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样板戏”复演

晚霞

<p class="ql-block">我不隐埋自己的观点,在风华国韵的诸多艺术中,我要为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史称革命现代京剧的 “八大样板戏”唱赞。积习使然,无论视屏欣赏、舞台观看,拟或光盘阅读,我从未放下过对“样板戏”学研、思辨,有时还会为剧中人物动情落泪。我得由衷地说,“样板戏”够得上天花板级的梨园经典,一定能够穿越时空。</p><p class="ql-block">早在1942年,伟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倡导“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方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出多部表现工农兵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改天换地光辉形象的舞台作品,历经千锤百炼,形成了以京剧表现形式为主,服务党的事业、讴歌新时代,1967年被权威媒体命名为“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的戏剧作品,包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钢琴伴唱《红灯记》、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史称“八大样板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回眸新中国梨园史册,样板戏在中华大地走过了一条产生壮大、兴旺发达、沉谷静默、复苏振兴的坎坷之路。从1964年开始,在京剧改革的热潮中,一大批或原创、或改遍、或移植的现代剧目应运而生,经全国京剧调演推动,二十多部以京剧剧种为主的舞台作品,在不断锻造中升华提高。从1967年到七十年代的前几年,京剧《沙家浜》等一批现代剧目,与“洋为中用”的芭蕾舞剧,优势明显地领先其他剧目,被冠以“样板戏”,通过拍摄电影、各地巡演多种形式,轰轰烈烈,风靡全国,出现了新中国文化史上“普及、提高”最热烈的文化现象。从1976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二十多年时间,当年耳闻能祥、人人会唱两段的“样板戏”,一下子销声匿迹,如同退出了社会市场。这其间,还夹杂着一些作家、艺术家对“样板戏” “一听到唱腔,就浑身哆嗦” “样板戏不是真正的艺术”的诅咒、诋毁。</p><p class="ql-block">令人欣喜的是,聚集多代、多位艺术家编创、表演、演奏,集中中国最高舞美、置景、水准,表现人民群众惊天地、泣鬼神英雄壮举的红色现代戏,生命力强大、恒久。近年来,中国的京剧舞台,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出现了一幅幅亮丽风景,继国家剧院复排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勇开先河,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湖北、重庆、河北、黑龙江等全国许多京剧院团,先后把《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等优秀剧目,重新搬上舞台,给期盼许久的全国观众带来了最新的喜悦。2001年,国家京剧院三团上马创演《红灯记》时,带来了京剧现代戏,特别是挂有革命味道的京剧现代戏的金光复放,引发了广大观众,特别是中老年观众的极大兴趣。不少人坐上飞机,专程从海南、新疆、贵阳、西安等地,晋京、赴沪、莅津,争相观看,少见的“京剧热”,不仅为戏剧界人士所惊讶,也使全国观众深受鼓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京剧爱好者。笔者曾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样板戏复排重演,新老艺术家同台联袂,剧本反映的生活也已远离我们多年,为什么能够被如今的中老年人,与大部分青年人所接受,并感到振奋呢?</p><p class="ql-block">一是样板戏能唤起对革命岁月的追忆。用戏剧形式演绎现代生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不凡岁月,中华儿女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牺牲的《红灯记》,表现共产党人阿庆嫂以“智”斗敌,和新四军坚持抗战,打败日、蒋、汪的《沙家浜》等演绎现代生活的戏剧故事,定会使广大民众容易接受,入脑入心。</p> <p class="ql-block">二是样板儿的高艺术水准,树立了学标。首先是样板戏中“对话”的“韵对”与“非韵对”精当恰切。所谓“韵对”,是指剧中的人物对话合辙押韵,如《杜鹃山》中,雷刚对杜妈妈说:“久旱的禾苗逢干霖,点点记在心”,杜妈妈回应 :“千枝万叶一条根,都是受苦人”。《红灯记》中,鸠山劝李玉和:“及早把头回,免得筋骨碎”,李玉和答道:“宁可筋骨碎,绝不把头回”;“非韵对”,指的是用白话表现人物对话,如《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对参谋长说:“这家伙(指栾平)真狡猾”,少剑波的对白是:“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其次是样板戏创腔,意境深远,富有画面感。《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胸有朝阳”唱段,有一句“党对我寄托着无限希望,支委会上同志们语重心长”的唱词,创腔设计师调用“二黄三眼”,长于叙事的音乐托衬,既使演员在回忆中行韵,又使观众似乎看到了杨子荣与战友们围坐篝火,商议作战方针时的生动情景;《红灯记》中,李铁梅“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流水唱段,有“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一句,刘长瑜在演唱时,把“虽说是”三个字重复了一遍,仅这几个字的重复行腔,就使观众理解到,小铁梅已然对数不清的革命表叔,有了比亲眷还要亲的接班人意识;《奇袭白虎团》中,王团长有一段在所有现代戏中独有的创新唱腔,“二黄流水”板“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全段儿仅用六句,就使观众感受到了志愿军不畏艰难,全歼白虎团守敌的坚强决心。另外,样板戏的主题音乐紧扣时代脉搏,亦是一大亮点。一句“向前、向前”的解放军进行曲,即交代出《智取威虎山》的表现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曲“大刀进行曲”,则让观众立马想到《红灯记》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志愿军战歌》,均准确地传达出《沙家浜》和《奇袭白虎团》,这两个故事,分别发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p><p class="ql-block">今年值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在拥赞样板戏和一批抗战文艺作品纷纷播放的同时,笔者对当今的京剧事业发展饱含敬念,热望国粹艺术在创新中收获更大,热望新中国的戏剧文化,不断创造新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彦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安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有散文集《岁月风华》《岁月当歌》遑世,著有《博陵古韵》《时代新歌》《孙犁百年诞辰图纪念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