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搂定”,是血脉的归依,更是使命的赓续——参加《搂定宝塔山》文化大讲堂有感

文美视界

<p class="ql-block">2025 年 7 月 22 日, 有幸参加西安市文联组织的《搂定宝塔山》文化大讲堂,聆听著名学者肖云儒先生讲述他采访的当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老一辈红色文艺家的光辉历程,深感荣幸。</p><p class="ql-block">肖先生的红色文化思想深度,一个原因是其自身的文化修养使其自觉地成为当代研究延安时期红色文艺革命家领域的学者,另一个原因是他 1992 年受陕西省文联委派,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活动中,采访了当年座谈会数十位当事人的经历,使得他在研究红色文化领域上增加了深度。</p><p class="ql-block">缘于时间关系,肖先生今天仅仅讲述了他采访的其中几位——李伯钊、丁玲、冼星海、艾青、张仃、吴印咸、陈学昭、贺敬之,听了肖老师对这些革命前辈的讲述,一种发自内心对老一辈红色文艺家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不再只是存在于书页间的墨迹和电子影像里,而是化为眼前鲜活的生命场景。</p><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奔赴延安的洪流,本身就是一曲无声而壮烈的革命乐章。“女娃嫁军官,男娃赴延安”的民言,正是民心所向的朴素回响。当贺敬之风尘仆仆抵达延安时,竟因朝圣般的心境崇敬、憧憬、敬仰而“不敢写诗”,这份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敬畏,显然比任何颂歌都更显赤诚;留法女博士陈学昭毅然抛却巴黎的时尚风华,脱下法国呢大衣与高跟鞋,决绝换上草鞋踏上黄土地,这无声的转身,就是赤诚信仰对浮华的真心超越。</p><p class="ql-block">丁玲到了晚年重访清凉山,与同行人共吟“重上清凉山,酸甜苦辣咸,思来又想去,还是延水甜”的打油诗,更是道尽了岁月沧桑下永不褪色的深情眷恋;这哪里是简单的怀旧?这是熔炉锻造后,灵魂烙下的永恒印记!</p><p class="ql-block">在延安的熔炉里,灵魂被重塑,信仰在淬火中升华的文艺家数不胜数。吴印咸,开始是延安方面聘请他来拍摄的,因为当时国统区有从国外请来摄影师伊文思拍摄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但不让伊文思去延安拍摄,于是吴印咸在延安的解放区,拍摄了八路军与百姓的鱼水情场面,当时的解放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风气深深感染了他,于是他主动要求入党,这种变化正是革命熔炉重塑灵魂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奔赴延安,本身就是一场灵魂的抉择。肖先生讲,延安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心中光明的灯塔,吸引当时社会上的三三两两、男女老少、教师工程师各阶层人士结伴跋涉而来,都是因延安象征着民族新生的希望。即便时光流逝,几十年后他再采访接触当年那些当事人,他们回忆起延安岁月,依然保持着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赤心。</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文化大讲堂,不是寻常的讲座交流,这是一次向精神高地的庄严朝觐。</p><p class="ql-block">感谢西安市文联组织的这次活动,肖先生的讲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老一辈文艺革命家的光辉轨迹,更以其讲述本身与前辈们因为采访结缘而受到洗礼的感受,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注入新的现实力量。</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前辈们以热血与才情熔铸的文艺传统与红色基因,是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作为后来者,唯有接过这精神的火种,方能在新时代的文艺征程中,续写那始于宝塔山下的壮丽诗篇——正如贺敬之那穿越时空的呼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p><p class="ql-block">这“搂定”,是血脉的归依,更是使命的赓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