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道美食“东坡肉”,蕴藏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唱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一种人生态度《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凝练幸福生活的秘诀,</p><p class="ql-block">一幅书法作品《寒食贴》,`令书法大家和爱好者追捧临摹,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p><p class="ql-block">有人诵读他的文章辞赋,有人谈论他的生平轶事,他是千年来永不过气的偶象,追随者不分老少,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令东西方粉丝对他喜爱至今,圈粉暴棚,令人仰慕不止。</p> <p class="ql-block">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在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正如“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所言,寄托了人们对其才华高山仰止的敬仰。</p><p class="ql-block">公元1056年春天,苏轼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天赐良机,此时正是科考改革之际,改空虚造作的文风泛滥弊端,为自由发挥,以笔书发自已所思,表达自己的心灵,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考卷《刑罚忠厚之至论》,令主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已,拍案叫绝,本想将此人取为第一,恐为其学生曾巩所写,避嫌求真而列为第二,待拆其糊名的纸片,得知苏轼所作文章,并发出三十年以后,在没有人知道欧阳修的感概。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试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就成为大名鼎鼎的文豪,一步青云试比天高,令人羡慕,然而,命运多舛,公元1079年腊月,一场“乌台诗案”将苏轼打入大牢,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跌入人间地狱,外面漫天大雪,让苏轼勾起了对岷江边一座温暖向阳小城的思念,牢内狭小的天地漆黑一片,抬头只见天窗一束光影,心情极度恐惧,痛心悲愤,倍感前途迷茫,生死未卜的险境下,给苏辙写下了绝命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令人唏嘘,生死存亡之际,有更多的人为其说情,弟弟苏辙冒死向皇帝叩首,“乞纳一身官爵,赎兄之罪”,愿意拋弃一切,只求免哥哥一死,患难与共兄弟的真情令人动容,政见不一的改革派王安石带话给宋神宗,说圣明时代不能杀贤德之人,曹太后生病期间,对前来看望的神宗说先帝有遗训,不能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并认为两兄弟都是宰相之才,赶紧放其出狱,大家也给宋神宗一个台阶下,最终贬谪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不能签名行使权力,“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苏东坡第一次为官,赴任凤翔判官途中,漫天风雪,和苏辙在郑州城外诀别,看到弟弟的身影越来越远,苏轼有感而发,“登高回首坡垅隔,唯见乌帽出复没,”从那一刻起,他们才痛心地发现,之前二十年的朝夕相处,是多么的珍贵和奢侈,他们曾在一个风雨之夜约定,终有一天要“功成身退,夜雨对床”,谁曾想这一等,就是一生。兄弟送别依依不舍,苏轼给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p><p class="ql-block">此后他们总是天各一方,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却以诗为舟,载着彼此的思念,穿越千山万里,正如苏轼《颖州初别子由二首》其中言“咫尺不相见,时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p><p class="ql-block">雪泥鸿爪,这四个字宿命般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七月二十六日</p><p class="ql-block">星期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