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冈山县,坐落于日本本州岛中国地方的东南部,是一片阳光眷顾的土地。年均降雨量仅约1,100毫米,是日本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而年日照时数高达2,000小时,被誉为“晴天王国”。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阳光充沛,孕育出丰富的水果产业,也孕育出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出冈山火车站,一座高大的雕像巍然矗立,那正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英雄——桃太郎。他诞生于桃中,带着狗、猴、鸡三伙伴,勇闯鬼岛,惩恶扬善。这座雕像不仅是冈山的精神象征,更是迎接四方来客的地标。在冈山街头,桃子与桃太郎的形象随处可见,仿佛走进了那个充满勇气与正义的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城市的脉动中,有一处象征希望与活力的地标——“未来之心”喷泉。它以蒲公英为灵感,数百根金属管交织成球体,顶端喷水如轻盈飞舞的种子。白天,阳光穿透水幕,晶莹剔透;夜晚,灯光映照,宛如钻石闪烁。它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冈山晴朗气候与蓬勃生命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冈山城,一座承载战国风云的历史丰碑。由宇喜多秀家耗时八年建造,仿照丰臣秀吉的安土城,采用四重六阶复合式望楼型天守。因外墙漆黑、兽头瓦金黄,又名“乌城”或“金乌城”。虽历经关原之战、城主更替、战火摧毁,1966年以钢筋混凝土复原的天守仍巍然屹立,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如今,它已被列为国家指定史迹,并入选“日本百大名城”。</p> <p class="ql-block">冈山城的设计别具匠心,不同于传统四方形结构。西侧箭楼直接附属于主楼,省去渡廊,外观更显简洁大气。外墙涂以黑漆,顶部饰以金色鯱瓦,色彩对比鲜明,展现出独特的防御美学与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冈山城以“黑金美学”闻名,其历史与文化价值更因战国风云而愈加厚重。尽管复原的天守非木构原貌,但其丰富的沉浸式体验与精巧的建筑细节,仍使其成为人文之旅的核心地标。站于天守之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连接冈山城主入口与天守阁的,是一座名为“备前桥”的钢铁桥梁。桥名源自古地名“备前国”,桥身深色钢铁结构与“乌城”的黑色主题相呼应,展现出统一的美学风格。桥体两侧向外延伸的金属结构,不仅增强了承重能力,也让游客得以从容通行。</p> <p class="ql-block">初代备前桥为木构,原名“御后桥”,专供藩主通行,平民需绕行侧门。1892年,因木桥腐朽改建为西式铁桥,成为日本最早现代桥梁之一,象征冈山迈向近代化的步伐。二战中桥体受损,战后以美军提供的钢材重建,成为坚韧与复兴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冈山后乐园,与水户偕乐园、金泽兼六园并列日本三大名园。始建于1700年,由冈山藩主池田纲政耗时十四年精心打造,融合了江户时代的园林艺术与历史底蕴,成为一处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胜境。</p> <p class="ql-block">后乐园最初为藩主起居与宴客之所,由家臣津田永忠主持设计,汲取平安至江户时期的造园技艺,并融入近江八景、木曾路等名胜元素。1871年,园名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寓意深远,体现了儒家治世理想。</p> <p class="ql-block">后乐园的核心建筑“好文亭”,原名“休憩所”,始建于1700年,为藩主赏景、茶会、诗会之地。明治时期更名“好文亭”,取自《晋书》中对文人志趣的赞美,成为园中文化活动的中心,至今仍散发着书卷气息。</p> <p class="ql-block">仓敷市,位于冈山县南部,是仅次于冈山市的第二大城。江户时代,因高梁川水运便利,成为粮棉集散重镇,地名“仓敷”意为“货物仓库”。如今,它与奈良、京都并称日本三大历史文化名城,古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大原美术馆,是日本首座以西洋美术为核心的私立美术馆,创立于1930年,由仓敷企业家大原孙三郎为纪念挚友画家儿岛虎次郎而建。馆藏丰富,建筑典雅,成为艺术爱好者的朝圣地,见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主体建筑采用古典柱式结构,外立面爬满常春藤,与仓敷川畔的白墙古建筑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古今交融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仓敷美观地区,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完整保留了江户时代的运河、白墙黑瓦建筑群,以及明治时期的西洋建筑,被誉为“日本遗产之乡”,亦有“日本版周庄”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仓敷川两岸,垂柳依依,石桥静卧,白壁“生子壁”倒映水中,波光潋滟。游客可乘传统木舟缓缓穿行,感受水乡的静谧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河畔石碑上刻着“天领倉敷 代官所跡”,是江户时代仓敷作为幕府直辖地的重要历史见证。它记录了当年米粮与物资的集散盛况,也见证了这座古镇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鸟取仓吉市火车站,是通往鸟取县文化腹地的门户。站内与周边环境整洁古朴,为旅人提供通往历史与艺术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白壁土藏群,是仓吉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街区。江户至明治时期的仓库建筑群,以白墙、黑腰板与赤褐色石州瓦屋顶构成鲜明视觉对比,晴空下尤为耀眼。昔日的“土藏”曾是商人储物之地,如今已化身为咖啡馆、清酒坊与手工艺店,延续着江户商町的风貌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仓吉圆形剧场模型博物馆,由百年校舍改造而成,馆内展出超过2000件动漫模型,是动漫迷的朝圣地,也是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展示空间。</p> <p class="ql-block">鸟取县境港市的境港线列车,全数以《鬼太郎》角色为主题,六种涂装包括鬼太郎、猫女、眼球老爹、鼠男、撒砂婆婆、子泣爷爷,为整座城市注入了奇幻色彩。</p> <p class="ql-block">水木茂,本名武良茂,是日本“妖怪漫画之父”,代表作《鬼太郎》《恶魔君》影响深远。他在二战中失去左臂,战后受房客启发投身绘画,以笔名“水木茂”创作,推动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复兴。他荣获“文化功劳者”称号及旭日小绶章,是妖怪文化的灵魂人物。</p> <p class="ql-block">水木茂大道入口处,矗立着一座名为“妖怪之眼”的银色金属雕塑,灵感源自《鬼太郎》中的妖怪形象,宛如展开的羽翼或神秘的贝壳,成为这条大道的标志性入口装置。</p> <p class="ql-block">水木茂纪念馆,完整呈现了他从童年、战争经历到漫画创作的传奇一生。馆内展出珍贵手稿、影像资料与个人收藏,更有以《鬼太郎》为核心的妖怪主题展,结合全球妖怪传说,展出逼真模型与互动装置,如“妖怪洞窟”与“妖怪广场”,令人仿佛置身于奇幻世界。</p> <p class="ql-block">水木茂之路,又称“妖怪之路”,从境港站至纪念馆的800米街道上,矗立着177座青铜妖怪雕像,如鬼太郎、鼠男等,路灯设计为“鬼眼”造型,夜晚亮灯后氛围奇幻。沿途设有妖怪神社、主题井盖与浮雕,沉浸感十足,是每一位妖怪迷必访的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妖怪神社,是水木茂之路的灵魂所在。它将动漫幻想与传统信仰巧妙融合,让人在参拜中感受妖怪文化的深邃与《鬼太郎》的童趣。青铜雕像、主题美食与互动体验,让这段旅程充满“妖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