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汪公大帝”之我辩》一文,作者主要谈了汪华公被称为“汪公大帝”看法,并对这一称呼因为没有找到正式的历史依据而质疑的人予以说理反驳,令人信服!】</span></p> <p class="ql-block"> “汪公大帝”之我辩</p><p class="ql-block"> 汪 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越国公封“汪公大帝”未见官方文书,只是民间“杜撰故事”,是一种“虚增不实封号”。这是一种孩童式的简单思维,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幼稚思维。我认为,“未见”</p><p class="ql-block">就未必“没有”(这一点我和方利山老师观点一致),也许是没有看到,也许存在其他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个人倾向洪武皇帝敕封越国公为“汪公大帝”的可能性极大。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正式册封汪华为“徽州土主”,后来赞为“汪公圣主洞渊大帝”的可能性极大,官方史册可能有记载,我们可以在明朝的史册资料中多下点功夫,特别是朱元璋的有关资料。家谱中署名“福山孙遇”的《忠烈庙唐宋元诰敕碑跋》一文记载“国朝初定,江右神兵助顺,蒙颁榜以严祀事。洪武四年封越国汪公之神,命春秋祭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是朱元璋封“汪公大帝”的背景。有个传说,当年朱元璋躲陈友谅追杀,在徽州休宁古城岩万岁山汪王庙,万岁山是汪华起事时的歙州治所,还有“汪王故城”等历史遗存遗迹。朱元璋在汪王庙里抽签,抽到“天下第一签”,说是汪王保佑,藏在庙旁山洞中逃过一难,此山洞原貌现尚存。后来明朝在收复江右一带极为顺利,以为是地方神“汪华公”的神助,朱得天下,报德感恩,故敕封汪华为“洞渊大帝”,“洞渊”是有来历的。传说和史实,内外有契合,相互能印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是历史原因。历代皇帝对汪华已有许多封号,早已称之为王了,朱元璋对汪华更有另外一份感恩报德的情感,封汪公为“徽州土主”。“土主”就是地方神的意思,主宰一方。这就意味着,汪华成了徽州的神。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封汪华为“王”,明朝朱元璋皇帝又封他为神了。在这个基础之上,秉承旨意,人称汪公大帝或汪公老帝。因为汪华在生就是吴王,死后封他为王不影响皇帝的统治,反而能顺应民意收买民心,只有益处而无皮毛损失,何乐不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历代皇帝对汪华的敕封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加封的!皇帝都称汪华为“王”</p><p class="ql-block">为“神”了,人民自然就可以称汪公为“帝”了,不管朱元璋是不是正式敕封,当然,这有待考察找出史实证据存疑待考,也许是朱元璋口头谈论汪华时说过汪华是“汪公圣主洞渊大帝”,由官方传到民间,形成公论良俗,就像文革时红卫兵批判陈毅,他叫红卫兵翻到《毛主席语录》最后一页再加一面,朗读道:毛主席说,“陈毅是个好同志!”询问主席,毛主席承认他说过。所以,上下共识,</p><p class="ql-block">“陈毅是个好同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称汪华为“汪公大帝”至少也是上下共识,帝王帝王,帝和王就是人主的意思,皇帝都把汪华封王封神了,怎么就不能称帝呢?不管有没有官方诰敕,汪华被称为“汪公大帝”</p><p class="ql-block">都是名副其实,就像关羽被称为是“关公大帝”一样成了公论,怎么能说是民间社会的一种“虚增不实封号”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民间广泛称越国公汪华为“汪公大帝”,肯定可能有官方诰敕文献,只是我们暂时没有找到而已,可以留心寻找,质疑存考,作为汪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细节去考察,不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不能“把芝麻夸为西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江南一带乃至贵州屯堡等地,至今仍有</p><p class="ql-block">“汪帝庙”“汪公大帝”等文物遗存、遗迹,就是民间社会依据官方诰敕的历史证据和物证所在。崇仰汪华的有力历史物证。在封建社会,普通老百姓或者官员,谁敢假传“圣旨”冒着“杀头之罪”去僭越“杜撰”呢?如果没有皇帝诰敕为依据,谁能胆敢到处建帝庙?徽州等许多地区又怎能大张旗鼓地年年搞“汪王祭”?更不敢冒充“国家正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间社会“汪帝庙”“汪公大帝”的称呼,肯定是必有所本,只是太平常了,习以为常,忽略了细节来源而已,一时还没有找到历史文献,目前尚未弄清楚,不能妄判为“虚构故事”“虚增封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汪承兴政委等所编的《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新华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第13页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四年续敕封汪华汪公圣主洞渊大帝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续敕封汪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公圣主洞渊大帝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四年七月十六日颁 </p> <p class="ql-block"> 此诰真实性很大,具体到敕封时间,肯定有依据。汪承兴政委不会随意杜撰、胡编乱造的!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越国公被称作“汪公大帝”,名实相副。不管能不能找到朱元璋的正式敕封文书,我确信,肯定有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7.26日 </p><p class="ql-block"> 于合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