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双耳直筒人像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春秋战国时期,活跃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古代北方部族主要有义渠、林胡、楼烦、山戎、东胡、匈奴等,他们先后与中原诸侯国中的晋、秦、赵、燕等国相邻,主要从事游牧、畜牧、狩猎等生产活动,与中原农耕人群保持着密切地交流往来。战国中晚期,燕、赵、秦三国更是将其辖境扩展到这一地区,并在此筑长城,置郡县,由此开始了中原政权对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有效治理。</p> <p class="ql-block">鹰形顶金冠饰</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b></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此后的四百余年里,秦汉王朝持续在今内蒙古地区置郡县、筑长城、修筑道路、迁徙人口、发展农业,对这一地区实施了有效的治理和开发。游牧、农耕等多种经济生产方式和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向前发展。</p> <p class="ql-block">龙首青铜灶</p><p class="ql-block">汉</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嵌贝鹿形青铜镇</p><p class="ql-block">汉</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拜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魏晋南北朝时期</span>,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部族相继南迁至阴山南北活动,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人口流动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多民族交错杂居的面貌,民族之间的融合力度进一步加大。之后,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统一中国北方。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进程。</p> <p class="ql-block"> 拓跋鲜卑初起于大兴安岭森林中,后南迁至河套以北的阴山地区,加入了檀石槐部落联盟。公元258年,其首领力微迁于定襄之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及其附近地带),逐渐形成了以鲜卑拓跋部为核心,包括匈奴、丁零、柔然、乌桓及东部鲜卑等不同部族在内的部落联盟。4世纪初,首领猗卢自称代王,建立"大代"政权,以盛乐为北都。至此,今呼和浩特一带成为拓跋鲜卑统治中心,为后来北魏建立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隋唐五代时期</b></p><p class="ql-block">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全国大一统。618年,唐朝建立。907年,唐被后梁取代,随之而来的是五代十国多个政权割据并立时期。</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不同区域和族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速了社会发展,呈现出农牧一体、华夷一家的多族群大一统特征。在隋唐王朝的有效治理下,内蒙古地区各族与中原民众在文化上互相学习,经济上互通有无,情感上亲近依存,民族交融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p> <p class="ql-block">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波斯银壶</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赤峰市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907年,唐朝在动乱中灭亡,开启了五代十国时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于916年建辽,将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纳于辖境。这一时期,虽然多个政权割据并立,但隋唐以来的文化认同印记和各族融合的基调依然保持,五代更替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辽宋夏金时期</b></p><p class="ql-block"> 960年,宋朝建立。979年,宋灭北汉,结束了唐末五代分裂局面。宋历时319年,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方地区先后有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与宋并立。各政权争相竞逐"中国"正统,在对峙与融合中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辽、西夏、金承唐风染宋韵,在与中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整合了原本较为分散的边疆区域,并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和治理,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丰富和深化了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为元明清时期更深层次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壶</p><p class="ql-block">辽</p><p class="ql-block">赤峰市巴林左旗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八角形三彩洗</p><p class="ql-block">辽</p><p class="ql-block">赤峰市宁城县小刘杖子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绿釉刻牡丹文凤首花口瓶</p><p class="ql-block">辽</p><p class="ql-block">兴安盟突泉县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元明清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十三世纪元朝建立,在内蒙古地区设置中书省,营建上都城,内蒙古部分地区首次成为中央政府直辖的核心范围。活跃在内蒙古地区的党项、女真、蒙古等族,与大量迁入的中原人口和外来人口高度融合,商贸往来频繁,文化开放多元,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明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清承明制,中国历史再次走向大一统。清朝对内蒙古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经济上的有效融通,文化的渐次认同,内蒙古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重要区域。</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重建一统——元时期</b></p><p class="ql-block"> 在西夏、金与南宋并立的后期,蒙古部兴起,1206年,首领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称为成吉思汗。此后开始南下,先后兼并了几个分立政权。1260年,忽必烈继位,建元中统,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元朝实现了继秦汉、隋唐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一统,无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中央对全国各地方的管辖和治理程度,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 蒙古原为室韦诸部中的一个古老部落,史籍中写作"蒙兀室韦",早期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活动,后西迁漠北草原,逐渐形成蒙古部。早在13世纪初蒙古部就初步控制了现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阴山一带。蒙古汗国建立后,开始南下进攻西夏和金,其后的十余年,今内蒙古地区陆续成为蒙古汗国的统治辖地。</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莲花纹角石</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五子登科画像石</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砧子山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宁路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击鼓童子像</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2002年内蒙古赤峰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人物乐舞纹砖雕</span></p> <p class="ql-block">三彩镂空浮雕龙纹熏炉</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郊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钧窑"小宋自造"香炉</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太平庄乡白塔村出土</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巳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p> <p class="ql-block"> 这位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儿在这个展品前停留了很久,向经过的参观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应该是个现代作品,元代炉子上的铭文用简体字,不可思议!并对号称镇馆之宝嗤之以鼻。</p> <p class="ql-block">"至元三十一年大都路"铜权</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1271年,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及其父亲、叔父一行三人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进入中亚以后,转经丝绸之路的南道进入河西走廊,考察了亦集乃路,又转经河套进入丰州城并继续向东行进,于1275年到达上都,觐见了元世祖忽必烈。马可·波罗去世时的财产清单,记录了他留给女儿的财产,包括罟罟冠、三块丝绸、"纳石失"长袍和金牌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内蒙古"名称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 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漠南蒙古为后金所统一。</p><p class="ql-block"> 1636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16部首领拥戴皇太极为共主,皇太极祭告天地太庙、去汗号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南蒙古各旗扎萨克、各贝勒照宗室封爵之号予以封爵。清后期,内蒙古逐渐成为漠南蒙古49旗的正式称呼,清朝推行的盟旗制度,也是以此为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进程中,漠南蒙古诸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漠南蒙古49旗为内属扎萨克蒙古,简称"内蒙古",后逐渐成为今天内蒙古区域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浮雕彩绘龙纹鹿角扶手扎萨克宝座</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赐龙纹宝刀</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西征噶尔丹凯旋,回京时路过归化城,时逢崇福寺建成,康熙帝把随身战刀盔甲赏赐给崇福寺。</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资深”博物馆参观者,见到内蒙古博物院时,亦被其高大尚的形象所震撼——宏伟的建筑,奢华的大厅,巨大的体量,众多的展厅。</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我再次打开手机相册,准备做个系统记录时,发现可用内容不够丰富,展厅之间时代跳跃性太大,展陈内容笼统。感觉是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没做好。</p><p class="ql-block"> 期待他们今后能做的更好吧。</p> <p class="ql-block">2025.6.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