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班芙国家公园之弓河

崇元

<p class="ql-block"><b>第一次听《大江东去》这首曲子,是在广西讲师团来宾组的来宾二中,我们教师团成员大C和小C的宿舍里。</b></p><p class="ql-block"><b>大学毕业不久的1985年6月,在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倡议下,中国根据教育体制改革方案,抽调机关干部去各地贫困县辅助当地中学的教学。</b></p><p class="ql-block"><b>当时除一部分是自愿报名外,大部分由单位派往。我是被派往的其中一员。8月11日,胡耀邦在人民大会堂欢送第一批八五届中央讲师团,共3250人。9月25日,中央机关讲师团办公室(后更名为中央讲师团办公室)成立。9月底我和一群从未谋过面、充满朝气的广西教师团年轻成员聚集在柳州市教育局,接受“领导”的教学分派工作。</b></p><p class="ql-block"><b>我被分配到广西50个贫困县之一的来宾县,在来宾火车站附近的第二中学任教。</b></p><p class="ql-block"><b>那个年代的交通只有速度极慢,犹如老牛拉破车、在各县小站开开停停的绿皮慢(火)车三个半小时方能从南宁到达来宾。</b></p><p class="ql-block"><b>——在思绪回到80年代的时候,我从网上找到这张80年代未已经焕然一新的来宾第二中学大门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那时徐小凤,谭咏麟等港星的歌风靡一时。赶潮的小C有个英文叫做“Walkman”的随身听, 外加一台留声机。他从南宁买了很多录音带和唱片带到来宾,课余时间经常叫我去他那里听歌。小C和大C同一寝室。大C对音乐毫无兴趣,我们在听歌的时候,他则在旁边默默地看书。</b></p><p class="ql-block"><b>除了一听就喜欢上的《大江东去》,还有《渔舟唱晚》和徐小凤的 《顺流逆流》。</b></p><p class="ql-block"><b>—— 在此看一眼当年改变了人们的听音乐方式,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的日本索尼公司产的随身听。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来宾讲师团共6人,分别担任一中、二中和三中高中部的英语、语文、物理和历史老师。除组长大C和组员老Y30岁以上外,我们4人均20来岁。大家从素不相识到朝夕相处,互相帮助,结下了纯洁的友谊。</b></p><p class="ql-block"><b>这些照片拍于86年5月~6月来宾县。我和讲师团的伙伴们骑车到“著名”的来宾大桥一带踏青。当时还不会骑车的我,只能坐在他们的单车后座,沿着小树林里凹凸不平的泥路,屁颠屁颠来到这个“世外桃源”。那时我已经在来宾二中任教英语老师八个多月了。</b></p> <p class="ql-block"><b>广西来宾大桥下的红水河,正如《大江东去》里所唱,有时宁静,有时狂野自由。</b></p><p class="ql-block"><b>红水河是西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流经广西多个地市,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2001年后,广西在红水河段规划和建设了多个梯级水电站工程,其中包括分布在来宾段的重要电站项目。这是后话。</b></p><p class="ql-block"><b>未经人工雕琢的原始的红水河。</b></p> <p class="ql-block"><b>那时的我,穿着“超前”的、来自南风窗的“洋派”牛仔短裙,格子裤,甚至收腰连体裤…… 在思想和服饰依然比较陈旧保守的人群中“招摇过市”,从位于首府的工科生聚集的单位,到四处是土坯房的来宾田野。</b></p> <p class="ql-block"><b>记得那时组里的小C自告奋勇提供“单车器材”,并积极主动充当我的骑车教练。周末有空的时候,我们顶着炎炎烈日,从他扶着我的单车尾开始学起,一路冲杀到下坡陡峭的来宾大桥。</b></p><p class="ql-block"><b>有一次,下坡的车速过快,以致于无法控制刹车,本姑娘差点香消玉殒葬身于大桥底下。正值丰水期的滚滚红河水,把紧跟在后尾的小C吓得魂飞魄散,自此再也不敢和我“狗胆”骑车光顾来宾大桥。</b></p><p class="ql-block"><b>来宾大桥自此有了“胆大飞车女”的记载。</b></p> <p class="ql-block"><b>讲师团结束后,我和组员们一同回到南宁。在一次举杯共庆的大型聚餐后,大伙便各自回归到了原单位。随后的相互间联系也逐渐变少,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成了今天的完全失联。</b></p><p class="ql-block"><b>身为单身狗的我,在周末仅有单休的星期天傍晚,常常在斜阳余晖中,从西郊的父母家中骑单车回单位宿舍,途经南宁市百货大楼,总会习惯性地拐进南宁市老街。</b></p><p class="ql-block"><b>南宁市老街的旧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首先要去的是新华书店。书店里的人不少,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其中有些是学生。新歌新曲这时总会从扩音器中传出。我边听着音乐,边看最新发行的流行音乐磁带和唱片。</b></p><p class="ql-block"><b>新出笼的好听唱片是少不了要买的。所买的唱片里,就包括《大江东去》这首曲子。</b></p><p class="ql-block"><b>这张旧时光的照片,一定出自和我一样对故乡旧书店有着深厚情怀的南宁老乡之手吧!</b></p> <p class="ql-block"><b>南宁市兴宁路,也是单身狗的我时常出没的地方。在这条街里,有一家我最爱的”老字号” 粉饺店,点酱就是原汁原味的当地特产黄皮酱。</b></p><p class="ql-block"><b>—— 那时的南宁市,外国人很稀少。但现在,在美国,像我这样的南宁人却很多。</b></p> <p class="ql-block"><b>—— 在周日清晨回家的路上,走过兴宁路,在绝不会错过的粉饺店里,点上两碟刚出炉、热气腾腾的粉饺,肉馅儿飘香、外皮晶莹油亮。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这一刻,便是属于自己的,自在又简单的周末大餐了。</b></p><p class="ql-block"><b>这是记忆深处里的粉饺模样。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那时我早已把家里的留声机拿到宿舍,就放在床头边的书桌上,一有空就放音乐。我的两位舍友都是夜猫子,不到三更不回窝,于是我有着自己的空间听上几曲。我比谁都早睡,因为每天天蒙蒙亮就骨碌起床,到附近的人民公园晨跑了。</b></p><p class="ql-block"><b>我们家的留声机,最早启用是在我读初三的时候。我爸用来播放浓重英国口音的灵格风英语(The Linguaphone English Course)。</b></p><p class="ql-block"><b>灵格风英语唱片,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N年前,我在网上看到这台比我们家当年那台高档洋气得多的留声机。当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妆容精致、红唇艳丽,一头齐肩卷发;身姿婀娜,穿着剪裁考究的旗袍,脚踩细高跟鞋的女特务左手端着高脚酒杯,迈着婀娜多姿的猫步,走到橙红色暖光的落地灯下,右手两指将圆桌上放的板粟色实木外壳的留声机的唱针轻轻放在唱盘上,于是靡靡之音开始悠悠环绕。</b></p><p class="ql-block"><b>在神秘迷离的气氛中,女特务开始了她的密电码…… 对了,女特务还有一台先进的、专门偷听敌台的进口收音机。</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回想,那不过是时代留下的烙印。</b></p> <p class="ql-block"><b>言归正传—— </b></p><p class="ql-block"><b>后来,随着留声机逐渐的被淘汰,家里那台留声机也不知去向了,取而代之盛行的是一张张圆型的CD碟。</b></p><p class="ql-block"><b>这首曾在我心头回荡的旋律,终究没能抵挡时代的浪潮,被邕城街头巷尾此起彼伏的流行歌曲淹没在喧嚣里。</b></p><p class="ql-block"><b>直至来到美国,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宁静的夜晚,这首曲子在我搜寻网络金曲时悄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再次聆听,如闻乡音,似是故人来。</b></p><p class="ql-block"><b>于是追寻它的出处,方知它来自好莱坞经典西部片《大江东去》(River of No Return,中文亦译” 无归之河”)。</b></p><p class="ql-block"><b>又是于是,我在网上观看了这部电影。</b></p> <p class="ql-block"><b>——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时期。西部汉子马特是一名农夫,因在一次为保护朋友的冲突中在背后射杀一人而服刑,出狱后只身来到小镇,找回久别的儿子马克。照顾马克的是镇上的酒馆歌手凯(玛丽莲·梦露饰),她与马特的初次见面。</b></p><p class="ql-block"><b>原本平静的父子生活很快被凯和她的未婚夫——一个满口承诺却心怀叵测的赌徒哈利打破。二人沿河而下,途中木筏在激流中倾覆,幸得马特和马克出手相救。但贪婪的哈利不仅没有感恩,反而趁夜偷走马特的马和枪,弃凯而去,独自前往金矿。</b></p><p class="ql-block"><b>祸不单行,印第安人突袭农庄。被迫滞留的凯与马特父子只能靠简陋木筏,穿越湍急的不归河(River of No Return)逃生。途中,三人历尽艰险,也在生死之间建立起信任与情感。随着木筏漂流至下游小镇,凯终于与哈利重逢,却看清了他的懦弱与自私。最终,哈利因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惨痛代价。</b></p><p class="ql-block"><b>经历逃亡与背叛的洗礼,凯与马特选择放下过去,开始新生活。而那条奔腾不息的不归河,不仅象征人生命运的不可逆转,也暗喻着人生在艰险中前行的勇气。</b></p><p class="ql-block"><b>影片融合了爱情、生存与救赎的主题,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梦露细腻的表演,为这部西部冒险片注入了罕见的情感深度与人性的光辉。</b></p> <p class="ql-block"><b>梦露扮演的酒馆歌女,拂琴而弹的经典镜头。</b></p> <p class="ql-block"><b>在电影尾段,凯坐在钢琴前,再次演绎这首主题曲。爱如大江,东去不回。她的表情与琴声交织,令人动容,成为本片最经典的音乐收尾。温柔哀婉,如泣如诉的歌声,将我牵引回到青春的时光。</b><br></p><p class="ql-block"><b>我更愿意将这首歌译作《大江东去》,不仅因为这歌名本身充满诗意,更因为我初次听它时,它就是以这个曲名流进心里的。</b></p> <p class="ql-block"><b>这部旋律悠远哀婉,如同一条深情而不可逆转的河流的电影的具体拍摄地是在哪里呢?</b></p><p class="ql-block"><b>—— 1953年的盛夏,梦露和剧组在加拿大班芙(Banff)、贾斯珀(Jasper)国家公园一带拍摄电影《River of No Return》。</b></p><p class="ql-block"><b>电影截图</b>。</p> <p class="ql-block"><b>影片中的梦露,自弹自唱民谣《Down in the Meadow》。弹唱轻松欢快,背景是青山绿水、鸟鸣虫唱、溪流潺潺。</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源:Peculias Google One</b></p> <p class="ql-block"><b>而发源于落基山脉腹地的冰原地带的弓河(Bow River),是这部电影取景最多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弓河,图片来自班芙费尔蒙(Fairmont)官网。</b></p> <p class="ql-block"><b>剧中三位主人公乘着木筏穿越急流的场景即取景于此。</b></p> <p class="ql-block"><b>耳畔萦绕着《大江东去》的旋律,我在网上浏览一组几乎被遗忘的珍贵摄影史资料:《玛丽莲·1953年8月:〈LOOK〉遗失照片集》(The Lost LOOK Photos)。</b></p><p class="ql-block"><b>之所以称其珍贵,是因为这批由美国知名摄影杂志《LOOK》于1953年夏拍摄的照片——多达百余张——从未在当年公开发表,其底片此后也失踪了数十年。直到多年后才被重新发现,世人才首次得以目睹梦露荧幕之外自然、安静、真实的一面。那时,她刚刚完成影片《绅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正在班芙拍摄《大江东去》(River of No Return)。</b></p><p class="ql-block"><b>《LOOK》杂志的摄影师约翰·瓦琼(John Vachon)记录了梦露与摄影师、工作人员一同露营、登山、划船的珍贵画面。</b></p><p class="ql-block"><b>荧幕之外的梦露,有时赤着脚,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或倚靠在皮划艇边,或在雪岭湖畔回眸微笑,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温柔与真实,不同于她在摄影棚中精心打造的性感女神,而是一位沉静,甚至略带内省气质的女人——她被定格在明星光环与孤独静谧之间的某个瞬间。</b></p> <p class="ql-block"><b>“欢迎来到班芙” (WELCOME TO BANFF) —— 这也是我们抵达的第一天看到的标志,立在入口处。此后的每一天,我们都与它擦肩而过,仿佛每天都在重新被这座山中小镇迎接。</b></p> <p class="ql-block"><b>1953年,梦露在拍摄电影期间,与乔·迪马乔(Joe DiMaggio)一同畅游落基山脉,尽情享受高山风光与宁静时光。</b></p><p class="ql-block"><b>照片背景里的弓河。</b></p><p class="ql-block"><b>—— 美国棒球传奇人物乔•迪马乔与梦露于1954年1月结婚,婚姻仅维持了9个月,因个性差异和公众压力而分手。</b></p><p class="ql-block"><b>虽然婚姻短暂,但他始终对梦露一往深情,梦露去世后,是迪马乔安排她的葬礼,并在其墓前献花二十年。</b></p><p class="ql-block"><b>迪马乔晚年从未再婚,据说他临终前最后的话是:“我终于要见到玛丽莲了。”</b></p> <p class="ql-block"><b>1953年,梦露与一位皇家骑警在班芙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纽约时报》的博斯利·克劳瑟(Bosley Crowther)就曾苦恼于在这部宽银幕电影中到底该更赞美谁——梦露,还是落基山。</b></p><p class="ql-block"><b>他写道:“在《大江东去》中,究竟是风景更迷人,还是玛丽莲·梦露的风姿更具魅力,实在难以抉择。山景确实壮观,但梦露小姐也以她自己的方式同样令人惊艳。” ( “It is a toss-up whether the scenery or the adornment of Marilyn Monroe is the feature of greater attraction in River of No Return,” he wrote. “The mountainous scenery is spectacular, but so, in her own way, is Miss Monroe”)</b></p><p class="ql-block"><b> —— 那段拍摄期间,梦露因脚踝扭伤暂时停工。在一些照片中,她拄着手杖,神情安静,或倚坐一隅,凝望远方。这些画面为她一贯性感张扬的银幕形象,添上了脆弱、宁静与难得的人性温度。</b></p> <p class="ql-block"><b>人们提起玛丽莲·梦露,往往只记得那抹撩人的微笑、一头金发在风中飞扬,以及那句轻盈的“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b>—— 她那件著名的白色“地铁裙”,2011年以46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98万元)的高价被拍走,成为遗物中成交价最高的拍品。</b></p> <p class="ql-block"><b>然而,玛丽莲·梦露,被时代塑造成性感的代名词,却远不止银幕上的“金发尤物”。</b></p><p class="ql-block"><b>据说她的智商高达168,虽无确切记录,但她对思想与知识的渴望毋庸置疑——酷爱阅读的她,私人藏书多达四百余本,涵盖哲学、文学与戏剧。</b></p><p class="ql-block"><b>她常被拍到手持书本,静心阅读,展现出与银幕形象截然不同的知性与深度。</b></p><p class="ql-block"><b>她热爱写作,常在日记中倾诉孤独、挣扎与自省,而好莱坞却更热衷于将她包装成一个浮于表面的符号。</b></p> <p class="ql-block"><b>在电影《大江东去》中,她试图打破固有的银幕形象,展现更为深沉的演技与不俗的唱功。但这次转型未能被主流所接纳。票房反响平平,她在公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依旧难以撼动。</b></p><p class="ql-block"><b>最终,她被再次拉回“金发傻白甜”的轨道,继续扮演那个美丽却被误读、被定格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她曾一语道破娱乐圈的荒诞:“好莱坞是一个愿意为你的一个吻付一千美元,却只肯为你的灵魂出五毛钱的地方。”(Hollywood is a place where they'll pay you a thousand dollars for a kiss, and fifty cents for your soul. I know, because I turned down the first offer often enough and held out for the fifty cents.”)</b></p><p class="ql-block"><b>这句完整的话是玛丽莲·梦露的经典讽刺语录,她不仅揭露了好莱坞的虚伪,也自嘲式地表达了自己的挣扎。</b></p> <p class="ql-block"><b>那是1953年那个光影灿烂的夏天——而今,已是2025年的盛夏。我伫立在昔日电影中的河段场景,追随那部经典之作的轨迹,也踏上了这位性感巨星曾经走过的足迹。此刻,我凝望的不只是风景,更像是一场横跨时光的对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当年电影现场拍摄的历史照片。</b></p> <p class="ql-block"><b>初识这段旋律时,我年方二十一;转眼数十载光阴悄然流逝,而那熟悉的乐音却仍如旧梦回响,温柔如昔。</b></p> <p class="ql-block"><b>弓河的水,如镜子般清澈剔透。</b></p> <p class="ql-block"><b>弓河未曾因岁月而改变,依然蜿蜒于班芙的森林与冰川之间。两岸依旧壮阔挺拔,河水依然湍急清澈,冰凉刺骨,在群山之间奔流不息。它如同时光的回音,默默见证着流转的年华与不变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b>于我,面对着弓河,缅怀这位巨星的同时,亦是缅怀我的青春。</b></p> <p class="ql-block"><b>它一路向东,流经班芙镇和卡尔加里,最终汇入南萨斯喀彻温河,融入大地的浩渺水系。</b></p> <p class="ql-block"><b>离开班芙的前一夜黄昏,我们再次来到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地。</b></p> <p class="ql-block"><b>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我站在高处,俯瞰早已熟悉的弓河。</b></p> <p class="ql-block"><b>山不言兮云自归,水有声兮歌未歇。</b></p> <p class="ql-block"><b>照片背景里的建筑,便是那座享誉世界,已有百年历史的落基山城堡 —— 班芙费尔蒙温泉酒店(Fairmont Banff Springs Hotel),梦露和剧组当年下榻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她在拍摄期间,多次被当地媒体和游客捕捉到在酒店周围散步或休息的身影。</b></p> <p class="ql-block"><b>再次凝视弓河,这首《大江东去》,始终萦绕在河风吹拂的山谷之间。</b></p> <p class="ql-block"><b>“如果你用心倾听,你会听见它在呼唤——</b></p><p class="ql-block"><b>哇啦哩……</b></p><p class="ql-block"><b>那条河,名叫“不归之河”,</b></p><p class="ql-block"><b>有时它宁静,有时它奔腾不羁。</b></p><p class="ql-block"><b>爱情如旅人,漂泊在不归之河上,</b></p><p class="ql-block"><b>被水流卷走,终将在风暴海中迷失。</b></p><p class="ql-block"><b>哇啦哩……</b></p><p class="ql-block"><b>我听见那条河在轻轻呼唤——</b></p><p class="ql-block"><b>(没有归途,永无归途)</b></p><p class="ql-block"><b>我听见我的爱人在呼唤:“来我身边。”</b></p><p class="ql-block"><b>我在那条河上失去了我的爱,</b></p><p class="ql-block"><b>从此,我的心永远渴望着他。</b></p><p class="ql-block"><b>他已经走了,永远走了,</b></p><p class="ql-block"><b>顺着那条不归之河而去,</b></p><p class="ql-block"><b>哇啦哩,哇啦哩……</b></p><p class="ql-block"><b>你再也没有,回到我身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