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行一一辽沈战役纪念馆、笔架山。

满凤

<p class="ql-block">  锦州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战略要地,是关内通往东北的大门。在辽沈战役中是一个战火烽飞的重要战场。然而,现在它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而且也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  二零零六年十月二日 我们一行五人从北京出发,在高速公路上行使三个多小时即到达了锦州。锦州是个地级市,城市人口五十余万。街道整齐,市场繁华,建筑时尚。早已没有一点战争创伤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锦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在辽宁的旅游地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而辽沈战役纪念馆,则是这座城市中最具红色魅力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辽沈战役纪念馆 一一走进峥嵘岁月,感受辽沈战役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十月四日我们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听说这里原来是烈士陵园,后改造扩建为现在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建在了烈士陵园后面的一个小土丘上,和烈士陵园隔着一条马路。现在在马路上架上了水泥板,把两边连成一体。从正面看是又宽又高的台阶,拾阶而上是个宽敞的中央广场,正面是一组高大的“辽沈战役烈士纪念塔”。塔身用银白色花岗岩砌筑。基层为方形月台,四面有台阶。正面台阶中间有石雕花环。月台前是宽阔的平台。塔身建筑在月台中央,高八米。正面镌刻有朱德亲笔书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鎏金题字。上面雕刻由五角星,红旗和稠带组成的图案。塔身两侧有大型浮雕,东为锦州攻坚战,西为辽西围歼战。塔后有纪念碑文。塔顶铸有高六米的解放军战士铜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广场的左面的大理石墙上,刻有在锦州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姓名,密密麻麻有成千上万吧。这是有名有姓的,不知名的解放军,再加上不知名的支前民工,真是不知牺牲了多少人。</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辽沈战役纪念馆。在这里记述了“辽沈战役”的整个过程,展出了当时双方交战时使用的武器,有坦克、榴弹炮、重机枪等等。在最后一个展厅里展出了一个展示当年锦州战役实景模型。它是一个圆形建筑,中央是大厅,离墙五米处有一圈一米高的围墙,围墙外是雕塑实景。此景应用了光学和电子控制新技术,是雕塑、美术、声响、光控相结合的产物。近看是人物实景雕塑,远处是布景和动画投影。活灵活现地把解放军攻城略地的战斗场面再现在眼前。据说当年发起辽沈战役时,党中央的既定方针是先打锦州,把东北入关的大门封住,在东北境内全歼国民党部队。当时国民党方面也看到了锦州的战略地位,由湖芦岛派部队登陆增援,同时派廖耀湘兵团从沈阳东进增援。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因此敌情变化而动摇了先打锦州的决心,决定回头先打长舂。中央军委从战略高度权衡利弊,要求东野坚定不移执行既定方针,先打锦州,堵住通往关内的大门,保正了整个战役的最后胜利。</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包括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展线长达788.92米,展品多达1471件。陈列内容突出“决战决胜”主题,全面反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历史,突出展示辽沈战役胜利进程,并揭示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广场的西面是一片树林花草小亭、花草繁茂、松柏清翠、供游人休息和游览。在绿色草坪上停着几架当年退役的战斗机,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还有退役的坦克、火炮等。</p> <p class="ql-block"> 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硝烟弥漫、英雄辈出的年代。这里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的历史见证,也是我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的整体看,宏伟、庄严、静穆、建筑布局合理。既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又是人们休息游览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在正面台阶左右两侧是两个小展厅,一个是毛泽东生平展,一个是古生物展。</p> <p class="ql-block">笔架山__天桥</p><p class="ql-block"> 十月三日。我们游览了“笔架山”。原来只知道锦州是一个内陆城市,却不知道它离海边只有三十几公里远。随着开发区的建设,锦州市已经成为一个海滨城市了。公路两边修起了一座座红瓦白墙的小别墅,荫衬在绿色的树丛里,非常漂亮。我们乘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使了不到二十分种就到了海边。国庆节正是旅游旺季,游玩的人比较多,乘船过海的码头上已经排起了长队。“笔架山”实际上是一个小岛,距离岸边两公里左右,海拔200米。岛上三峰列峙,中高二低,悬崖峭壁,从远处看去就像是一个放笔的架子,故曰:“笔架山”。我们乘快艇过海,约十几分钟即登陆小岛。其实来岛上还有一条路,是一条由海边一直通往小岛的天然之路。非常奇特的是只有在退潮时,这条路才能露出水面,在涨潮时这条路又全淹没在水中。因此人们只能在退潮时从这条路上走过去,把这条路称作“天桥”就不难理解了。这次由于没有掌握了涨退潮的时间,只能乘船而过。我们来到小岛上时,“天桥”的一半已淹在了海水中了,只有靠小岛这边的一半还露在外面,上面有许多人在上面戏水、玩耍、欢笑、并随着海水的淹没而往后退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买完门票后,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向山上走,小山上,灌木丛生,绿树郁郁葱葱。小岛的西边有一装货的码头,大吊车忙着装货。小岛上有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万佛堂等庙宇,敬香的人落绎不绝。“三清阁”建在笔架山的主峰上。和别的庙不一样的是整个庙从上到下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可能是为了方便,就地取材的缘故吧。此阁上下共六层,高约26米,层楼耸立,上出云表。一、二层为楼台式建筑,面宽五间。拱形石门窗上有浮雕纹饰,四周有回廊。三至五层为宝塔式,平面呈八角形,建于二层顶部正中,无塔檐,绕以螺旋形石阶梯,可旋转上登塔顶。顶层形式仿自八角亭,单檐八角,飞檐翘角。整个建筑,设计别致,集楼台、宝塔、角亭于一体,风格独特。阁内供有僧、释、道三教调像。登阁顶眺望,真是“汪洋三万六千倾,笔架独峰侵其间”。到了小岛的最南边是“笔峰山”。远远看去顺着山峰,越远越小,其峰直插海水中。酷似一支毛笔横放在海面上,笔尖斜插海水中一样。北峰山腰有真人塔,山下有象鼻山,山下有象鼻洞,海水灌流,括似巨象饮海。象鼻洞两侧海滩平缓。是一天然浴场,夏季人们可在此沙滩游泳、沐浴。</p> <p class="ql-block">  在秋天的锦州,笔架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背景吸引了无数游客。笔架山成为了探寻神秘传说的绝佳去处。这个季节,山间的景色如同诗画般迷人,层层叠叠的森林被秋叶装点得五彩斑斓,宛若一幅精美的画卷。传说中的神仙足迹,仿佛在这片金色山林中显得更加神秘和迷人。对于喜爱历史和自然的旅行者来说,笔架山不仅是一个欣赏自然风光的地方,更是探寻古老传说的神奇之地。</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神仙足迹</p><p class="ql-block"> 神秘的足迹:笔架山因其独特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成为了传说中的神仙栖息地。山中有许多关于神仙的传说,尤其是在秋天,这些传说似乎更加生动。游客可以在山中漫步,寻找那些隐秘的“足迹”,体验一段神秘的旅程。尽管这些足迹可能只是传说,但它们为游客的探险增添了不少乐趣和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传说:笔架山因其形如笔架而得名,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传说中,这里曾是古代神仙的栖息地,山中留有神仙足迹。秋天的笔架山,仿佛给这些古老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山间的石刻、古道,都是神秘传说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中,除了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古老的文化遗迹。古老的庙宇、石刻等,见证了笔架山的历史变迁。秋天的笔架山,空气清新,适合探访这些历史遗迹,了解山的文化背景,体会那份古老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小岛上虽然未住有居民,但是岸边上摆有各种水产品,都是从海里刚刚打捞上来的。有虾耙子、螃蟹、各种鱼类。还有各种贝壳做的工艺品。有风铃、手链、可吹响的小螺号。与我们同行的腾伟(大家都叫他小胖子。是北京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给女朋友买了许多,为的是讨女朋友高兴。</p> <p class="ql-block">  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锦州虽不如鞍山、沈阳、阜顺等城市的工业发达,但其石油化工产业也是非常发达的。有炼油厂石油化工厂,据说机械制造工业也很发达。</p><p class="ql-block"> ————2007年4月写于榆次。2025年7月于北京加入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