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长征会宁会师的决策者和指挥者</h5> 甘肃·会宁 从通渭向北80公里是会宁县城。会宁是红军长征会师之地,为了不走回头路,我们先到会宁,之后再重回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的长征路线。<div><br> 傍晚时分到达会宁,住下后在附近转了转,长征南路应该是市区的一条主干道,很热闹。走着走着下雨了,只好回宾馆,顺带在路边买了一只静宁烧鸡,据说是这里的特产,必须要尝一尝。宾馆不大,却很干净,遇到酒店老板,穿着穆斯林的衣服正准备出门参加活动,才知道这是一家回民宾馆,幸好我们手里拎的是烧鸡不是猪肉。老板是个有趣的人,问我们有没有信仰,然后很自然跟我们谈起了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点头,他的意思我们懂。</div><div><br> 顺便说一下,静宁烧鸡真的很好吃,完全不同于普通烧鸡的软糯,而是很有韧性很有嚼劲,越嚼越香,真正大西北的味道。<br></div><div><br></div> <h5>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景区大门</h5> 宾馆离景区很近,这是我们订宾馆的原则,可以节约很多时间。第二天,我们沿着长征南路径直来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景区。景区八点半开门,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游客,一路上像这样游客如云的红色景点并不多见。<div><br> 景区大门上是鲜艳的红一、二、四方面军军旗造型,旗上印着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div><div><br> 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与由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和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组成的红十五军团会合,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为扩大革命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合,1936年5月红一方面军组成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进行西征。</div><div><br></div> 会师地点选在会宁,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会宁县属白银市,位于甘肃中部,古名会州,即四方大道在此会合之意,也是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div><br></div><div> 县城坐落在祖历河畔,北靠黄河,东、南邻西兰公路,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必经此处,占领会宁就会掌握战略主动。会宁物产丰富,部队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整和补充。另外会宁县城守卫薄弱,只有甘肃省保安团和县保安队400多人,蒋介石阻止红军会合的大军尚未到达,正是攻占会宁的好时机。</div><div><br> 周恩来和彭德怀交换意见后,将会宁会师的提议呈报毛泽东,主席十分满意,说出了那句名言,想起在两河口与张国焘会面,主席又笑着说:两河口的地名就不好,结果红一、四方面军两下分手,各奔南北。</div><div><br></div> <h5>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h5> 我们跟着人流进入景区,先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div><br> 纪念馆很气派,建于2006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总面积3310平米,布展面积2300平米。上下两层,分为序厅、各路红军长征相继到达陕甘、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红色热土四个部分,以丰富的史料图片,辅以声光电多媒体手段,反映了各路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再现了红军胜利会师的盛况。</div><div><br></div> <h5>胜利会师</h5> 1936年10月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第四军2个团在政委王宏坤率领下到达会宁县城,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一师、二师和十五军团73师会师。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到达会宁,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部、红军大学和步校学员3000多人以及第4军、31军同日到达,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师长陈赓率部迎接,一、四两个方面军胜利会合。<div><br> 红二方面军未能进入会宁县城,1936年10月15日后红二方面军在敌人围堵中突围北上,陆续进入会宁地区,分别与红一、四方面军部分师团在青江驿、老君坡、界石铺等地会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iv><div><br></div> <h5>会师门</h5> 从纪念馆出来,左手方向(正对景区入口)是会师楼和会师门,原是会宁城的西城门曰西津门,城楼高7.5米,龙脊兽瓦,飞檐翘角,系歇山顶式二层结构,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div><br> 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带领下,打进西津门,攻克会宁城。建国后为纪念红军会师会宁,将西津门改称“会师门”,城楼称为“会师楼”。1989年重修,费孝通登楼挥毫“革命圣地,秦陇锁钥”,并题写楼名。</div><div><br></div> <h5>当年的西津门</h5> 城楼内展陈有骑兵团攻克会宁城的图片和文字,当年骑兵团昼夜300里奔袭会宁城,全歼守敌300余名,迎接红二、四方面军。<div><br></div><div> 骑兵团团长韦杰(1914-1987),随中央红军长征,建国后授中将军衔。政委夏云飞(1913-2007),安徽省金寨县人,随红二十五军长征,1936年6月受命组建红军骑兵团,为骑兵团第一任政委,建国后曾任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海军航空兵参谋长等职。在这里看到安徽老乡,我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中又多了一份亲切。</div><div><br></div> 园中最醒目的无疑是会师纪念塔了。<div><br> 纪念塔高耸天际,样式独特,共十一层,下九层为三塔环抱,到第十层收为一塔,傲然屹立。寓意十分明显,三塔环抱,九九归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臻之境,象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团结一致,所向无敌。十一层收顶,代表中央红军长征中经过的十一个省,也象征着会师后更上一层楼,不断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div><div><br>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建于1986年,这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及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会宁县托人请邓小平题写塔名,小平同志欣然从命,据说写完后工作人员提醒他署名落款,邓小平动情地说:红军长征途中牺牲了那么多同志,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我为什么一定要署名呢?所以塔身正面16米长的字碑,用河北曲阳汉白玉雕制而成,只有18个大字。</div><div><br></div> <h5>会师纪念塔</h5> 塔的高度,在塔底的落成记事中言明是28.78米,可塔旁的说明牌上却说是33.33米,我一时无法确定,查看资料多确言33.33米,三有三大主力之意,又与“胜”音相近,寓意会师后的胜利一个接着一个,诚信之。<div><br></div><div> 塔前不断有团队、学生组织入党宣誓或重温誓词,据说塔内有124级台阶直通塔顶(“124”代表红一、二、四方面军番号),还有一幅长联,为甘肃楹联学会会长安维翰撰写,可惜没有开放未能入内。资料载长联如下:<br><br><h5> <i>会一二四方面红军,忆井冈举旗,遵义筹策,大渡桥横,金沙水拍,过草地,爬雪山,除腐恶,斩荆棘,长征途中三军明良遇,将相和,肝胆相照,风云际会<br> 宁千万亿倒悬黔首,顾祖厉激浪,香林放彩,关川穗硕,青江风徐,去郭城,穿韩砭,越沟岔,翻坡寨,枝杨镇上全民箪壶迎,袍泽与,诗文传捷,酒看犒师</i></h5></div><div><br></div> <h5>文庙大成殿</h5> 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在这里召开了会师联欢大会。红军不断入城,使得这个西北小城一下热闹起来,成了红色的海洋,欢乐的海洋。会场用门板搭成主席台,上方悬挂“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横幅,红军各部队代表六七百人参加了大会,会场洋溢着热烈的气氛。<div><br> 联欢会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徐向前首先发言,走了那么一大段弯路又回来了,他心情复杂却难掩激动:“今天的会合,不论在任何人眼里看起来,都是一个惊人的胜利,它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接着陈昌浩、陈赓发言,最后朱德代表中央和军委讲话,强调了团结,阐明了会师的意义和今后的任务,宣读了中央发来的贺电,会议还向党中央发了致敬电。</div><div><br></div> <h5>城隍庙大殿(红一方面军指挥部旧址)</h5> 朱德又黑又瘦,满脸胡须,穿着破烂皮袄,略显苍老,却神态从容,和蔼可亲,在众人眼中,他不像是一位指挥员,倒像是红军的父亲。<div><br></div><div> 红四方面军除了张国焘又白又胖外,每个人都是面黄肌瘦衣衫单薄,完全不像一年前在懋功会师时的样子,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数次过雪山走草地,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红一方面军的官兵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毛衣、毛袜、手套、鞋子和食物送给四方面军的弟兄,衣物上还绣着“欢迎阶级兄弟”、“会师留念”等字样,就像一年前四方面军迎接一方面军时一样。又见面了,大家拥抱在一起,无不热泪盈眶。</div><div><br></div> <h5>红军总司令部旧址</h5> 除文庙大成殿外,景区还将很多遗址易地恢复修建,集中在一起供人游览。这样的建筑有红一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红军大学旧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二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红军演讲台旧址、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等,有些内部家具和用品仍是原物,十分珍贵。<div><br></div> 我们按序一一游览。红军大学旧址原为会宁县城隍庙廊房,砖木结构,1936年10月9日红军大学进入会宁后,还举办了一个15天的短期培训班。<div><br></div><div> 红军大学1931年9月在宁都成立,最初叫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3年10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第一任校长兼政委是何长工。到1934年9月共培训了三期学员,每期200多人,第四期学员入校后,编入中央红军干部团上级干部队(简称上干队),参加了长征。到陕北后红军大学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进驻延安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div><div><br></div> <h5>雕塑—地球上的红飘带</h5> 将帅碑林,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名,始建于1996年,2006年进行了改扩建,共刻碑文300多幅,是全国展陈将帅题词最多、规模最大的碑林。<br><br> 雕塑——地球上的红飘带,立于纪念园广场中央,这也是景区表现三军会宁会师的标志性建筑。顶端的红五星、三支直立紧靠在一起的步枪、三个红军头像和一条鲜艳的红飘带组合在一起,表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胜利会师的主题。<div><br> 会宁会师,正如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所说,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会宁会师</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7月</h3> <h1>附图:</h1> <h5>红军在会宁(发生的战斗)</h5> <h5>红军会师后的去向路线图</h5> <h5>红军过会宁的领导人和将帅</h5> <h5>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从会师楼上看)</h5> <h5>会师门前留影</h5> <h5>会师纪念塔前留影</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