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旅游酒泉行(2)

蓝梦(YEQ)

<p class="ql-block">鸡鸣山月牙泉</p><p class="ql-block">7月21号星期一上午11点半左右跟随中巴车从酒泉来到敦煌用餐后入住,下午七点来到鸡鸣山,这里每周逢1、3、5晚上9点左右举行万人演唱会,这时候陆陆续续有好多人进来。</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p><p class="ql-block"> 外观形态: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山形环弯,从上面看,山脊挺括宛如刀刃,阳光下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从下面看,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巍峨壮观。</p><p class="ql-block"> 神奇鸣响:</p><p class="ql-block">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在晴朗天气,风停沙静时,山体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远传数十里;游人登山下滑时,也会发出嗡嗡隆隆的鸣声,音量最高可达83分贝。</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p><p class="ql-block">独特形状: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有“沙漠第一泉”之称。</p><p class="ql-block">千年不涸:虽地处大漠戈壁,四周被沙山环绕,但千百年来泉水从未被流沙掩埋,也未蒸发干涸。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环形山洼,风进入泉区后形成上升旋风,将大量流沙带上山顶或抛向另一侧。同时,月牙泉处于党河洪积扇和西水沟洪积扇两个扇间洼地中心地带,通过党河补给的地下水径流为其提供水源。</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与民俗</p><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鸣沙山在汉代称神沙山、沙角山,魏晋时始称鸣沙山;月牙泉汉代称沙井,唐代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在汉代就是旅游圣地。</p><p class="ql-block"> 民俗丰富:自汉唐以来,当地百姓就有每逢端午节到鸣沙山“滑沙听雷”,在月牙泉“龙舟竞渡”的风俗习惯,清代后又有农历四月廿八举行“药王”庙会和六月六在泉边采集艾草、煎汤沐浴和月牙瑶池蟠桃会等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沙山酷似月牙🌙我把它称为:月牙山。</p> <p class="ql-block">现场氛围:夜幕降临后,游客们坐在沙坡上,伴随着音乐律动、光影变幻,拿起荧光棒、点亮手电筒,跟着音乐旋律放声歌唱。32台激光灯射出的光束点亮夜空,远处沙山则成为巨幕“提词器”,投影着歌词,场面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 特色亮点:演唱会以鸣沙山为天然舞台,以五星红旗为巨幅背景,主题鲜明。演唱歌曲以歌唱祖国、赞美敦煌等为主调,没有入场门槛,游客们都是演员和明星,可尽情参与,是一场气势恢宏的爱国主义合唱交响。</p> <p class="ql-block">千姿百态的灯光秀</p> <p class="ql-block">7月22日,一行人来到敦煌莫高窟,我的票提前20天预定,只有三张A类票,可以参观8个实体窟,其他人都是应急票只能参观四个实体窟。</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崖面上。名称由来:莫高窟之名:</p><p class="ql-block">最早见于隋代第423窟内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其含义大致有沙漠高处的佛窟、少数民族语言“圣窟”的音译、至高无上的佛教活动场所三种解释。</p><p class="ql-block">洞窟数量:</p><p class="ql-block">现存洞窟735个,分南北两区,南区有洞窟492个,是供佛和礼佛的殿堂;北区有洞窟243个,是僧侣修行、生活和瘗埋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始建与发展:通常认为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僔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此后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至元代基本结束大规模营建。明清至民国:</p><p class="ql-block">明代一度荒废,清代康熙后又受到关注。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随后英、法等国“探险家”洗掠大批遗书和文物。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敦煌石窟有计划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开始。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p><p class="ql-block">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先后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斗顶形窟、中心佛坛窟等,也有一些异型窟,如涅槃像窟、七佛并坐窟、大佛窟等。窟外有窟檐、栈道,窟窟相通相连</p> <p class="ql-block">彩塑艺术:</p><p class="ql-block">彩塑有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等,形式有立体圆塑、贴壁半圆塑、高浮塑等。最大彩塑为武周证圣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高35.5米。</p> <p class="ql-block">  壁画艺术:</p><p class="ql-block">壁画题材丰富,有尊像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等。壁画面积巨大,最大壁画约47平方米,位于五代第61窟“五台山图”。</p> <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为一体,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代表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包含的内容涉及4-11世纪敦煌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石室宝藏”,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文化交流价值:</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7月23号来到敦煌雅丹地貌,</p><p class="ql-block">位置与范围:</p><p class="ql-block">敦煌雅丹地貌位于甘肃、新疆交界处,东南距玉门关约100公里,距敦煌市180公里,景区分南北两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狮身人像</p> <p class="ql-block">  形成原因:</p><p class="ql-block">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古罗布泊时期留下的大面积、深厚的湖相沉积,包括泥岩层、粉沙、细沙及石膏胶结的沙层;二是外力侵蚀,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对地层进行雕刻,逐渐形成如今的雅丹地貌。</p> <p class="ql-block">  外观形态:</p><p class="ql-block">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布局有序,城内城墙、街道、大楼、广场、雕塑等一应俱全。单个雅丹地貌造型各异,有的像宝塔、宫殿、麦垛,有的像金孔雀、雄鹰、船队、武士等,还有的像北京天坛、西藏布达拉宫、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世界著名建筑的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孔雀</p> <p class="ql-block">舰队出征</p> <p class="ql-block">猿人像</p> <p class="ql-block">奔跑的猴子</p> <p class="ql-block">伟人像</p> <p class="ql-block">24号上午来和老姐姐告别,预定下次的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7月24号下午,旅行团一行人来到嘉峪关酒泉机场,安检准备登机。</p> <p class="ql-block">24号晚上八点探亲旅行团到达大兴国际机场,这次旅行圆满结束,大家分为三部分各自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