玉麟晚年隐居天津的寓所。<br><br>汤玉麟故居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风格,又融合了巴洛克等华丽风格,造型精美,外观华丽壮观。<br><br>汤玉麟故居现由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使用,是目前天津市保存较为完好的意大利古典式建筑,已被列为天津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br> 进步桥西起南开区通南路,东接河北区进步道,是连接天津市和平区、南开区和河北区的交通枢纽。<br><br>2006 年 4 月开工建设,2007 年 10 月建成通车。<br> 李叔同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是为纪念中国近代文化先驱、一代佛学宗师李叔同(弘一大师)而修建的专题性纪念馆。<br><br>纪念馆园林部分占地面积 2600 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纪念亭和凉亭等组成,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与故居部分相互呼应,整体景观效果和谐统一。<br> 纪念馆故居部分占地 1400 平方米,由四组院落、48 间房屋组成,呈 “田” 字型格局,为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外观青灰色的砖墙搭配朱红色的门窗,凝重而庄严,门楼上悬挂着 “进士第” 匾额,彰显出李家曾经显赫的地位与身份。 《海河之子李叔同》由 “家国情怀”“才华璀璨”“立德修身” 三部分组成,包括 8 个展厅、3 个复原展室和 1 个放映厅。通过 250 余张照片、报照和图片以及 97 件套文献史料,详细回顾了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一生。<div><br></div><div>为增强历史原真性,纪念馆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当时李家的生活起居场景,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等,并从家具、摆件、饰品等方面进行甄选,使其更具年代感和历史厚重感。此外,展线上还设有 “桐达银号”“李叔同执教” 和 “春柳社话剧演出” 3 处 “场景再现”,让展览更加立体生动。<br><br>李叔同(1880-1942),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一代佛学宗师。在云蒸霞蔚的近代百年文化发展史中,他奇峰崛起,被世人公认为艺术奇才和通才。他一生笃行凡事认真,追求卓越,擅书法、精篆刻、工诗词、达音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传播西方美术、音乐、话剧艺术的先行者,是多种艺术的集大成者和美育教育的实践者。<br></div> 前半生李叔同,后半生弘一法师<div><br>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半世风流半世僧,大概去世前,他心中有所念念吧。如春满花开,如皓月当空。悲欣交集。<br></div> 望海楼教堂,旧称圣母得胜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端北侧,斜对狮子林桥,是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 这里原有一座望海楼,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时游玩的地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获得在中国 “各省租买地” 和 “建造自便” 的权利。1869 年底,法国传教士谢福音主持拆掉了望海楼旁边的崇禧观,在原来地基上盖起了望海楼教堂。<br><br>望海楼1870 年,因 “天津教案” 望海楼教堂被烧毁。1897 年,帝国主义分子用清政府赔款在废墟原址重建,增建了角楼。1900 年,在义和团运动中教堂再次被焚毁,现存望海楼教堂为 1904 年用 “庚子赔款” 按原形制重建。此后,1976 年教堂因地震严重损坏,1983 年得以修缮。<br><br>望海楼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教堂坐北面南,为石基青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 55 米,宽 16 米,建筑面积 812 平方米,占地 3000 平方米。<br><br>望海楼是天津唯一保留下来的哥特式建筑,依照巴黎圣母院的样式建造,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br> 狮子林桥,位于南开区、红桥区与河北区三区交界的海河之上,地处天津市中心区,是一座具有独特景观和重要交通地位的桥梁。<br><br>狮子林桥1954年首建, 1994年二次修建,2003年,因海河通航需求,狮子林桥成功实施整体抬升,抬升高度 1.27 米,开创了中国桥梁顶升的先河。<br> 狮子林桥采用悬臂拼装修建带有挂孔的悬臂梁桥型方案,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满足跨度大、构造高度小的需要,相应的桥墩基础也较 T 型刚构的小,建筑外型比较轻巧美观,施工时可不影响航行。<br><br>狮子林桥在景观设计上,充分挖掘 “狮子林” 的文化内涵,由两对巨大的汉白玉狮子 “镇桥”,桥栏、桥身、桥墩均以不同艺术形式,镶嵌着姿态各异的中国传统狮子造型。桥栏柱塑有全立体铜狮 61 尊,栏板内外侧累计装有大小铜狮浮雕 688 处,2020 年加装人行道护栏时又增加微型铜狮子 258 个。<div><br></div><div>适时,有一位老大爷正在狮子林桥下平台准备跳水游泳,围观群众为他加油打气。</div> 狮子林桥上的每一个狮子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有的仰天咆哮,有的俯首休息,姿态各异。 由于五大道洋楼景点太多,只能挑几个重点沿路走马观花,只有钟楼、五大道地标钟、庆王府、民园、疙瘩楼、张爱玲旧居、张学良旧居、瓷房子、天津世纪钟、马可波罗广场、李叔同纪念馆、望海楼教堂、狮子林桥停留时间稍微长一点,仍然是遗漏了好多值得看的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