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大澂:金石奇缘与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文,亦称钟鼎文、大篆。篆书作为汉字之源,保留着文字的初始密码。学书不学篆,终难除俗气。而学篆必学金文。学习金文的难点在于对字形的把握。因为金文的书写是比较随意的,字形多变,比如看似简单的“王”字就有很多种写法。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不要说写,识篆就是个难题。后人写篆,往往加入个人的理解,加之铭文剥蚀漫漶,因此不乏错讹。而清人吴大澂写的金文,是比较可靠的范本。</p><p class="ql-block">吴大澂(1835—1902)是晚清重要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尤以大篆见长。吴大澂将小篆与古籀文、金文相结合,以小篆的笔法来写金文大篆,变金文的散落为整饬庄严,化铭文的斑驳为光洁流转,所书大篆古雅朴茂,清晰美观,是一种创新。他写的大篆,是标准化的大篆,是学习大篆的入门教材。</p> <p class="ql-block">吴大澂的大篆有如下特点:</p><p class="ql-block">一、用笔瘦硬隽秀,中锋涩进,笔画具有很强的刚性特质。起笔、收笔和转折处处理得极为精细,转折处出现方折转向,增加了书写的节奏感。</p><p class="ql-block">二、结体方正匀称,规矩整齐。他在书写时注重文字结构的对称性和稳定性,使每个字都显得端庄大气。同时,他又能在严谨的结构中融入一些灵动的元素,让作品不至于显得呆板。</p><p class="ql-block">三、章法宽松疏朗,自然成章。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清新、舒展的感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p><p class="ql-block">四、开创 “以金文入行草” 的新路径。将青铜器铭文的凝重感融入行书,打破碑、帖对立的传统格局,在写行书时形成 “重若崩云,轻如蝉翼” 的对比效果。</p><p class="ql-block">吴大澂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得益于他深厚的金石学功底,他在青铜器鉴定、碑拓考释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将对金石文字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书法创作中,通过编撰《古籀补》等著作,系统研究商周文字结构,将金文的圆转笔意转化为行书的使转技巧,实现古文字向行书的创造性转化,为书法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这种“以考据正字形”的态度,使他的大篆作品兼具“考古价值”与“艺术价值”,被后世称为“学者型篆书”的典范。其大篆创作不刻意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通过对古文字形的精准把握、笔法的含蓄内敛,传递出金石文字特有的“古雅醇厚”之气。 正因为他的学養深厚,他写的大篆堪称标准大篆。 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字说》等著作,系统梳理了大篆与小篆的字形演变,为古文字学与书法教育提供了权威范本。后世书法教育中,“篆书必学金文、石鼓文”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研究成果。这种“以学养书、以书证学”的路径,不仅确立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更塑造了近代篆书的发展方向——使篆书从“复古”走向“重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艺术载体。</p><p class="ql-block">仅仅就金石大篆方面的成就,吴大澂已经是大神级的存在了。但是,对于吴大澂而言,书法却只是他的业余之好。</p><p class="ql-block">1835 年,吴大澂出生于江苏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吴立纲,精通历算之学;其母韓氏,为著名金石学家韩崇之女。吴大澂幼承庭训,复受教于外祖父韩崇,又成为经学家俞樾、陈奂的弟子。</p><p class="ql-block">1868年,吴大澄考中进士,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编修,由此踏上了仕途。</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年(1877 年),华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 “丁戊奇荒”,这场灾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其中山西、陕西灾情最为严重。清廷派吴大澂赴山西、陕西等地赈灾。在赈灾过程中,他不辞辛劳,深入灾区的每一个角落,实地勘察灾情,积极组织筹集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资,并亲自监督发放,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准确无误地送到受灾百姓手中。他还设立粥厂,帮助饥民。吴大澂的努力和付出受到百姓的广泛赞誉,也得到左宗棠、曾国荃等朝廷重臣的高度认可和保荐。在他们的举荐下,吴大澂于次年被授予河北道一职。</p><p class="ql-block">光绪八年(1882 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廷派遣吴长庆率淮军六营赴朝平乱,吴大澂以直隶候补道身份随行。他参与制定军事策略,协助吴长庆迅速控制汉城局势,镇压哗变士兵和市民,并成功解救被挟持的朝鲜国王李熙。在行动中,吴大澂表现出果断的决策能力,例如当日本公使馆遭袭时,他力主清军迅速介入以防止局势失控。吴大澂与大院君交涉中,既承认其临时摄政地位,又通过外交手段限制其权力扩张,避免朝鲜政局进一步动荡。他还协助朝鲜政府重建秩序,例如恢复宫廷卫队、整顿地方治安,并建议朝鲜国王颁布 “罪己纶音” 以安抚民心。吴大澂在壬午兵变中的行动,有效遏制了日本对朝鲜的渗透,维护了清朝的宗藩体系,并为朝鲜争取到短暂的稳定期。他的军事改革和经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朝鲜民生,其外交策略也展现了晚清少有的务实与灵活性。</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三年(1887 年)八月,郑州十堡黄河决口,河水泛滥,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次年七月,朝廷任命吴大澂署理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接办堵口大工。吴大澂深入了解河工堵口收发料物的情况,经过私访发现了发料短缺、克扣工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堵口工程的进展和质量。他惩治不法官员,并带头立下军令状,终于在当年十二月,堵口工程合龙,成功治理了黄河决口,还节省了大量的资金。</p><p class="ql-block">吴大澂仕途中最闪光的一章,是主持中俄勘界。</p><p class="ql-block">19 世纪中叶,清王朝国力衰微,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先后攫取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然而,沙俄的野心并未得到满足,他们继续蚕食中国黑龙江、吉林的国土,边境局势日益紧张。</p><p class="ql-block">1880 年初,清政府特派吴大澂以三品卿衔赴吉林帮办防务。吴大澂抵达吉林任职后,立刻与吉林将军铭安详谈,认为 “今日俄患,惟珲春最近,惟三姓最危,塔城(宁古塔)居南北之中”,要解决当前危机,必须完成有兵可用、有险可御两项目标。</p><p class="ql-block">在铭安的支持下,吴大澂拟定编练巩、卫、绥、安四军,其中马队六营,每营二百五十人,步队七营,每营五百人,共计十三营五千人,并分别驻扎要隘。他们还奏请户部每年拨银 50 万两,为练军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此外,考虑到珲春地理位置重要,吴大澂与铭安联名上书,奏请添设珲春副都统一员,专司边务与防务。光绪七年(1881 年)五月,珲春副都统衙门成立,依克唐阿出任珲春首任副都统。</p><p class="ql-block">1886 年 4 月 20 日,吴大澂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在岩杵河 - 珲春同沙俄代表团开始第一轮勘界谈判。此次谈判争论的焦点在 “土” 字界碑。吴大澂据理力争,确定了“土”字界碑的位置,补立了 “土” 字碑,实际边界较原址扩展18里陆域。又添立了 “啦”、“萨”、“玛” 字界碑和一至十六记号 。这些界碑和记号的设立,确保图们江口中国船只通航权,奠定了现代中俄朝边境格局。</p><p class="ql-block">为了确保边界的永久性和稳定性,吴大澂还将一尊十二尺高的铜柱立在珲春黑顶子地方的国境上,以示主权。铜柱上有他亲篆之文:“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宣告了中国对这片土地的不可动摇的主权。</p> <p class="ql-block">此次勘界谈判,是自 “鸦片战争” 之后,清王朝外交史上少有的一次胜利,成功收回了黑顶子地方 327 平方公里的土地,争得了图门江出海航行权 。吴大澂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无畏的勇气,捍卫了中国的领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吴大澂亲题的“龙虎”石刻至今矗立珲春。</p> <p class="ql-block">吴大澂仅勘界一壮举,就足以青史留名了。如果吴大澂的仕途到此为止,那就是圆满的结局。但事情的发展却不能尽遂人愿。</p><p class="ql-block">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澂凭着一腔报国热情,自请督率湘军驻守山海关。尽管他勇气十足,信心百倍,但他毕竟骨子里还是个文人,不谙军事,又在指挥调动上处处挚肘,最终战败。吴大澂因自惭欲拔剑自裁,为部下所劝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降旨将吴大澂革职,“永不叙用”。晚年的吴大澂穷途潦倒,只得授徒自给,还变卖个人所藏字画、碑帖、古铜器以补日用。</p><p class="ql-block">好在吴大澂的书艺与学问,代有传承:吴昌硕与他亦师亦友,做过他的幕僚,二人还合作有《枯木竹石图》;吴大澂的嗣孙吴湖帆,在继承祖父家学的基础上,不断光大创新,在收藏、书画、金石鉴赏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吴湖帆的孙子吴元京,承袭了吴大澂的书法风格;著名古籍版本学家顾廷龙对吴大澂的大篆书法极为服膺,用力最勤;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受吴大澂影响,以严谨的文字学家的态度去集金文,重现将金文书法的原貌,成为金文书法大家。</p><p class="ql-block">吴大澂留下的著作有:以古物证历代权衡度量制度的《权衡度量考》;还撰有《十六金符斋印存》、《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千玺斋古玺选》等;编著有《说文古籀补》、《篆文论语》、《古玉图考》、《愙斋集古录》《愙斋诗文集》、《古字说》、《吉林勘界记》等。他将出土实物与历史文献相参证,成果卓著 。研究金文的学者,在甲骨文未出土之前,首推吴大澂。</p><p class="ql-block">很难想象,一个宦海奔波,勤于政务的官员,竟能有如此丰硕的学术成就。作为一个官员,吴大澂的是非功过,由人评说。惟其学术、书法之地位,无人能撼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