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0日午后,来到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中国古代青铜器馆后,转往一楼北部展厅参观《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p> <p class="ql-block">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p><p class="ql-block">∽ 总序 ~</p><p class="ql-block">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为加快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回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应时而生。"大博物馆计划"之"大",重在配置大资源,吸引大流量,打造大 IP ,促进大科研,推动上海博物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赋能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作为"大博物馆计划"展陈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联手国内各大博物馆,充分挖掘优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最新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灿烂成就,彰显博物馆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做好"以物论史"和"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p><p class="ql-block">所谓"以物论史",重在着眼上海实际,聚焦文物考古重点项目,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特质和形态,大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上海卓越实践,努力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历史问题。所谓"以史增信",重在深化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水平做好考古挖掘阐释和文博立体展示,大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增强全球叙事能力,讲好精彩上海故事,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和时代风采,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p><p class="ql-block">文物是发展的见证,历史是时代的回响,它们是时光与万物的共振,也是人生与天地的交响。忆往昔,波澜壮阔,历久弥坚,令人荡气回肠。展未来,意气风发,谱写新篇,中华再度辉煌!</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p> <p class="ql-block">∽ 致辞~</p><p class="ql-block">六千年前,当文明的晨曦初照华夏大地,在辽河流域的广袤山川间,一个古老的族群以敬畏之心雕琢前言,红山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发展到距今约5500年左右,出现了以"坛、庙、家"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进入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阶段,成为中国最早迈入古国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总体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篇章,是需要我们弘扬和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玉石,以虔诚之态祭祀天地,在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创了有别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的红山模式。</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并在距今5800年前后进入古国文明阶段。红山文化中发达祭祀礼仪体系反映了中国文明起源的道路与特点,是中华礼制之源;蜷曲如虹的玉龙则确立了"崇龙尚玉"的精神内核,也为中华民族意识中"龙的传人"找到根脉。"坛庙家"、"玉龙凤",这些红山文化著名的物质符号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由早到晚,以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和开放交流的姿态,不断扩大、延伸着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在不同区域文化之间进行着超越人们想象的交流与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中独特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天行有常,中华泱泱,"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以红山考古百年最重要的成果及最新的发现,阐释了红山文化以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刻回答了"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p><p class="ql-block">龙生辽水畔日出红山后曙光耀中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馆长:钟晓敏</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红山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发展到距今约5500年左右,出现了以"坛、庙、家"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进入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阶段,成为中国最早迈入古国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总体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篇章,是需要我们弘扬和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是以红山</p><p class="ql-block">距今约5500年,红山文化进入晚期阶段,社会发展进一步加速,聚落等级和功能产生分化,出现了远离居址、不同规模的礼仪场所,形成了由神庙、祭坛、积石家构成的祭祀体系,体现了以祭祖和祭天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文化,标志着红山社会迈入文明阶段。大型礼仪中心牛河梁遗址群的规划、设计、营建,是红山古国生产力水平和文明成就的集中反映。</p> <p class="ql-block">龙出辽河</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兴起于西辽河流域,地处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距今8000至5000年,辽河流域气候暖湿、环境适宜,温带森林与草原交接,成为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塑造了红山社会以渔猎为本、农业逐步发展的经济形态。红山文化大量继承了本地区文化传统,吸收了来自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因素,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特色,推动了红山社会的复杂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古国时代</p><p class="ql-block">2023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5800年至3500年,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以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古国时代可细分为三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龙脉</p><p class="ql-block">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典型的器类之一,是红山社会龙图腾崇拜的主要载体,寄托了红山先民共同的精神信仰,代表了红山社会统一认同的形成。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龙的本源,对商、西周、东周时期蜷体玉龙的造型产生了直接影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礼</p><p class="ql-block">西江河流域早期玉蓉出现于8000多年前、传承至红山文化晚期、数量明显增多、种类大为丰富、红山文化玉群源于实际生活的饰品、工具与武器、现实存在的生物以及幻想产生的抽象或变形、制作和使用表现出一定的规范、玉器作为通神媒介、权力象征、礼制载体、寄托了红山社会共同的精神信仰、红山文化开创出中国史前玉荔的鼎盛时代,形成了系统性的玉礼制度。</p> <p class="ql-block">以玉为美</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继承和发展东北地区以璧、环、玦、管、匕类器物为典型特征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种类增加、制玉工艺成熟和玉器制作使用规范化程度提高,成为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形成的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古国文明,以气势恢宏的坛、庙、家礼制建筑,内涵丰富的玉礼器系统,展现了红山先民以龙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构建起的信仰世界和精神纽带,反映了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早期国家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重要实证,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正值学生暑假期+周六周日休息+近期数月免费进馆参观,所以,参观人员较多,但无喧哗嬉闹。尤其是不少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进馆参观,领略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他们都蛮认真地观看文物展品和认真地听“耳麦”里讲解、介绍(耳麦是付费租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