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革命烈士王如痴故居

恬安居士李静芳

<p class="ql-block">从四明山回家途中,经过太和堂镇时去看了王如痴故居。</p> <p class="ql-block">我首先瞻仰了王如痴烈士的墓地。</p><p class="ql-block">墓碑碑额上一个红五角星和碑身“革命烈士王如痴之墓”几个大字在远处即可看到。</p> <p class="ql-block">墓地罗场入口两边方石柱上有对联:</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苦读,莫斯科三载铸就报国志;</p><p class="ql-block">青春回乡革命,井冈山五反围剿献丹心。</p> <p class="ql-block">进入罗场之内,看到碑身之下有两个正方形底座,上面小正方形底座的正面有王如痴烈士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王如痴烈士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一九〇三—一九三五)</p><p class="ql-block">王如痴幼读私塾,后入小学,一九一六年在祁阳县读初中。一九二三年考入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高中部,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一九二六年高中毕业后加入湖南国民革命军,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被派赴苏联,入学莫斯科中山大学。</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七年秋入学苏联莫斯科红军陆军大学学习军事。</p><p class="ql-block">一九二八年夏苏联学成回国到上海,中央军委派他赴井冈山红四军工作,参加第一、二次反围剿,任红五军四纵队八大队党代表。</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九年负责指挥红四军八大队进行井冈山保卫战,扩大革命根据地,战果辉煌。</p><p class="ql-block">一九三〇年任红六军第二纵队四支队政委、红六军第二纵队政委、红六军第八师政委、红六军军委常委。</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负责红一军的红八师、红九师指挥粉碎敌人第二、三次“围剿”,活捉师、旅长及官兵近万人。</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二年任红五军团红十三军政委、红一军团红三十一师政委,先后参加赣州和漳州的重大战役,均取得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三年任红十一军政委兼任红三十一师师长、红十军军长兼政委、闽浙赣苏维埃执委,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获中央红星奖。</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四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皖赣红军独立师师长,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师长,配合中央红军开展第五次反围剿。</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五年由于当时中央执行“左”倾错误的路线,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将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成为抗日先遣队。当年一月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时,于赣东北的怀玉山地区遭遇七倍于己的敌军围攻,终因弹尽粮绝数日未食而被敌军所俘。接着方志敏、刘畴西被叛徒出卖,亦不幸被俘。王如痴在监狱内过着非人的生活,并患上了严重的伤寒症和肋软骨炎症,高烧至四十度,骨瘦如柴,但他还怀念赣东北的同志们和群众,并痛骂审讯的敌法官是卖国贼,说:“你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于一九三五年八月六日在江西南昌市下沙窝的秘密刑场上,走完了他人生三十二个春秋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在墓碑后面的罗场前还有一块“王如痴烈士生平简略”。</p> <p class="ql-block">王如痴烈士生平简略</p><p class="ql-block">王如痴,又名王睿欧、王书铨,一九〇三年一月生于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自幼勤苦好学,励志笃行。一九二五年于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预科班高中毕业。一九二六年参加革命,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一九二八年回国,奔赴井冈山,参加扩建和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任红五军第八大队党代表,红六军二纵队政委,红三军第八师政委,红十三军政委,红一军团第三十一师政委,红十一军政委,红十军军长兼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时,参加组织红十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一九三五年一月于江西东北部怀玉山地区,不幸遭七倍于己的强敌的重重包围,经七天七夜激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粮尽弹绝,战败被捕。同年八月六日,王如痴与方志敏、刘畴西一起被反动派杀害于南昌,时年三十二岁。</p> <p class="ql-block">然后来到王如痴烈士故居参观。故居前面有一个广场。</p> 王如痴故居。 <p class="ql-block">(故居)说明词</p><p class="ql-block">王如痴故居位于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故居坐北朝南,中轴对称格局。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堂屋。两进间设有天井,天井正中置一两层风雨亭,左右两侧为厢房。厢房为二层结构,偏厅有木质楼梯可上。青砖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故居占地面积1113平方米,建筑面积1557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王如痴(1903-1935)、湖南祁东人,1926年参加北伐,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赴井冈山红四军工作,参加了反湘赣两省军阀对井冈山“会剿”的战斗和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历任红五军第八大队党代表、第六军第二纵队政委、第三军第八师政委、第十一军政委、第十军军长兼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参谋长、师长等职。1935年1月在怀玉山与敌人战斗中不幸被俘。同年8月,与方志敏一同在南昌下沙窝被杀害,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p><p class="ql-block">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p> <p class="ql-block">王如痴故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如痴故居位于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二组,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故居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平面布局,占地面积791.19平方米,建筑面积1290.48平方米。青砖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是典型的清末期湘中民居建筑风格。在这里王如痴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求知若渴的少年,直到1923年他赴省城长沙求学,踏上革命的道路。</p><p class="ql-block">王如痴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被衡 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2019年下半年到2022年6月,王如痴故居修缮工程、消防安全工程、安防工程、展示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有序进行施工,并于2022年7月正式免费开放。在最新研究的基础上,故居展厅共分为两个部分:辅助陈列和复原陈列,多角度、全方位来展示王如痴烈士的英雄一生。</p> <p class="ql-block">王如痴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如痴(1903-1935年),原名王濬欧(经查阅资料,此宣传牌上的名字有误,应为王睿欧,笔者注),又名王书铨,字定亚,出生于今衡阳市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二组,中国工农红军著名战将和高级指挥员、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1923年王濬欧赴省城长沙,以优异成绩考进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今湖南大学)。1926年王濬欧参加北伐,从此走上革命的征程,同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事业,我如痴如醉。”故改名王如痴。</p><p class="ql-block">1927年1月王如痴赴苏联留学,1928年归国后他被组织派遣到井冈山红四军工作。王如痴历任红五军第八大队党代表,红六军二纵队政委,红三军第八师政委,红十三军政委,红一军团第三十一师政委,红十一军政委,红十军军长兼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p><p class="ql-block">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影响,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返回闽浙赣根据地时,遭遇七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重兵围攻。队伍几次欲杀出重围未果,25日王如痴在山顶被俘。狱中的王如痴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同年8月6日,王如痴与方志敏、刘畴西等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昌下沙窝,年仅32岁。</p> <p class="ql-block">广场其他文化内容。</p> <p class="ql-block">廉政</p><p class="ql-block">三汤巡抚</p><p class="ql-block">清朝汤斌,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清吏治,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在生活上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蔬菜豆腐汤佐食,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p> <p class="ql-block">廉政</p><p class="ql-block">包拯三谏宋仁宗</p><p class="ql-block">宋仁宗下令擢升张贵妃的堂叔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监察御史包拯认为这是后宫干政,任人唯亲,不合法度。</p><p class="ql-block">一年后,宋仁宗再次擢升张尧佐,在包拯的直谏下未果。</p><p class="ql-block">到了八月,宋仁宗在张贵妃的一再恳请下,又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闻言直趋座下,犯颜直谏。</p><p class="ql-block">宋仁宗三次下旨都未成功,怪罪张贵妃只知道宣徽使,不知道包拯还在当御史?</p> <p class="ql-block">山河仍在,英雄不朽</p><p class="ql-block">王佐烈士简介</p><p class="ql-block">王佐(1917-1949),1935年考入黄埔军校王田分校,抗日战争后被国民党以顶撞上司等莫须有罪名被复员还乡。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武汉,长沙等地接受革命的启蒙教育,对中国的命运与前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49年初,组织成立了祁邵衡纵队,任副司令员,1949年6月3日,在王陂桥与国民党的战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山河仍在,英雄不朽</p><p class="ql-block">张之元烈士简介</p><p class="ql-block">张之元(1924-1949),出生于祁东县节孝村,1949年4月参加华南人民解放军祁邵衡边区纵队,任司令部警卫连组长,同年6月2日在太和堂镇黄陂桥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王泽潭烈士简介</p><p class="ql-block">王泽潭(1902-1927),出生于祁东县太和堂镇中和堂村,1927年2月参加革命,任元珠山乡农民协会委员长,1927年7月在湖北省白沙坡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广场左侧有莲花池。</p> <p class="ql-block">广场右侧前方有水塘。</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和《掩不住的阳光》都塑造了王如痴的革命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