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月的西安是一年内最热的时候,我跟随着曹辉于七月九日从平凉出发</p> <p class="ql-block">从平凉乘火车到达西安是五个小时的车程。由于去神木的火车是晚上九点的,我们就在火车站附近的东八路附近一家小餐馆每人吃了一碗混沌。天太热哪儿都不想去。</p> <p class="ql-block">到达神木车站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七点多了。神木是一个县级市,火车站离市区很远,趁公交车大约五十分钟的车程,出租车最少四十元一趟。神木市是陕西省辖县级市,由榆林市代管。它位于陕西省的北部,地处黄河与长城的交汇地带。神木因产出优质的煤炭资源而闻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p> 神木二郎山,麟州胜景,古属羌山,俗称西山,因山体中部有两处凸起,状如骆驼双峰,又名"驼峰山"。其海拔高度为1082米,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成为神木的标志性景观。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松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过神木县,见此山形颇似案头笔架,所以又赐名"笔架山"。 二郎庙群建于明正统8年(1443),历代均有修葺。嘉靖年间重修"诸神殿顶梁上有'大明亮靖二十四年(1545)岁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样",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二郎山呈南北走向,山势蜿蜒,巍峨险峻。在前后1公里的山脊上,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由山脚石窟地藏阁起,至北山顶山神庙止,计有庙群建筑100多座殿、庙、亭、阁,如八仙洞、地藏洞等。整体建筑疏密相间、布局有序,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顶部采用歇山、硬山等多种形制,分别覆盖以布瓦,门面檐头油漆彩绘十分考究。 庙内彩画以工笔画重油彩画法为主,雕塑石刻题词丰富多彩,均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其间尚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龙照壁和石刻卷顶一处,还有壁画2幅、碑石10余通,以及石刻楹联、题字等。这些石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她的魅力在于山势的险、峻、奇与释、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观浑然一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家比较大的养生馆。我们住在靠南的一家宾馆,按照田总的安排我们享受会员价标准间每晚134元。价格很亲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有名的风景区就是二郎山。</p><p class="ql-block">整个城市东西窄,南北长,两面是山,东边是青龙山,一边的是二郎山。</p> 地藏洞石窟,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佛庙,主要祀奉地藏王菩萨,配祀十殿阎君。旧时民间为亡魂超度的各种道场均在此进行。洞内藻井石雕为道家的八卦符号为中心,以龙凤为主图案,外围衬以佛座莲花,造型生动逼真,手法细腻,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br><br> <p class="ql-block">附近还有几个景点,上二郎山那天脚崴了一下,杨家将大院 红沙水泊都没有去成。只好打道回府。</p> 八仙洞,明代建设,坐北向南,位于地藏洞上方半山腰处,利用自然山洞凿而成,通面阔3间8.9米,通进深4米。门楣上方建有雨檐,外有平台和栏墙。<br><br><br> 浩然亭石窟,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石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8米,进深3.0米,高2.2米。四壁凿嵌有抒发抗日报国的诗文碑,亭额为抗日名将何柱国所题"天地正气"四个大字。<br><br><br> 二郎庙,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4年),坐北面南,通面阔3间8米,通进深4.3米,廊深1.65米,占地28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殿、耳房、东西庑殿、大门、钟鼓楼等组成。正殿三架梁带前廊,硬山顶,东、西墙壁均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绘传统工笔画"矣云轶事图",正壁有14小幅国事"山水图"。大门外为明代砖雕照壁,悬山顶,檐下砖雕斗拱,壁高4.2米,宽2.95米,厚0.58米,壁芯减地浅浮雕,正面雕刻"虎啸图",背面雕刻"九龙戏水图",雕刻精美,栩栩如生。<br><br> <br>圣母殿,始建于清代,坐北面南,建造在自然山石平台上,硬山式砖木结构,通面阔3间6.1米,通进深3.3米,廊深1.5米。殿前石牌楼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所建,二柱1间,面宽1.46米,高约3米,悬山顶,檐下石雕斗拱,额枋浮雕二龙戏珠,正面额题:"壁霞行宫",北刻"圣母元君"。殿后为明代建筑诸神殿。<br><br><br> 倒座观音堂,始建于明代,后毁于战乱。清康熙十六年复修,坐南面北,砖木结构,正殿3间,通面阔3间8米,通进深3.5米,廊深1.5米,东西偏房各1间,配殿2间,为四合院式建筑,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br><br><br> 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改为护国寺,民间二十三年(1935年)重修为三教殿,位于二郎山山脊中段,也是二郎山上最大的庙群,占地360.4平方米,正殿3间,为砖砌拱券式结构。殿东、西壁均有明代彩绘壁画,东壁为"东山全景图",西壁为"西山全景图"。<br><br><br> 山神庙,始建于明代,位于"二郎山"山脊最后,占地10.45平方米,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1间3.8米,进深2.75米,廊深2米,柱高2.2米。 神木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1927 年建立了党的组织, 1934 年创建了红色政 权, 开辟了陕北神府革命根据地,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块英 雄的土地上,成长了王瀛、汪铭、张友清、王兆卿、贾拓夫等一批民族英杰。<br> 神木地理地貌独特。县境地处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地貌以明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 占全县总面积的51%; 中南部为丘陵沟壑区, 占全县总面积的 49%。全县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 平均日照 2876 小时、气温 8.5℃、无霜期 169 天、降水 440.8 毫米。黄河流经县 境 98 公里, 窟野河、秃尾河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县境西北部有 46 个内陆湖 泊,其中神湖(红碱淖)总面积 54 平方公里, 储水 8 亿立方米,是陕西省最大 的内陆湖,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br><br> 西汉时,县境秃尾河上游,置白土县, 秃尾河下游置圁阴、圁阳、鸿门县, 疆域无考。<br>北周在今解家堡一带置归真郡、隋置银城县, 疆界难稽。<br>唐、宋两代在窟野河流域置麟州(今杨家城),领属新秦(在今杨家城)、连 谷(在今黄羊城)、银城(在今解家堡一带) 3 县, 疆域不详。 元朝,在窟野河流域置神木县,大体上南至太和寨一带,北至黄羊城一带。<br>明洪武年间,在窟野河流域仍置神木县, 境域北止边墙(即明长城),南至 黄河,东与府谷刘家大寨交界,西至佳州之高家堡水洞川。<br><br> 清朝,在边墙以南置神木县,据道光《神木县志》载:东至丘家寨与府谷刘 家大寨连界,西至高家堡(原属佳州)以西双谋梁与榆林县水涨上村连界,南至 黄河岸张家川,北至五卢口边墙与郡王旗伙盘地连界; 东北至永兴堡暗门沟与府 谷万家墩连界; 东南至彩林与府谷锗壤连界; 西南至屈家南沟与佳州(即今佳县) 谢家沟连界,西北至高家堡暗门与蒙古五胜旗(即今内蒙古乌审旗)、扎萨克台 吉旗(即内蒙古扎萨克旗,现并入伊金霍洛旗)伙盘地连接。 东西距 170 里, 南 北距 150 里,面积约 15000 余平方里。 市中心有一座公园叫什么没有记住。建筑很漂亮。 <p class="ql-block">离开青木了拍一张火车站广场。</p> 神木一共住了五天时间,好些景点都没有去。14号晚乘火车离开神木。到达西安已经是15日早晨七点了。和小妹连香约好在西安和弟弟连学相聚一次。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陪妹妹来到华清池。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宫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白居易、杜牧等诗人在诗作中均有提及。 华清池是位于唐华清宫遗址之上的一座皇家宫苑,东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面渭水。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1]、西安事变发生地以及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示范景区<div><br><br>紧挨着芙蓉湖景区的,是1959年修建的人工湖——九龙湖景区。面积为530平方米的九龙湖,分成上下两个湖,中间有长堤(九龙桥)东西横贯。堤上西为晨旭亭,东为晚霞亭,相互对应,与上湖南岸的龙吟榭相映成趣。龙吟榭榭下伸一大龙头,龙口泉水淙淙,长年不绝,所以取名龙吟榭。九龙桥上有八龙吐水,与龙吟榭下的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因而以九龙命名。</div> 华清池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修建离宫别苑。景区仿唐建筑大气恢宏,园林风光别具一格。主要有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 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有飞霜殿、昭阳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有体验皇家温泉的以澜汤殿、御汤苑、星辰苑、尚食苑、长汤苑、少阳苑、香凝阁和御膳阁为主的华清御汤(精品)酒店 华清池温泉共有4处泉源,在一石券洞内,现有的圆形水池,半径约1米,水清澈见底,蒸汽徐升,脚下暗道潺潺有声,温泉出水量每小时达113吨,水无色透明,水温常年<br><br><br> 稳定在43度左右。四处水源眼中的一处发现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771年时代,其中三处是解放后开发的。水内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有石灰、碳酸钠、二氧化硅、氧化铝、硫磺、硫酸钠等多种矿物质。骊山温泉、千古涌流,不盈不虚 小妹连香酷爱拍照、录像发段子,忙得不亦乐乎 四十多年以前,我们都到过这里,如今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感慨颇多,再招一张留影以示纪念。 五间厅由西往东依次是:秘书室、蒋介石卧室、蒋介石办公室、部署进攻红军的会议室、侍从室主任钱大钧的办公室。五间厅旁,还有一座蒋介石沐浴室,里面的浴池建于清代,仿贵妃池形制而建,康熙、慈禧、光绪都曾在此沐浴,蒋介石下榻五间厅期间,将此池作为他的行辕沐浴室。1957年,梅兰芳来华清池游览沐浴,为该池题名“杨妃池”。 五间厅建于清朝末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西逃曾驻跸于此。1934年曾加以修葺,成为高级官员游览休憩的场所。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在此策划高级军事会议,坚持“攮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国策,强迫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率东北军、十七路军进攻红军。张、杨两位将军为促蒋抗日救国,在此谏阻蒋介石放弃内战政策,联合红军抗日,蒋介石断然拒绝。张学良、杨虎城遂联合行动,于12<br><br>月12日发动兵谏,在院内进行了一场激战,蒋介石在寝室听见枪声,从后窗仓皇出走,越后墙而过,跃入深沟,碰伤脊背,由侍卫搀扶上山,匿身于西绣岭虎斑石处的草丛中,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 与五间厅相邻的桐荫轩,也叫三间厅,始建于1900年,曾为达官显贵游览下榻之所。1936年10月、12月随从蒋介石而至的侍卫官、秘书曾在此厅住宿。12月12日晨,兵谏发生,蒋的侍卫官冲出门外,凭借院内的建筑物拼命抵抗。至今三间厅的墙壁上、玻璃上仍然保留多处弹痕。 蒋先生藏身除 这里是革命公园 傍晚时分我们又打车来到兴庆公园。兴庆公园位于古都西安城墙外东南角的咸宁路上,因在唐代皇宫兴庆宫遗址上修建而得名,该公园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坐落在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的北边。 兴庆宫位于唐都长安外郭城的兴庆坊(隆庆坊),这里曾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旧宅。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即改旧宅为兴庆宫。唐代的兴庆宫历经扩建,占地达2016亩,今日的兴庆公园占地780 亩,兴庆湖面积150 亩,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兴庆公园 唐代兴庆宫四周共设有六座城门,正门西开,号称兴庆门,而今兴庆宫向南开的大门在唐代称为通阳门。从整体布局来看,兴庆宫中间有一座东西向的隔墙,把兴庆宫分为两半,而以南半部的园林风光为最美。 这里有龙堂、长庆殿、沉香亭、华萼相会楼和亲政务本楼等高大建筑物,环绕一泓碧水的龙池,湖广楼色相会,犹如仙境。相传龙池中曾大量种植荷花、菱角和各种藻类的隐华植物,池南岸还种有可解酒性的醒醉草。兴庆宫的北半部宫殿巍峨,南雄殿、长兴殿、大同殿隐没林中,各有千秋,别具一格。 兴庆宫公园综合改造以“一池、三山、十三区、多节点”作为结构,依托中国古典造林“一池、三山”的大结构,将规划范围内分为十三片区,分别为酒店商务区、管理办公及唐文化研究区、民俗酒吧区、南门历史遗址展示区、唐乐表演区、生态保护区、兴庆宫文化景观区、健身娱乐区、核心景观区、养生休闲区、动漫娱乐区、公园外棚户区改造等,“一池”是指公园内的兴庆湖;“三山”是园内已有的三座假山。改造后,未来的兴庆宫公园将成为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档游园景区。 公园内穿唐装拍照的女人小青年很多。 小妹连香很想去登华山。可是我和弟弟都已经是古稀之人。没有勇气陪她上山。也是他的一大遗憾。 在线逗留了四天我们就匆匆赶回了平凉。这是平凉圆通寺正门。 <p class="ql-block">平凉</p> 平凉,一片平和安逸的乐土,名字却来源于前秦皇帝苻坚发动的欲平定前凉政权的一场血战。自由率真的天性与变幻莫测的政治地缘环境,造就了古平凉人勇武的精神气质。这里土地丰腴,水草肥美,又处于连接中原政权和西部的羌族、北部匈奴两大游牧民族的犄角,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飞将军李广从平凉的静宁走进历史,后世人频频用皮影戏传颂着这位战神伟大的功绩。李广的神箭射出了西汉强盛国力的荣耀,中国迎来了张骞凿空西域的曙光。 南山公园的山门很有气势,流水广场依山石为中心,自然和谐,紫云亭,时春亭纪念着平凉的历史名人,位于中轴线两侧的大型浮碉墙形象毕真,人物风景栩栩如生,纪录着平凉的古与今,生态,人文旅游,休闲健身一体,真是平凉城南一道秀丽的“绿色屏障”。公园建设中充分利用了自然生态资源;紧密结合了崆峒文化实施了建设,打造出花园广场、音乐喷泉、浮雕文化墙、标志性建筑“玄鹤楼”等景点很有特色,而自助采摘果园和玉兰园、樱花园、丁香园、银杏园、牡丹园、竹菊园六个名贵花木观赏园,已经成为了市民人文养生和休闲健身的最佳去处。这里春来繁花似锦;夏至清爽宜人,秋观红叶满山;冬看雪树银花。每当站在南山公园山顶,北面平凉城区尽收眼底,南面高耸玄鹤楼雄伟壮观;西面与闻名遐迩的全国5A级旅游胜地崆峒山相望相连;东面相邻的圆通寺不时传来诵经之声,更为公园平添了丝丝古香禅意。 圆通寺是平凉的历史名寺,各种建筑精致而优美,初一,十五香火不断。有三州感应,文殊殿,走廊,菩萨,上香处等,圆通寺始建于明代,当时就叫观音庙,最大的作用是来平凉人民前来求子的,如今的寺内就有送子观音像。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圆通寺还是一座小寺,只有一座庙和一处舞台。现在的圆通寺和过去真不一样了 钟鼓声声,平凉渐渐融入市井喧嚣。依旧是晴朗的一天。这片仙佛千年护佑的黄土古塬,祥和地沉睡在驼铃古道漫长的梦呓里。行者的足迹曾经从这里向北深入广袤的草原,向西抵达万里黄沙。昔日的丝路遗痕,已经变成繁忙的312国道,鲜活的历史还在延续,人类在梦想的渐渐圆满里永恒。 南山公园 柳湖公园为国家3A级景区。位于平凉市中心正北,是陇东著名的山水园林,以“柳中湖、湖中柳”驰名。柳湖公园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茂柳荫湖,湖映翠柳,故名“柳湖”。暮春柳絮轻扬,如雪飘洒,成为平凉古八景之一“柳湖晴雪”。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占为苑囿,筑亭榭楼阁十多处,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军平凉,再次修复,亲植柳树,题“柳湖”匾额,更名为“柳湖书院”。建国后经多次修复、扩建,现有面积199亩,水域56亩,分大、小东湖和西湖三部分,并于2007年复建柳湖书院。园内现存古树名木167株,其中以“左公柳”居多。 柳湖位于平凉市城区的中心,占地面积8.8万多平方米,合133亩,其中湖水面积32亩,是陇东著名的自然山水园林。<br><br><br> 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泉成湖,因柳树宜水,故处处植柳,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占为苑囿,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改名“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更名为“柳湖书院”,并题亲书“柳湖”匾额。1926年改为甘肃省第七师范学校。<br><br><br> 柳湖之胜,始于暖泉。其地有暖泉一眼,水温达17℃左右,四季畅流。暖泉是柳湖的源头,泉旁有一石碑,其上为左宗棠题写的“暖泉”二字大字,下有“平凉高寒,水泉甚洌,此独以暖称,验之隆冬不冰也”等铭文。如今暖泉已重新修整,围以铁栏,加以保护。<br><br><br> 柳湖以奇特的“柳中湖,湖中柳”著称。暮春时节,柳絮轻扬,弥漫湖中,被人们誉为“柳湖晴雪”,列入平凉八景之一。“满目晴光映野塘,何来白雪遍空扬。纷纷玉屑随空舞,片片银光绕岸狂。月下沾衣疑欲湿,风前扑面不觉凉。柳湖饶有西湖趣,惹得骚人兴自长。”就是古人对“柳湖晴雪”的咏颂。 平凉博物馆 滔滔泾水河畔,巍巍崆峒山下,雄伟的平凉市博物馆拔地而起,成为平凉新的城市地标,同时作为平凉历史文化展示基地及传承中心,博物馆又成为平凉崭亮的文化名片,是外地游客必到的旅游打卡胜地。 新建的平凉市博物馆作为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在提升平凉城市文化品格,增色平凉优秀旅游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作用。 第三天说什么我也得陪妹妹上一趟崆峒山了。早上雨还稀稀沥沥的下着。我就陪着妹妹来到古镇。八点多点就乘景区的中巴从后山登香山了。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3公里处,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总面积83.6平方千米。崆峒山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1994年以来,崆峒山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桂冠。 相传古时广成子在此山中石室内隐居修炼,黄帝曾至此问道于广成子,领悟了最高的道理,经过28年的努力,使天下实现了大治。崆峒山上,庙观甚多。秦、汉时期,山上始有庙宇建筑;魏、晋、南北朝期间,山中道教兴盛,宫观遍布。问道宫始建于唐代以前。唐代,山上修建了轩辕宫(清代移天仙宫院内)。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在主峰马鬃山巅创建真武殿。政和年间(1111-1118),宋徽宗颁旨,重修问道宫。后唐宋之际山中所修道教宫观庙宇毁于兵火,元代开始重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开始,平凉韩藩王室将马鬃山巅辟建为隍城,在隍城内重建真武殿,顶覆铁瓦,远望如金台玉阙,并增建献殿、药王殿、老君楼、太和楼、玉皇阁、灵官洞。自山麓至香山梁顶,修建了聚仙桥、王母宫、紫霄宫、老营宫、遇真宫、南崖宫、天仙宫、斗姆宫、静乐宫、玄圣宫、飞仙阁、磨针观、十二帅殿、白虎殿、东华庵、混元楼等,在雷声峰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楼、圣父圣母楼、三官殿,从中台至隍城修建了三天门,并在二天门建三教洞。期间又重修问道宫,并在院内增修全真阁。明万历年间 (1573-1620),仿湖北武当山规制,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时修道教宫观庙宇及亭台楼阁等建筑四十二座,总称八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天台、灵龟台、八仙台)、九宫(紫霄宫、飞升宫、五龙宫、遇真宫、老营宫、太和宫、王母宫、静庆宫、询道宫)、十二院等。清康熙年间(1662-1722),崆峒山道长们请来陕西陇县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将崆峒山辟为道教十方丛林。此后,在隍城前增建钟鼓二楼,在雷声峰一带又建三星殿、龙君殿、眼光殿,在香山梁顶修三清道祖殿,在朝天门上头修建药王洞,在东台修建关圣帝君殿,在中台修建飞升宫、三皇楼,在招鹤堂增修三清殿、文昌宫。清同治年间(1862—1874),再次毁于兵火,后又重建,规模与数量均不如前代所建之盛。现仅存《重修问道吕碑记》、太和宫、宝塔、盘龙石柱等建筑与文物。 据载宋代宋披云、元代贺志真、明代张三丰等许多著名道士均曾于山中修真养性。崆峒山上林木葱茏,风景秀丽,古迹星罗棋布,名胜比比皆是。山中主要名胜有月石峡、羽仙峰、定心峰、绣球峰、千大崖、插香台、棋盘岭、归云洞、玄鹤洞、玉女洞、青龙洞、黄龙泉、丹梯崖等等。山腰的问道宫,传为黄帝问道之处。 崆峒山的“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是三教共处相容的具体体现。此外,崆峒山还有“三教禅林”,也称“居士林”。明清“三教合一”说盛行,崆峒山的宗教人士跟上时代发展,于明末清初在岩石上开挖了三教洞。之后,三教虽偶有矛盾,但在教理、活动上都较融洽,方丈、道长都较团结,这是崆峒山三教长期共存的主要基础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