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近慈寺《华严经·五十三参》

孝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近慈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剑南大道北段899号,是成都市区内唯一的密宗黄教庙宇,融合汉藏佛教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建于1600年,由智繝和尚捐宅建寺,原名“近慈”,意为“亲近侍奉慈母”。1938年能海上师在此创建内地首个格鲁派金刚道场,鼎盛时期僧人超800人,曾超越成都四大古刹。原寺毁于上世纪,2007年启动重建,2014年完成,现为高新区佛教协会驻地。中轴线依次为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藏经楼仿西藏喇嘛寺风格,金碧辉煌。供奉10米高宗喀巴大师像,由西藏活佛塑造。作为汉藏佛教交流的典范,曾设立译经院培养藏语人才。能海上师(朱德、杨森之师)的弘法道场,对藏密在内地传播影响深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个少年,一场旅程,五十三位善知识。《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佛教史上最为壮丽的修行故事。这个出身富贵却勇于求法的少年,从文殊菩萨处发心,历经千山万水,拜访了五十三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善知识,最终在普贤菩萨的加持下圆满菩提。为何非要参访五十三位不可?为何每位善知识只教一法门?"真正的奥秘在于,修行是一场全方位的成长,需要各种智慧的滋养,需要各种境界的历练。"弥勒菩萨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五十三参,象征着菩萨道从发心到成就的整个过程。每位善知识只教一门,不是因为他们只懂一门,而是为了让你明白每一步都很重要,每一种智慧都有其独特价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