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及纪念馆

天目溪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5日,我们来到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避暑休闲几日。这里海拔一千多米,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p> <p class="ql-block">鹞落坪地处岳西山区,附近有几处景观。有个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及纪念馆,还有楚长城等。</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去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路口有块高大石碑,还有一组红军战士举着红旗端着枪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对面也有一组反映游击战的群雕,很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我们拍过照后往前走,经过一段摇摇晃晃的木板吊桥,那边就是红二十八军的军政旧址了。</p> <p class="ql-block">可惜来早了,展陈馆还要一个多小时才开门。</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往里走,前面是一小广场。广场上有个纪念碑,上书“向牺牲在大别山区的烈士们致敬!”落款是前国家主席李先念。</p> <p class="ql-block">广场另一边是聂家老屋,一长排土黄色平房。这里是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居住和养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高敬亭住所—聂家老屋简介</p><p class="ql-block">聂家老屋建于1923年,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70平方米,系中共鹞落坪区委书记聂在忠的住宅。1933年8月,高敬亭率红军一部进入鹞落坪,曾宿营于聂家老屋。1935年8月至1937年8月间,红二十八军大本营设于鹞落坪,高敬亭常住聂家老屋并在此养病。此屋后有一条弧形战壕,屋前设有岗哨。</p><p class="ql-block">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聂在忠一家都为红军服务,其大儿子聂长和明为甲长,暗中为红军便衣队提供情报,并筹办了红军商店,其二儿子聂长荣、大孙子聂家政积极为红军买粮、买药,其孙媳妇吴秀英是红军便衣二分队联络员,并负责养护红军伤员。高敬亭在聂家老屋经常召开红二十八军及其便衣队干部会议,讨论部署工作,指挥战斗。岳西国共双方谈判结束后,高敬亭在聂家老屋召开了最后一次干部会议,部署部队的集结工作。此后,高敬亭向聂在忠和鹞落坪其他干部群众告别,率红二十八军离开了鹞落坪。</p> <p class="ql-block">聂家老屋后边还有一座土房屋,是红二十八军手枪团驻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八军手枪团驻地旧址牌</p><p class="ql-block">上有红色歌谣:</p><p class="ql-block">天当房,地当床,</p><p class="ql-block">稻草当棉被,野果当食粮,</p><p class="ql-block">红军都是英雄汉,</p><p class="ql-block">战士越战越坚强。</p> <p class="ql-block">手枪团简介</p><p class="ql-block">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在建军初始,就建立了一支300余人的手枪团,直属于军部。手枪团是一支武器装备较好,人员精干,能独立战斗的突击部队。手枪团战士除了配以手枪外,一般每人还配有马步枪一支,白刃格斗时,一是靠手枪抵进射击,二则靠马步枪上的刺刀和枪托。手枪团的团长都是由指挥经验比较丰富的干部担任。例如曾经担任过红82师师长的林维先,后任团长唐化雨等。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红二十八军进行的各种各样小规模游击战增多,手枪团已经具有侦察兵、突击队、尖兵、哨兵、化装袭敌等特种兵的职能,红二十八军指战员大多比较善于手枪战斗。</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八军驻地旧址参观完毕,我们调头去另一方向的纪念馆。一会儿来到一座城墙门洞前,这里名“昭关”,是湖北和安徽交界处,其上是楚城墙。</p><p class="ql-block">对联曰:“一关通鄂皖 两眼望江淮”。</p> <p class="ql-block">进了昭关,其背面亦有对联:</p><p class="ql-block">楚尾吳头一关扼险</p><p class="ql-block">淮南江北二岭扬威</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鄂皖交界石碑</p> <p class="ql-block">昭关里边就是红二十八军纪念馆,馆内有大量图片文字介绍该军的军史,值得一看。我们观看了全部文字图片及实物展,并拍摄了少量图片文字。</p> <p class="ql-block">游人们纷纷前往展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八军纪念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史上,鄂豫皖红二十八军无疑是最富传奇色彩最值得研究的神勇之师,钢铁之师。它三次创建三次都创下赫赫战功;它不是被打烂被打垮了,而是在屡屢取得胜仗之后遵从组织决定毫无怨言地编入其他部队。前两次编入天下闻名的红二十五军,由此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不仅驰骋鄂豫皖而且还义无返顾地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不可多见的史级诗传奇。第三次编入新四军,组成新四军第四支队,打响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八军的三次创建,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创建的,都是在留下的部分种子的基础上创建的。尤其是第三次创建,主力红军撤出鄂豫皖,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苏区,反动派的屠刀高高悬起。就是在这样极端险恶的境况下,苏区留下来的少量红军和伤病员,在高敬亭同志及鄂豫皖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又重新打起了二十八军的红色的大旗,坚持在大别山与敌浴血鏖战,挫败国民党正规军和保安团一次又一次清剿,始终让红旗牢牢地插在大别山上,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耀眼的风景。</p><p class="ql-block">他们机动灵活,战斗有方,愈战愈勇,愈战愈强,由最初的不到1000人,发展到3000多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范例。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他们牵制敌人多时达68个团,17万人,歼敌达18个营加15个连,他们不仅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清剿,神奇地建立了以岳西鹞落坪、大岗岭、英山桃花冲、黄冈大崎山、罗田灵山、金寨金刚台等为中心的根据地,还有效地保存了自己并壮大了自己,支援了主力红军北上。</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高度赞扬红二十八军:很有成绩!很了不起!是的,在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期间,红二十八军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中唯一保持了军级建制的红军部队,是建立了最广阔的游击根据地的部队,是牵制敌人人数最多的部队,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保存革命武装力量最多的部队。他们的斗争史,在中国革命战争史,特别在是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对革命的贡献弥足珍贵,值得大书特书。</p> <p class="ql-block">英山县土门潭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中、刘士奇、徐海东等人在英山土门潭召开会议分析:皖西北地区仍处于敌人八个师和两个旅的包围圈中,形势极为险恶。会议认为,皖西北的红军需要一方面主动钳制敌人,减轻红四方面军西移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掩护跟随红四方面军转移的二万多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于安全地区,以保留革命力量。会议根据中央分局在转移途中发来的指示,决定成立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并决定将聚集在金家铺地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统一编成红二十七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山县金家铺集镇河滩照片</p><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军主力自英山城郊经罗田向西转移后,跟随红四方面军一路从鄂东北根据地转移过来的鄂豫院地区党组织和苏维埃各级地方工作人员以及部队的病员共计两万多人,被由师长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和在罗田方向担任掩护的英山独立十三团等地方部队也陆续撤至金家铺地区。</p> <p class="ql-block">金家铺红二十七军成立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2日,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在金家铺河滩召开大会,正式宣告红二十七军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柴畈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10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安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留下红七十四独立师团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十、红十一、红十二、红七十三及少共国际团,撤出鄂豫皖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旗和大刀</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八军历史沿革表</p> <p class="ql-block">高敬亭履历、故居和用过的手枪</p> <p class="ql-block">妙道山壮士跳崖</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3日,红二十八军由潜山县枫树坳出发,经付家岭向北直插妙道山。军政委高敬亭患病,由担架抬着。敌三十二师九十五旅跟踪尾追,妄图活捉高敬亭。二营营长林维先率六连掩护军领导及主力撤退,与敌展开激烈的肉搏。六连一个排的红军战士在弹尽刃卷后,在林维先的带领下,全体跳崖拒降,十几位指战员壮烈牺牲,仅20余人幸存。</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步枪和手雷</p> <p class="ql-block">红色收藏家田家诚先生捐赠的各种纪念章和革命军人残废证</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红二十八军纪念馆后,我们就登上了旁边的楚长城。</p> <p class="ql-block">岳西楚长城位于安徽省岳西县与湖北省英山县交界地带,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楚长城的修建源于楚国在东周时期为应对北方威胁而采取的防御策略。楚国通过修筑长城来巩固其北部边界,抵御来自秦国等国的侵略。</p><p class="ql-block">岳西楚长城作为楚长城的一部分,见证了当时楚国的军事防御布局和工程技术。</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岳西楚长城位于大别山的山脊上,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它是鄂皖两省的分界线,一侧是湖北的英山桃花溪康养小镇,另一侧是安徽的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长城附近还有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是重要的革命历史迹。</p> <p class="ql-block">游人们在楚长城上拍照</p> <p class="ql-block">楚长城上的怀英亭,其对联:</p><p class="ql-block"> 大别举红旗 工农成劲旅</p><p class="ql-block"> 青松留铁证 肃穆敬英雄</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的参观游览历时3个小时,在康养的同时又经受了红色革命洗礼,了解了红二十八军军史。知道在当年艰苦斗争环境中,红军指战员们是怎样坚持革命斗争的。正是有先烈们的英勇牺牲,才有今日的新中国。我们要怀念革命先烈,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革命,建设好祖国。</p> 谢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