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管理随笔:关于校长的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顶层设计者和全面规划者。但校长的顶层设计或大作未必每个人都能知晓和关注。倒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小事、琐事对师生的影响也许更大。作为一校之长,我没有“阳春白雪”般的高深理论,倒是有点“下里巴人”的认知和实践。今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当校长的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目标</p><p class="ql-block">校长管理学校的第一目标是发展。校长要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点,学校办学条件由差到好,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影响力由小到大,学校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是校长的职责。制定目标,一是开始,二是坚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就像唐僧取经——向西,八仙过海——向东,红军长征——向北,改革开放——向南一样坚持不懈。同时,制定目标时采取性善论,坚持成功教育三个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潜能、可能;制定措施时采用性恶论:人性是恶的、人是没有自觉性的、人是需要控制的、人是重要的、人是难于管理的、人是多样化的、人的管理是一门科学(中国人民大学许玉林教授关于人的管理的理论——组织中对人的管理准则),因此,目标的完成需要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价、奖励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德育</p><p class="ql-block">德育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李镇西语。德育应该给孩子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生活常态,一种举手投足的自然。把德育看作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是努力让师生都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意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情不自禁地互相感染。像青草一样朴素,像小花一样美好,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所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潜滋暗长”……都在其中了。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完全不用刻意“提升”,也不用专门“创新”。更不用一天一个花样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德育,不是为了通过上级验收而“彰显”的所谓“特色”,不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而“打造”的所谓“品牌”,而是为了“人”——教师和学生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教学</p><p class="ql-block">学生——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教材——载体与媒体(学习内容的载体、学生学习的媒体);教师——沟通学生与教材的导体(方向引导、方法指导、困难辅导)。教师在课堂中三个作用:课前——抛砖引玉,设置问题情境;课中——雪中送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课尾——画龙点睛。问题要源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学生发展的动力在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而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因此,教师的发展思路应该基于学生问题的解决。教师间的专业水平差别并不大,教学质量主要决定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因此,以生为本,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学定教,就是尊重差异,发展个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预约听课</p><p class="ql-block">老师讲课是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校长,校长听的清楚还是不清楚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学生听懂多少、掌握了多少。更不赞成搞所谓的推门听课,我认为那是对老师的不信任、不尊重。老师不说并不表示同意或说不敢不同意。最佳状态是改“推门听课”为“预约听课”(可以是双方互约),就像“体检”,我们主动去医院体检是很乐意的一件事,医生跑到你家给你体检是会引起你极大反感的。信任,是良好干群关系的基础,“预约听课”对于老师是一种尊重和信任,对于听课者何尝不也是一种尊重和信任?听完课评课在所难免,评课时尽量少指手划脚,校长毕竟不是全才,什么都懂,隔行如隔山,谈点感想和建议,要善于发现老师的闪光点并及时提炼总结推广,发现问题及时帮老师解决困难。万一校长的理念或导向有偏差,听课、评课越多,对学校的教学教改损害就越大。另外,建议不要有事没事总去听课,那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情绪。考察老师上课效果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得进课堂。</p><p class="ql-block">五、校长上课</p><p class="ql-block">校长上课是份内的事,跟其他教师没有什么两样。不要认为校长上课就一定比其他老师好或是应该比老师好。校长上课的重点不在教什么科目,也不在于考试成绩的高低,重点在于调研,及时了解班风、学情、民意,尤其是每届的新生到来后。正可谓:年年岁岁花常开,岁岁年年人不同。学生变了,管理思路和教学方法都要做出新的调整,若是穿新鞋走老路,老师就会经常抱怨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校长抱怨老师越来越不用心。至于大考之后和校长同科同头的老师说:这次考试平均分比校长教的班高出0.01分,校长大可一笑了之,若老师因此而扬眉吐气一回又有什么不好呢?! 校长还需要明确,不当校长时,你还能当好老师,书还是要好好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听讲座</p><p class="ql-block">校长参加培训会或是听讲座的机会很多,如何判断自己的水平或是收获呢?我的体会是:如果人家讲N个问题,你几乎都没听说过或是很少,都感到很新鲜,这就说明你的知识面太窄,有孤陋寡闻之嫌;如果你都知道,说明主讲人水平不太高;若是部分知道部分不熟悉,说明这个讲座对你刚好。另外不要盲目崇拜,马列主义还要适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时间、空间决定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另外也不宜贪多,记住其一据为己用,便是收获。听讲座如此,看书如此,与高人聊天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微笑</p><p class="ql-block">微笑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修养。当校长踏进校门之时,就要充满激情与自信,微笑面对的所有人和事。因为校长真诚的微笑会给老师、学生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同时要主动和老师、学生打招呼,不要端着架子等着别人先问好,主动问好会给你带来意外地惊喜。扬州田家炳的束校长曾连续三天在新接手的学校门口主动向每个走进校门的师生问好,从此改变了该校学生从不向老师问好的习惯。校长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但不要把负面情绪带入校门,除非你是有目的的。要本着心情不好时不接待,接待不说话,说话不表态,表态不做决策,免得伤人或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不必伤害或麻烦。校长最好成为绿色垃圾桶:回收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负面情绪,温暖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讲话</p><p class="ql-block">校长讲话是必不可少的事,但讲话风格却是因人而异。不管什么风格,首先要简洁,避免滔滔不绝,尽量少占大家时间,毕竟大家都很忙;其二是注意角度、格式、顺序,尽量让人家爱听,如对待开会迟到现象,是表扬及时到会的还是批评迟到的,若是批评迟到者,该听的人却没有听到;其三是避免唠叨。所谓唠叨,就是同样的事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角度、同样的人说N遍。若是同样的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去、不同的人去展现,那就叫水平。比如考前教育,初中4年8个学期期中期末共计16次,高中12次,若是每次内容都不一样,如:考前减压、考前激励、方法辅导、答题技巧、心理按摩、心灵鸡汤等,学生会有什么感觉,还会嫌你唠叨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用人</p><p class="ql-block">身为校长必须学会扶强抑弱经营哲学,用人所长,必容人所短。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强项、弱项,不能改变弱项,可以充分发挥强项,不能改变其缺点,就充分发扬其优点,使其优点发挥到极致达到掩盖其缺点的目的。因此,管理不是要改变别人,而是影响别人、感染别人,让别人乐意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人事相适,同频共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曾国藩有一句话:“良马行千里,耕田不如牛。”不同岗位需要不同性格的人。例如:保管员应该是认真细心的人,不能用大手大脚的人;班主任就需要有较强的执行力,对学生有爱心;教研组长不一定是业务最强的人,但一定要有协调能力; 抓常规管理的中层必须敢于较真。还要用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好能用一些无论是性格或是能力与自己形成互补的人,这样可以更有利于的全面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没事别忙下基层</p><p class="ql-block">校长不要有事没事的就去老师办公室转悠。从你的角度是下基层体验民情,但也可能被老师认为是来查岗监督。另外,校长大人驾到,老师会停止手头工作和你打招呼,否则又会被视为无礼。有事需要去时,最好提前跟老师打个招呼。但校长最好每天围着学校楼上楼下的转两圈,看看学生活动、设备、门窗、电器开关、消防器材是否正常,这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吧。有人会说这是总务主任的事,对的,其实这也是对总务人员的一种间接督促,若是校长经常发现问题,而总务主任不能发现,其后果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位置与角度</p><p class="ql-block">事情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由于人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心态也就不同。正可谓:屁股决定大脑,意思是说你所处位置的决定了你说话的角度或高度。比如每次讨论绩效工资方案时,都会有不同意见产生,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只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说话的角度也不同,高度不同,考虑面也不同。作为校长,要考虑全局。作为组长,要考虑全组。作为教师,只能考虑自己本学科的事,不可能考虑全校的事。因此,作为校长,不能因为教工有意见,就认为其思想觉悟不高,不配合学校工作。其实这跟教工的思想觉悟或品德无关,只是位置和角度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善待“在野党”</p><p class="ql-block">善待“在野党”、“反对派”等非政府组织,认真对待其意见。俗话说“团结好人能干事,团结能人干大事,团结小人不坏事” 。“意见的存在,对于一个政府、一个社团或一家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意见完全一致,就等于变成了一个脑袋,做出的决策往往会有各种盲点和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危险。不要以为教师与你的见解不同就是对你有恶意;不要以为教师沉默就是跟你过不去。指责你的人,未必都是对你不满的人,大多是想帮你改进工作的人。恭维你的人,也许就是你的“掘墓人”。因此,在做重大决策前一定要多征求各方面意见。因为多一份意见,就多一份思考、多一个举措、多一个预案,减少一个决策的失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三、用餐</p><p class="ql-block">这个餐,指的是学校日常的早餐与午餐,不是平时的应酬。早饭吃的早,说明自己到校早,老师不会有想法的,起码不会有负面的影响。午饭要晚,要等上最后一节课的老师,万一蔬菜品种不全或饭菜变凉,老师会不开心,但见到校长也是如此时,会缓解不少情绪。同时要保证和大家吃一样的东西,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不能有差异。少了可以,多了、好了万万不可,会给人造成校长搞特殊的印象。建议校长不定期无规律的到学生餐厅和学生一起用餐,尝尝咸淡、品品味道、试试凉热,也是体验民生学情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食堂工作的无声支持与监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四、校长的健身</p><p class="ql-block">校长如何锻炼是自己的事,但什么时间锻炼、在什么地点锻炼却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虽然没有规定,还应引起注意。上班时间自然不妥,下班后似乎没什么,但别忘了还有部分教师在给学生辅导,双休日如果不占用学校的场馆,应该是没有问题。如果占用学校的场馆问题就来了,会给别人造成占用学校资源的嫌疑,还是不用为妙十五、奖励管理的精髓确实就是这样一条最简单明白不过,却往往被人遗忘的道理:“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 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建立自己正确的(即符合学校根本利益的)、明确的(即不是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价值标准,并通过奖罚手段的具体实施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应该是管理中的一件大事。简单的说就是“你想要什么,就该奖励什么”。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以为奖励是你恩赐给教师的,奖励其实是教师自己挣到的。要注意是“你不能衡量它,就不能管理它”。曾任IBM总裁的郭士纳讲过一句经典的话,那就是:“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这句话讲清楚了对“事”的管理逻辑,那就是凡事不要讲愿望、讲希望、讲良心,而是要讲制度、讲流程、讲检查。与其相信人的良知,不如相信制度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六、荣誉</p><p class="ql-block">校长不能跟老师争荣誉或是占用属于老师的先进指标,如优秀园丁、优秀教师等,尽管校长也是老师,但竞争对象不对等,会让老师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但冠名“优秀校长”“优秀管理者“等属于管理层的荣誉,有实力的尽管去争取。因为竞争对象对等,老师不会有想法,反而会觉得校长有自信,为学校争光。其实,学校的任何荣誉不管谁去获得都是校长的荣誉,当然学校所有的问题或是黑锅也都得校长背着。(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