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国“入世”五大石窟到访记 中篇</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 大足石刻</p><p class="ql-block">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大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这5大石窟是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5颗佛教艺术明珠,虽穿越千年风霜,却依然绽放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中华文明包容与创造的永恒见证。</p><p class="ql-block"> 上篇介绍了莫高窟和云冈石窟,本篇分享龙门石窟和大足石刻。</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p> <p class="ql-block"> 三. 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皇家风范与自然山水的完美结合,尤其以盛唐时期造像的雍容华贵、写实传神著称。 伊河两岸,窟龛密布,最大的佛像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面容庄严慈悲,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是唐代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距今已有1532年的历史。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2000 年 11 月 30 日,以“中国石刻艺术高峰、佛教文化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的周末,我专程来到河南洛阳,参观游览了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传说大禹治水将龙门山一分为二,形成今天看到的东山(香山)西山(龙门山)两山。鱼跃龙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龙门山与香山两座青山对峙,伊河穿流其间,远望如天然门阙,古称“伊阙”。“伊阙”现为龙门石窟景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景区前的伊河石拱桥是仿河北省赵州桥而修建的,这座桥为三孔空腹式石拱桥,宛若一道长虹,将龙门东西两山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石拱桥上刻有醒目的“龙门”二字,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于1961年题写。当时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陪同尼泊尔国王参观龙门石窟,洛阳市领导提出请总理题字,周总理谦逊地推荐陈毅元帅书写,回京后陈毅便寄来了亲笔题写的“龙门”二字。</p> <p class="ql-block"> 隔河远眺<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门东山始</span>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的香山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就位于香山寺旁的琵琶峰上。</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向前行走,就看到石窟大门。这个门的造型是仿汉代双阙门式修建,大门匾额上刻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龙门石窟”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 当踏入龙门石窟的那一刻,仿佛一脚迈进了历史的长河,与千年前的盛世大唐撞了个满怀。</p><p class="ql-block"> 此刻,来到了万佛洞。沿路的岩石上都是大大小小的佛龛,密密麻麻的小佛像布满窟壁,多达 15000 余尊,最小的仅有 2 厘米,却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是龙门石窟中标准的唐代石窟。窟顶莲花藻井分为四层:中间是莲蓬,二三层是双瓣莲花,外层是“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的铭记,万佛洞也正是因为这个题记而得名。最外层则是环绕飞翔的八身飞天。</p><p class="ql-block">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圆刀的雕刻手法。四个肩负仰莲的力士浮雕,竭尽全力托起莲花宝座。</p> <p class="ql-block"> 洞外的南壁上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菩萨高85厘米,头向右倾,站姿呈S形曲线,左手提净瓶,右手执浮尘搭在肩上,整体姿态非常优雅端庄。传说当年梅兰芳先生参观龙门时,出神地瞻仰了许久,之后经过艺术加工运用到《洛神赋》的表演中。</p> <p class="ql-block"> 现在来到莲花洞。莲花洞因窟顶有一朵高浮雕大莲花而得名,特别之处主佛为立像,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洞内有龙门石窟内最小的佛像,每尊只有2厘米,洞外上方有龙门的古称“伊阙”两字。</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卢舍那大像龛” ,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我国石窟中唯一劈开山崖,依崖雕凿的大型群雕。</p><p class="ql-block"> 奉先寺是露天佛龛,南北宽约34米,雕有11尊大佛。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的标志性造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型的发纹,宛如新月的双眉下一双秀目,高鼻梁、小嘴巴,一双长耳,下颌圆融,面部安详圣洁。身着通肩式袈裟,同心圆式的衣纹朴素流畅。佛像的手和腿已经被风化掉。</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化身,依照武则天本人的相貌塑造的。</p> <p class="ql-block"> 巍然屹立的卢舍那大佛,其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我试着从远处平视、近处仰视和左右侧视拍摄佛像,无能从哪一个角度,你都会发现她目含秀光,凝视众生,尽显慈悲。</p> <p class="ql-block">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洞窟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p> <p class="ql-block">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始建于北魏晚期,其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过了漫水桥,来到伊河东岸。回望伊河西岸的奉先寺,这里山水相依,风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 立于伊水之畔,眺望卢舍那大佛。以武则天容貌为蓝本雕刻,佛像低垂的眼睑、含蓄的微笑,展现出盛唐包容开放的气度。伊河两岸2345个窟龛,见证了佛教文化中国化的艺术巅峰。</p><p class="ql-block"> 仅龙门石窟一游,洛阳就不虚此行了。</p> <p class="ql-block"> 四. 重庆 大足石刻</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尤以宝顶山、北山石窟最具特色 。</p><p class="ql-block"> 重庆大足石刻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是我国晚唐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以其功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而著称,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下旬我来重庆,用一整天的时间观览大足石刻。</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观览过其他地方的石窟,再来大足石刻,你会觉得它很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没有特别壮观的、官方的巨大石像。但它的题材却非常丰富、十分通俗,你能在这些石像中看出许许多多的故事和道理,大足石刻集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特别的世俗化、生活化。</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宝顶山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宝顶山是大足石刻的核心区域,由南宋高僧赵智凤历时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这里的石刻造像规模宏大,题材丰富,以佛教密宗为主,兼具儒、道思想,成为大足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柳本尊行化道场,以柳本尊“十炼”苦行图叙事,45°三层外挑崖壁。上层刻五佛四菩萨,龛顶题蜀王王建赐号“唐瑜伽部主总持王”;中层“十炼”图以柳本尊为中心左右对称展开,彰显柳本尊的密宗祖师地位;下层刻信众群像,手持经册、莲花等日常法器,服饰、神态各异,反映宋代蜀地民间信仰的真实面貌。整个画面体现“师承~修行~信众”三位一体的密宗道场结构。</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柳本尊姓柳名居直。相传,他是一名被放于柳树旁的弃婴,被人收养后,以柳为姓,潜心修炼成为晚唐五代四川密宗(川密)开山祖师,在四川一带弘传佛教密宗,信众称其为“本尊”。</p><p class="ql-block"> 唐朝末年,密宗在中原绝迹,柳本尊和他的弟子让中国密宗史延续了近400年。</p><p class="ql-block"> 这里,柳本尊作世俗居士相,头戴四方平顶巾,宽袖长袍,右眼眇、左耳缺、左臂残,侍者捧耳托臂如市井仆从,以“三缺一残”的标记化手法,把苦修精神转化为可一目了然的视觉符号。</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第18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高8.1米、宽20.2米,南宋淳祐年间雕成,以巨龛连环画形式再现“西方净土”。上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三尊结跏而坐,背光层层,金容映日;中层亭台楼阁、七宝池、莲花化生,飞天乘云,伎乐齐奏;下层刻“十六观”与“未生怨”情节,人物仅寸许,而眉目清晰,衣带当风。全龛以深浮雕、透雕、线刻并用,层层递进,繁而不乱,色彩虽经风化仍见青绿叠晕,被誉为“石壁上的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高7.3米、宽15.6米,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凿成。主尊释迦佛半身说法,左右对称浮雕十二组本生孝行故事,人物衣纹流畅,神态生动,生活气息浓厚。下部碑刻北宋三帝御制佛牙赞,为皇家敕刻孤例。</p><p class="ql-block"> 龛内乐舞组雕中的吹笛女,眼微闭、笛斜横,沉醉之态呼之欲出。整龛以儒释交融的叙事连环画形式,宣扬孝道,被誉为“刻在崖壁上的伦理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 释迦涅槃圣迹图,东方卧佛之最。全长31米的半身卧佛,仅刻佛首及半身,下肢隐入山岩,寓意“佛法无边”。</p><p class="ql-block"> 古代工匠利用地形,使卧佛与山体融为一体。据说,雨季时,佛前水池倒映,形成“卧佛莲台”奇景。</p> <p class="ql-block"> 九龙浴太子,皇家气象的佛教演绎。九条龙喷水为太子(释迦摩尼)沐浴,龙头借鉴宋代宫廷瑞兽造型。上方暗渠引泉水经过龙口流出,形成动态景观,体现“天人合一”。</p> <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造像高7.7米,宽12.5米,1007只金手如孔雀开屏,每手执法器,掌心刻慧眼,象征“千手护持,千眼照见”。</p> <p class="ql-block"> 华严三圣像,力学与信仰的完美结合。三像高达7米,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普贤,右为文殊。文殊菩萨手托宝塔,悬空支撑千年不坠,展现宋代力学智慧。三圣立于“七重栏楯”上,象征《华严经》中的“莲花藏世界”。</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的巨形浮雕“六道轮回图”,直径7米。主持开凿的南宋高僧赵智凤为教化百姓,采用通俗易懂具体可视的形象阐释了佛教因果论、因缘说、业力说的基本教义。成为宋代石刻“图解佛经”之最, 既是石刻史的唯一,也是教化史的首创。</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大佛湾的“道祖山君龛”。龛两侧镌刻“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对联。龛内太上老君骑青牛、山神(山君)跨虎,合龛镇桥,兼具道教与民间信仰色彩。</p> <p class="ql-block"> 圆觉洞,天窗一束光直落窟心,三身佛与十二圆觉菩萨被那光轻轻托起,衣褶如丝,璎珞似雨。窟顶暗藏排水暗道,雨水自龙头滴入钵中,再悄悄排走,千年无淤。</p> <p class="ql-block"> 广大宝楼阁图,高7.8米,宽3.7米,深2.5米,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开凿。</p><p class="ql-block"> 龛内刻紫竹林下趺坐三修行者,凝神观想佛法僧三宝,寓意勤修成佛之道。构图简洁,意境空灵,以竹林烘托清修氛围,人物神态宁静,衣纹流畅,刀法圆熟,体现宋代石刻的写实与传神功力。</p><p class="ql-block"> 龛额“宝顶山”三字由南宋兵部侍郎杜孝严手书,书法遒劲,为造像增添了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大足宝顶山石刻不仅仅是宗教圣地,更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宋代百科全书。赵智凤以刀代笔,将佛法哲思、市井生活、科技智慧溶于一炉,让冰冷岩石焕发永恒生命力。驻足凝视这些千年佛像,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在宝顶山景区用完午餐,我们驱车来到大足北山石刻参观。</p><p class="ql-block"> 北山,古称龙岗山。北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由唐末昌州刺史韦君靖主持雕凿,标志着大足石刻的正式开端。后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陆续营建完成,历时250余年。造像崖面长300米、高7~10米,窟龛密如蜂房,其中造像264龛窟,近万尊。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我国前期石窟。</p> <p class="ql-block"> 北山石刻韦君靖碑是唯一唐朝时代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雕凿于晚唐的千手观音像,头戴花冠,正中双手捧小坐佛,四十二手各执法器,衣纹细密,姿态庄严,展现密教千手千眼观音的慈悲与神力。这些造像不仅反映了晚唐至南宋的佛教信仰演变,更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将宗教神圣与人间情感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毗沙门天王龛,晚唐韦君靖造。天王高2.5米,顶盔贯甲,竖眉怒目,脚踏二夜叉,两侧力士狰狞侍立,男、女侍者衣纹贴体,线条遒劲,整体雄健威猛,兼具写实与装饰之美。</p> <p class="ql-block"> 南宋“水月观音”造像,以世俗化形象体现宗教神圣性,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展现了“人神合一”的美学意味 。</p><p class="ql-block"> 观音呈游戏坐式,头戴华冠,身着天衣。背后壁刻有普陀山,左侧山石上置净瓶 。观音左腿横置,左手握数珠放于膝上。右腿翘立,右手斜倚放膝上,神态安静祥和,神情悠然自在,柔美却不失庄严,流露出女性恬静儒雅的特点,体现了宋代轻盈飘逸的审美风尚 。其左右分别为善财童子和龙女,龛壁配有四大金刚,面部肌肉刻画生动,粗犷威武 。</p> <p class="ql-block"> 北山佛湾转轮经藏窟,凿于南宋绍兴十二至十六年(1142–1146)。以八角形中心柱象征法轮,柱身蟠龙缠绕,八力士肩扛奋力,肌肉暴张;窟壁环列释迦、文殊、普贤及侍者像,面容丰润,衣褶流畅如湿衣出水,背光镂空剔透。整体布局紧凑,圆雕、浮雕、线刻交融,写实与装饰并重,展现宋代石刻高超技艺与典雅气韵。</p> <p class="ql-block"> 数珠手观音,宋代代表作。观音姿态娇媚,衣带飘扬,被誉为“媚态观音”,体现宋代审美世俗化倾向。</p> <p class="ql-block"> 孔雀明王窟,开凿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是一座中心柱式方窟。将北宋晚期高度成熟的写实技巧与密宗象征体系熔为一炉,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光明庄严”的宗教意境,是北山宋代窟龛中罕见的孔雀明王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俗称“净土变”,开凿于唐末,是北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经变龛之一。</p><p class="ql-block"> 以中部“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为中心,上部刻“净土”盛景,下部雕“三品九生”及“未生怨”故事,左右沿凿“十六观”场景。刻工精湛,被誉为“晚唐最精美的石窟作品”。</p> <p class="ql-block"> 北山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凿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高4.24米,宽3.87米,深3.4米,刻像48尊。</p><p class="ql-block"> 正壁居中雕如意轮观音,二臂端坐,左手持宝珠,右手执金轮,两侧配净瓶、白衣观音;左右壁浮雕诸天、明王、供养人像,布局对称,主次分明。线面圆润,璎珞玲珑,神态温雅,既存唐风腴丽,又开宋人内敛含蓄之先河,被誉为南宋密宗观音造像的精典。</p> <p class="ql-block"> 在大足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这些石刻,纵贯千余载,横容儒释道。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以生活化、世俗化的特色,在我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也喜欢,就来重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