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是由1879年创建的"圣约翰书院"脱胎而来。</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原有的"培雅书院"(1865年)和"度恩书院"(1866年)合并而成。</p> <p class="ql-block">1888年6月,圣公会牧师卜舫济出任圣约翰监督。(林荫大道旁首先看到的是"同仁楼",它是圣约翰早期教学医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卜舫济初到圣约翰,主要推动了两项改革:一是英语教育,二是科学教育,</span>1881年圣约翰成为中国首所全英语授课的学校。["纪念坊"建于1929年12月。当时曹家渡(圣约翰大学所在区域)商界为祝贺圣约翰建校50周年而树立的纪念坊。1955年9月被拆除,1992年10月由圣约翰校友会在纪念坊原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1896年圣约翰书院改组为"圣约翰学校",成立大学部,成为上海地区首家高等学府。(石仿横额所刻的"缉熙光明"意为"德行和学业积累的光辉境界"。)</p> <p class="ql-block">1905年11月,学校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正式称为"圣约翰大学"。</p> <p class="ql-block">卜舫济(1864 -1947)生于美国纽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富有的基督徒家庭里</span>,18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士学位,1886年获纽约神学院学士学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纽约研读神学期间,他应邀到一个私人学校教中国洗衣工英语,因而对中国发生兴趣,渐渐萌发了到中国宣教的愿望。1886年,22岁的卜舫济从神学院毕业,接受美国圣公会的差遣前往中国宣教,从此开始了他在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宣教生涯。他先是</span>任圣约翰书院英文教师,1888年任该校主任,后任圣约翰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为尽快掌握中国的语言,熟悉中国的习俗,卜舫济住进嘉定的一户农家,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他学说中国话,学用毛笔写字,学习用中国的礼节待人接物。正是在嘉定的这一段经历,使卜舫济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习俗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崇尚道德的社会,人际关系是靠礼、义、仁、智、信来维系,但因着官僚的腐败,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和种种社会问题。此外他也看到,虽然中国人的心智很高,但现行的教育方式和教授内容大大制约了中国人的智力发展。私塾从不教授自然科学知识,学生所学内容皆为"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学习方法全靠死记硬背,也不注重体育活动。鉴于此,卜舫济出任圣约翰书院校长后,就特别注重以西方知识和方法培养中国新一代精英。他全面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以此来改造中国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1911年学校买下了梵皇渡路以北,原属于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的一块土地,建设校区。</p> <p class="ql-block">经过卜舫济精心策划,30多年间圣约翰的资产增加了200万银元,校园从84亩拓宽到228亩,先后建造了15幢大楼、28所住宅,还有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大礼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交谊室等建筑设施。</p> <p class="ql-block">学校设文理学院(后分设文学院和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以及附属预科学校(后改为附属中学),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大学。圣约翰的毕业生可直就读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甚至允许免试入学,故圣约翰<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东方哈佛"之称。("</span>韬奋楼"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1年,</span>原名"怀施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为纪念美国圣公会中国教区第三任主教、圣约翰书院创始人施约瑟。1951年3月更名为"韬奋楼",以纪念1921年文学院毕业学生邹韬奋。</span>)</p> <p class="ql-block">1906年圣约翰大学医科的学制改为七年,毕业学生授于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授于医学博士学位的两所学校之一(另一所是"协和医科大学")。</p> <p class="ql-block">1911年圣约翰开始实行学分制,是国内最早实行学分制的大学之一。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不受固定学年限制。</p> <p class="ql-block">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医、工、神、农六大学院,17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1920年学校设立"商业经济部",下设"经济"和"工商管理"两个系。</p> <p class="ql-block">1921年创办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新闻专业 。</p> <p class="ql-block">1923年设立土木工程学院。</p> <p class="ql-block">此后还开设了政治、历史、生物等系。("格致楼"又称"科学馆"建于1899年,是当时中国第一座自然科学专用校舍。一、二层为物理、化学试验室和教室,以及神学及医学教室和博物院,三层为学生宿舍,后改为医科教室和解剖室。1952年华政建校之初,科学馆改为办公楼。1998年学校扩大招收,紧缩办公用房,将此楼改作学生宿舍,现为教学科研用房。)</p> <p class="ql-block">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上海各界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师生也积极参与,但遭校方阻挠。</p> <p class="ql-block">6月3日553名学生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宣布脱离圣约翰大学。</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举动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支持,纷纷出钱、出地,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成立了"光华大学"。</p> <p class="ql-block">1951年"光华大学"与"大夏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1927年由在美国的董事会、上海教区会、校友会、校务委员会共同派代表成立"圣约翰大学校董会"。</p> <p class="ql-block">1928年华人沈嗣良被任命为代理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1929年圣约翰大学在校学生540人,规模与居首位的燕京大学相仿。</p> <p class="ql-block">1929年圣约翰校友进入校董会,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学校经费的预决算。</p> <p class="ql-block">1936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女生。</p> <p class="ql-block">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圣约翰大学迁往南京路公共租界,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等校联合组成"华东基督教联合大学",1939年又迁回原校址。</p> <p class="ql-block">1938年圣约翰大学成立了中共地下组织。到抗战末期圣约翰已有两个中共地下党支部,是上海第一个建立党总支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1941年2月1日,卜舫济因年迈辞去校长职务(6月13日偕夫人回到美国安度晚年),沈嗣良成为约大首任中国籍校长,卜舫济之子卜其吉任教务主任,1948年任代理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卜舫济主政圣约翰期间主张教育与政治分离,反对学生从事政治活动,为此曾多次与热衷于从事政治运动的学生发生冲突。</p> <p class="ql-block">1941年政治历史系(1919年成立)分设为历史系和政治系。</p> <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5日,基督教所属华东六所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上海女子医学院、之江文理学院、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在大光明电影院举行联合毕业典礼。</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圣约翰大学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仅存的一所大学,学生人数高达1391人,创下了在华教会大学在校生规模之最。</p> <p class="ql-block">1942年约大成立"建筑工程系"。这是上海高校中第一个建筑系,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全面引进现代建筑理念的教学机构。("交谊楼"由约大校友、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成回国的范文照设计。)</p> <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82岁高龄的卜舫济再次回到中国,担任约大名誉校长。["交谊楼"呈现明显的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圣约翰同学会和校友会在建校40周年时,为纪念卜舫济校长已故夫人黄素娥("圣玛丽亚女校"首任校长)发起募捐建楼。]</p> <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中期,学校进一步发展,校园占地面积达348亩,建有校舍楼馆、住宅约50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p> <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家、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涂羽卿出任圣约翰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最早实行全英文授课的学校之一。有学生曾如此描述,圣约翰学生与众不同的最大标志是他们地道的英语,令人羡慕。圣约翰的学生也因此趾高气扬,不可一世。</p> <p class="ql-block">除国文课外,课内外都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为了督促学生学好英文,1917年学校还作出了一项特别规定:凡文理两科学生毕业时必须参加英文口试和笔试,并取得"优美之课绩"。否则不授于学位。</p> <p class="ql-block">中学部高三上学期即要求学生读维克多·雨果的《Les Misérables》(悲惨世界),高三下学期读查尔斯·狄更斯的《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p> <p class="ql-block">由于圣约翰学生的英文水平在上海首屈一指,海关、电报局、电话局等洋务部门对约大学生另眼相看,他们在社会上有"圣约翰"之称。</p> <p class="ql-block">卜舫济还致力于宗教课程的改革。早期学校的宗教课程是必修课,学生必须参加<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教活动,后</span>逐步改为选修课和学生自愿参加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卜舫济校长始终把体育列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观念,要求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的学生体育运动队在当时全国高校中数量最多,他们在各种大赛中为学校争得了不少荣誉。</p> <p class="ql-block">卜舫济支持学生组织各种社团组织(辩论会、演讲会、体育会、科学会、绘画会、摄影会、音乐会、青年会、同乡会等,不下数十种)开展各种课外活动。</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各年级都有学生自治组织,在某些时候,如学期考试时,校方甚至交由学生自行监考,于以绝对信任。</p> <p class="ql-block">校方不但对各种活动于以精神及物质支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鼓励教授们热诚参加,于以协助。</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会给于免除学费,或一定的补助。</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经费来自教会津贴和社会各界及校友捐赠。</p> <p class="ql-block">中共地下党员汤兴伯击败了国民党三青团候选人,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从此学生自治组织控制在了进步学生手中,圣约翰大学成为上海高校中的"民主堡垒"。据估计,从1946年到1949年,曾在圣约翰工作和学习的中共党员有250人左右。(圣约翰大学礼堂已于1980年被拆除。 礼堂1881年由美国克拉克逊女士捐资6000美元建造,后经多次扩建,最终成为圣约翰大学的核心建筑之一。1980年拆除前,它是该校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主要用作礼拜堂兼学术活动场所。 <span style="font-size:18px;">礼拜堂落成后分别于1899年和1902年两次扩建,座位由原先的300个增至600个。)</span></p> <p class="ql-block">直至1947年10月,圣约翰大学终于完成了向国民政府立案的所有手续。</p> <p class="ql-block">同年,圣约翰大学名誉校长卜舫济在上海逝世。</p> <p class="ql-block">1949年前,圣约翰大学农学院(动物生产系、植物生产系、农业经济系)停办。</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赵修鸿任代理校长。</p> <p class="ql-block">到1949年春季学期,圣约翰大学有学生1200多人。</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6日凌晨,陈毅带领第三野战军进入上海,在圣约翰大学交谊楼宿营。</p> <p class="ql-block">当日中共华东局和上海市委领导与上海地下市委的负责人抵达上海,潘世兹出任圣约翰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代理校长。</p> <p class="ql-block">1949年校董会任命赵修鸿为代理校长。</p> <p class="ql-block">1949年潘世茲将学校完好地交到了人民政府手中。</p> <p class="ql-block">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办学70余年,毕业学生6500人,肄业学生4282人。</p> <p class="ql-block">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撤销,院系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成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p> <p class="ql-block">新闻系、外文系、中文系(部分)、历史系并入复旦大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p><p class="ql-block">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p><p class="ql-block">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部分)、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医学院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取消神学院,学生转入南京的金陵协和神学院;</p><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附中与大同大学附中合并为"五四中学";</p><p class="ql-block">圣约翰附属青年中学改名为"和平中学"。</p> <p class="ql-block">杰出校友遍天下,他们中有:</p><p class="ql-block">顾维钧 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p><p class="ql-block">施肇基 政治家,外交家</p><p class="ql-block">宋子文 政治家,金融家,外交家</p><p class="ql-block">荣毅仁 红色资本家,前国家副主席,中信集团创始人</p><p class="ql-block">邹韬奋 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p><p class="ql-block">邹文怀 香港电影教父,缔造出李小龙和成龙两位国际巨星及许多演艺明星,嘉禾集团创始人</p><p class="ql-block">林语堂 文学家,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张爱玲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p><p class="ql-block">潘序伦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创始人</p><p class="ql-block">贝聿铭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p><p class="ql-block">经叔平 老上海商业巨子,民生银行创始人,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p><p class="ql-block">史久镛 前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大法官</p><p class="ql-block">黄嘉华 外交家,前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容永道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创始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吴 宓 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p><p class="ql-block">吴宗锡 著名评弹理论家,前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吴肇光 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p><p class="ql-block">郁知非 中国血液病学奠基人</p><p class="ql-block">郭 迪 中国儿童保健学科奠基人</p><p class="ql-block">颜福庆 上海医科大学和中华医学会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张乃峥 中国风湿病学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孙学悟 中国基础化学工业奠基人</p><p class="ql-block">顾震隆 中国复合材料研究奠基人</p><p class="ql-block">罗荣安 中国航空教育开拓者</p><p class="ql-block">刘鸿生 老上海实业大王</p><p class="ql-block">刘以鬯 经典电影《花样年华》的原著作者,前香港作家联会会长</p><p class="ql-block">连 横 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p><p class="ql-block">俞大维 兵工学家,政治家,哲学家</p><p class="ql-block">李慎之 哲学家,社会学家</p><p class="ql-block">张仲礼 经济学家,前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蒋一成 石油勘探专家,美国亚洲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严家淦 政治家,前台湾地区领导人</p><p class="ql-block">陈成达 中国足球界元老</p><p class="ql-block">董健吾 红色牧师,中央特科重要成员</p><p class="ql-block">丁光训 爱国宗教领袖,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p><p class="ql-block">马约翰 体育教育家,前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p><p class="ql-block">孟宪承 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p><p class="ql-block">蔡至勇 华尔街第一个华人大亨</p><p class="ql-block">周诒春 清华大学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周有光 汉语拼音创始人</p><p class="ql-block">鲁 平 前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辜严倬云 社会活动家,台湾海基会首任会长辜振甫夫人、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董事长</p><p class="ql-block">圣约翰培养的学生中当选两院院士的有:龚岳亭、肖碧莲、刘彤华、黄量、蒋锡夔、江绍基、翁心植、魏敦山、李继侗、周勤之等。</p><p class="ql-block">工商届的有:刘吉生、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陈行、陈邃衡、孙梅堂、孙廷芳、童少生、黄振声、吴舜文、古胜祥等;</p><p class="ql-block">政治届的有:史悠明、张祥麟、刁作谦、刁敏谦、黄金祺、朱启祯、钟士元、钱李仁等;</p><p class="ql-block">文艺届的有:严停云、成幼殊、陈骉、曾楚霖、董鼎山、董乐山、董爱琳、何占春、黄沙、瞿希贤、沈湘、卢燕等;</p><p class="ql-block">教育届和学术届有:沈嗣良、赵修鸿、曹云祥、严鹤龄、严凤霞、萧孝嵘、刘廷芳、刘恒椽、杨荫浏、曾虚白、陈鹤琴、陈文镜、张问清、朱传一、范敬宜、黄嘉德、吴冠芸、吴元黎、胡明扬、魏宗舒、蒋中一、陈联磐、钱绍昌、陆如山、倪哲明、王永年、高尚全等;</p><p class="ql-block">建筑届有:范文照、沈祖海、罗小未等;</p><p class="ql-block">医学届有:刁信德、牛惠霖、牛惠生、林树模、戴士铭、黄铭新、屠规益、董方中、徐德隆、徐家裕、夏求明、吴洁、钱绍祯、钱贻简等;</p><p class="ql-block">宗教领袖有:陈永恩、徐诚斌、韩文藻、曹圣洁等。</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办学73年,培养学生万余名,他们多数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的缔造者,校友遍布全世界。多年来圣约翰大学的全球各界校友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至今日仍经常组织联谊活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迄今为止,圣约翰大学校友已先后在香港、上海、温哥华、华盛顿、台湾、新加坡、北京等地举办了十二届世界校友联谊会,</span>这不得不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曾任北京市政府建筑顾问、建筑系1945届校友白德懋说:"杰出的校友群体是圣约翰强大凝聚力之源泉。"</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的校友网络十分特別,校友中有很多为同一家庭或家族成员,还有很多同班、同系、同年级的男女同学结为伉俪。亲情、爱情、友情的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张稠厚的校友网,增强了校友们对母校的亲密感与归属感,让约大校友情谊地久天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约翰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非常融洽,</span>据叶世泰校友回忆,那时的老师们的学识很高,尤其是医学院,他们大多用英文教授世界最前沿的医学知识,从不摆架子,而是全天候地和学生们一起研究讨论。</p> <p class="ql-block">"东风楼"原名"西门堂"(Seaman Hall),1924年落成后作为圣约翰附中高中部的校舍使用。它是由美国公益会教友捐资建造,为纪念公益会创始人约翰·费里斯·西曼(John Ferris Seaman)而得名。 </p> <p class="ql-block">1903年用庚子赔款兴建"思颜堂",以纪念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他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授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span></p> <p class="ql-block">"思颜堂"隅石刻有英文校训"Light & Truth "(光明与真理),及中文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圣约翰大学中西文化融合的教育理念。 </p> <p class="ql-block">1913年2月1日,卜舫济邀请孙中山到圣约翰,参观后孙中山在思颜堂发表题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演讲。</p> <p class="ql-block">小白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因外墙为白色而得名,是外籍教员宿舍。</p> <p class="ql-block">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图书馆几经搬迁:</p><p class="ql-block">1894年圣约翰书院在怀施堂二层建立图书室,收藏中文和宗教书籍。</p><p class="ql-block">1904年迁至新建的思颜堂,后因藏书量增长再次搬迁。</p><p class="ql-block">1913年师生校友捐资建造纪念室(后称"罗氏图书馆")成为正式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虽是假期,图书馆里依旧有耕读的学子。</p> <p class="ql-block">四号楼原名"霍格别墅",建于1863年,原是是英商兆丰洋行大班勤努,霍格的私人住宅。</p> <p class="ql-block">1911年约大购入后,一楼改为图书馆,二楼为校长住宅。楼内还设函电收发室,学生信箱,和校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体育室"建于1918年,是由顾斐德教授倡导建造。</p> <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学体育馆,设有室内运动场、游泳池及配套设施,主要用于体育教学。</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其建筑格局与功能至今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样板。</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校长故居。</p> <p class="ql-block">1952年圣约翰大学结束办学后,校董会的资产被用于支持香港"崇基学院"的创立,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港中文大学"的筹建,</span>体现了它们在教会教育传统上的传承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崇基学院(Chung Chi College)</span>在香港招聘了包括圣约翰大学在内的原大陆13所基督教大学流落到香港的师资。</p> <p class="ql-block">1957年,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三所书院合併,成立一所"中文大学"。</p> <p class="ql-block">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p> <p class="ql-block">华政桥(原"学堂桥")建于1934年,由荣德生(荣毅仁父亲)捐建。</p> <p class="ql-block">该桥最初为木结构,1950年大修时更换为钢骨混凝土结构,2001年重新修建为钢板桥。</p> <p class="ql-block">学堂桥通往北校区,那里是学生宿舍和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绿树成荫的圣约翰大学校区。</p> <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15日圣约翰大学原址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2003年12月22日公布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2014年4月4日公布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7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校友返校。</p> <p class="ql-block">意气风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