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的前世今生

向英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7月20</p><p class="ql-block">地点:扬州市广陵区文汇阁</p><p class="ql-block">编辑拍摄:曦明、向英</p> <p class="ql-block">来扬州冶春吃早茶,意外发现一处建筑“文汇阁”,开始并不知道此处是做什么的,看到门口有保安把守,出于好奇就走过去询问,一问才知道此处是《四库全书》收藏处,要预约才可以参观,当时遗憾离去,过了两天,网上预约成功,有幸看到《四库全书》的真容,虽然不是乾隆当年的珍(真)品,但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四库全书》原样、原大、原色版的复制品。能看到太惊喜啦。</p><p class="ql-block">让我慢慢道来《四库全书》的前世今生的故事。先从扬州天宁寺说起吧。</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p><p class="ql-block">乾隆帝第二次南巡前夕,在天宁寺西侧建造了行宫、御花园以及御码头,其中御花园内设有文汇阁。这就是《四库全书》的前世。</p><p class="ql-block">乾隆帝六次南巡,每次必驻扬州。为迎接皇帝南巡,扬州官员于天宁寺之西营建行宫,建筑富丽堂皇,"为江淮之冠"。行宫西部为御花园,俗称西园。御花园的主体建筑名为大观堂。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大观堂旁兴建御书楼。起因是此前两淮盐政寅著领到皇帝颁赐扬州天宁寺行宫和镇江金山行宫的两部《古今图书集成》,曾奏请在两处行宫内建造藏书楼,以永久珍藏。乾隆四十四年(1779)镇江藏书阁建成,御赐名"文宗阁";次年扬州藏书阁建成,赐名"文汇阁"。两阁各入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乾隆四十七年(1782),皇帝下令再缮写《四库全书》三部(此前已缮写四部),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行宫遗址。</p><p class="ql-block">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陷扬州,与清兵展开攻防拉锯战。太平军在城外放火拒敌,大量建筑付之一炬。太平军撤出扬州前,又放火焚烧所驻两淮盐漕察院及附近建筑。其间,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等数万卷珍贵典籍,悉数毁于太平军纵火。文汇阁是七大藏书楼中寿命最短的,存世仅七十余年。</p><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五年(1780),文汇阁在扬州天宁寺皇帝行宫内横空出世。皇帝亲赐楼名,成为全国七座专门贮存《四库全书》的藏书楼之一。七十多年后,太平军攻入扬州,大肆纵火。文汇阁连同藏书惨遭焚毁,沦为千年古城扬州的永远伤痛。</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文汇阁,复建于公元2022年,它东距文汇阁原址仅约百米。天地悠悠,岁月如流。让我们步入无形的时空隧道,拨开重重迷雾,聆听历史回声,追寻文汇阁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清朝天宁寺行宫图</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遗址现在是西园饭店。</p> <p class="ql-block">西园饭店是扬州市第一家五星级涉外旅游饭店。至今已经有四十年店史,曾接待过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民主朝鲜前主席金日成、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国内外贵宾。</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行宫内文汇阁图</p> <p class="ql-block">现在文汇阁外观</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文汇阁。</p> <p class="ql-block">阁上牌匾是乾隆帝钦赐“文汇阁”之名及“东壁流辉”之额。</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碑文</p> <p class="ql-block">映雪亭</p> <p class="ql-block">为了妥善贮藏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乾隆帝兴建七座藏书楼。先建北方四阁,分别为故宫文渊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通常称为"北四阁"。后在南方又建三阁,分别为扬州天宁寺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称为"南三阁"。</p> <p class="ql-block">七阁历史状况,</p><p class="ql-block">紫禁城中的文渊阁未受侵扰,而且藏本校勘精湛,为七部中最佳。1933年日军进犯华北,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运往上海。后辗转运至蜀中、南京,最终运往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承德文津阁命运最好。1915年文津阁本《四库全书》被移入京师图书馆珍藏。新中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现名国家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沈阳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历经颠沛流离,多灾多难。先是1914年运往北京,再是运回沈阳,"九一八"事变后又一度落入日军之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先后运至黑龙江讷河县、北安县,复又运回沈阳。1963年中苏关系紧张,书又被运至甘肃兰州,一直存放至今,所以沈阳只有阁没有书。</p><p class="ql-block">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东下,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毁于纵火,连同所贮《四库全书》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园中文源阁连同《四库全书》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陷杭州后,文澜阁虽未被烧,但由于无人管护,部分倒塌。光绪六年(1880),文澜阁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存建筑中,北京故宫文渊阁和沈阳故宫文溯阁保存最为完整;承德文津阁一度作为招待所,后经修缮,得以恢复;杭州文澜阁从清末至当代数次重建、修葺,2006年再度修缮,基本恢复面貌。2010年,镇江文宗阁在金山寺原址附近复建,规制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至此,"南三阁"中,独缺扬州文汇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作为清代扬州文化高地象征的文汇阁能否复建,一直为文化学者和各界人士所关注。自2008年起,先后有二十多名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协相关委员会,相继六次提交提案、两次递交建议报告,呼吁建设文汇阁,恢复文化地标,赓续历史文脉。</p><p class="ql-block">《人民政协报》2022年5月31日以《委员持续建言助推文汇阁复建》为题报道:"十几年来数位政协委员以极大的热情、不懈的耐心、顽强的韧性,力陈建议。市委对市政协的建议十分重视,通过实地调研,围绕文汇阁复建和丰乐上街提升改造,进行了系统研究。瘦西湖畔,文汇阁将为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添底蕴”。</p> <p class="ql-block">政协委员几年的提案。</p> <p class="ql-block">文汇阁建设于2022年初启动,同年12月竣工。由扬州市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江苏兴业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根据史籍图文资料,重建的文汇阁依然仿照天一阁建筑规制,面阔六间,为明二暗三混凝土结构硬山建筑,采用印尼菠萝格木构件装饰,覆瓦为筒瓦,高13.6米,由乾隆帝钦赐"文汇阁"之名及"东壁流辉"之匾。建筑面积1133.23平方米,占地4951平方米。功能上,负一层用作特色书店,一楼用作接待和展陈,二楼及三楼用作藏书。环境布局,尽量还原历史旧貌。楼阁周边,水系环抱,西侧回廊连接亭台,延伸至西山之上,重现"嘉树""修廊"景观,将"扬州以园亭胜,名园以垒石胜"体现的淋漓尽致,无不别具匠心,体现扬州园林之精巧。园林分为南部"水苑"与北部"山院"。"水苑"形成开放式生态广场,借鉴扬州古典园林旱园水意做法,采用水波纹样式,寓意当年卍字河。"山院"以"卷云洞府"为主景,湖石堆叠的假山,名曰"万卷映月"的假山洞府,将文汇阁与西山巧妙连接,同时也是园中水系源头,蕴含"山有脉,水有源"之意。</p><p class="ql-block">2014年,由陈有川任董事长的恒通集团,向中共扬州市委、扬州市人民政府捐赠原色、原大、原样复制版《四库全书》一部,入藏天宁寺万佛楼。文汇阁建成后,这套《四库全书》整体移入阁内收藏。二百多年过去,文汇阁与《四库全书》再度合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至此终于完成了《四库全书》今生。</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帝主持下,由360多位高官和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多年编成的一部巨型丛书。全书共收书近3500种,近8万卷,36000余册,近10亿字。因其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诏令天下,将书籍按"经史子集"重新删定,任命大学士纪昀(字晓岚)为总纂官,并亲自担任"总编辑"。</p><p class="ql-block">真真的是皇帝亲任"总编"的旷世奇书</p> <p class="ql-block">文汇阁一楼大厅,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二楼藏书阁。</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几乎所有学科都能从中找到源头,举世罕见,堪称无价之宝。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只重儒家著作,二是轻视科技书籍,三是不收戏剧小说,四是删改原著面貌。《四库全书》编纂的过程,也是寓禁于征、大兴文字狱的过程。乾隆帝以修书为名,大肆掠夺天下孤本书籍,同时借机销毁对满清不利的书多达15万册。尽管如此,《四库全书》规模巨大,收罗之广,在保存、整理古籍方面功不可没,说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文化工程绝不过分。</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对文汇阁甚为重视,先后赐名、题匾、下旨、作诗,可谓青睐有加。文汇阁的名称由乾隆帝亲赐,他还为之御题"东壁流辉"匾额。乾隆帝对文汇阁的藏书安排,前后有过变化。他起先说:"《四库全书》繁重,不能分贮各处,故只赐《图书集成》一部。"后来改变主意,再赐《四库全书》一部,以陈列《图书集成》所余的空格用来贮藏。而这部乾隆下令增加抄写的书,所用300万银两由内帑( tang,内帑为皇室私产也就是国库银)银支出。</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关于文汇阁圣旨。</p> <p class="ql-block">文汇阁藏书阁。二楼预约后可以参观。</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九年(1784),皇帝就"南三阁"之书谕旨:"将来全书缮竣,分贮三阁后,如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陆续领出,广为传写。"六年后,又有明确针对文汇阁的圣旨:"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p> <p class="ql-block">图书放置格式。</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曾在《文汇阁》诗中说:"规拟范家制,工因商众擎。"可见文汇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形制,由扬州众盐商筹资建成。有关文汇阁状况记载的主要文献,有《(嘉庆)两淮盐法志》《鸿雪因缘图记》《扬州画舫录》等。</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书盒都是由金丝楠木定制。</p> <p class="ql-block">打开盒子,一股木香和书香扑鼻而来。</p> <p class="ql-block">参观部分是子集。其余部分不对外。</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皇帝铃印</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样本,这套可供阅读书在负一层书店。</p> <p class="ql-block">当年,《四库全书》没有刻印出版,七部书全部手抄。多年以后,经历兵燹战火,其中三部书被完全焚毁,一部仅剩残本,仅有"三部半"存世。现存的《四库全书》原件,属于珍贵文物,不能随便查阅,于是后世就有各种版本的《四库全书》出版,或全本,或总目,或选本。</p><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复制|</p><p class="ql-block">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荣誉出版、扬州国书文化公司策划制作的原样、原大、原色《四库全书》复制本,成功面世。这部据《四库全书》文津阁藏本拍摄、重印、线装的特藏本,按原样收录古书3470种,计79016卷、36078册。与原书大小相同、颜色相同、纸质相同、装潢相同。封面仍是绢帛五色: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总目为黄色。书籍与书函、书架配套,共计木函6144个、书架128个。木函和书架,全部用进口楠木制成。《四库全书》复制工程,从数码拍摄、数据修正、试制到制作完工,历时十余年。《四库全书》在扬州"复活",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我今天有幸看到这部巨著实在是幸运啊。</p> <p class="ql-block">经部</p> <p class="ql-block">翻开过第一页,盖有皇帝铃印。</p> <p class="ql-block">校官和覆勘大臣的亲笔签名。</p> <p class="ql-block">史部</p> <p class="ql-block">子部</p> <p class="ql-block">集部</p> <p class="ql-block">看过《四库全书》样本,非常感概,皇帝雄心大略,下令写书,亲自编撰和书写者更是不易。每一页都是一笔一划书写而成,不能有错。书写者要学识渊博,还要字迹工整,</p><p class="ql-block">对校对者也要求极高,扬州奇才汪中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汪中(1744-1794),字容甫,扬州奇才,27岁时作《哀盐船文》,被大经学家杭世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乾隆五十五年(1790),汪中被聘至镇江文宗阁校书。他过目不忘,无需查阅原文,就能发现书中错误。四年后,汪中又扶病前去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而校阅《四库全书》,既需深厚学术功底,更要健康身体撑持。汪中最终油尽灯枯,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年仅50岁。</p> <p class="ql-block">尽管《四库全书》的编纂甚为严谨,但乾隆帝还是发现书中"舛谬丛生,应删不删,且空白未填者竟至连篇累页"。在镇江文宗阁藏书中发现错误后,乾隆帝要求两淮盐政派人校对。具有卓越才学和声望的扬州学派校勘能手汪中,被聘至文宗阁任典书官,检校《四库全书》,曾撰有《文宗阁杂记》一书。此外,翰林院庶吉士扬州人王念孙,曾任《四库全书》篆隶分校官。扬州学者任大椿、程晋芳等,也都为《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校订作过重要贡献。著名学者阮元,又有续修《四库全书》之举。</p> <p class="ql-block">《文宗阁杂记》手稿。记录了编撰这样一部浩瀚的书籍,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和奉献,书中自有黄金屋,后人享受其中是否有感知感悟。</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编纂工程启动后,各地纷纷献书,扬州表现突出。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历时七年之久。共征集图书12000多种,其中江苏进书4800余种,居各省之首。按府属辖地进献书籍总量计算,扬州献书居全国第一。《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曾说:"然私心评品,以扬州所献为第一。"其中马氏捐书最多,达776种。此外,扬州程晋芳献书亦为数不少。</p><p class="ql-block">马氏献书,扬州盐商素具文化传统,所谓"贾而好儒"。盐商中藏书、刻书之风颇盛,出现众多藏书家、出版家,扬州"二马"(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堪称代表人物。马氏在街南书屋建筑群中建有丛书楼专门藏书,声名远扬。他们酷爱藏书,不遗余力地抄书、访书、购书、刻书,且毫无保留地将丛书楼向名士学者开放。乾隆帝下诏全国征书,马曰琯的儿子马裕(其时马氏兄弟已过世)积极献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凡扬州马家所进之书,书名下都标有"两淮马裕家藏本"字样。</p><p class="ql-block">现在去扬州东关街,可以看到修复后的小玲珑馆是昔日马氏二兄弟的宅院,个园里读书楼也是小玲珑馆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这幅图是马日琯。</p> <p class="ql-block">现存新版《四库全书》复制品图样。</p> <p class="ql-block">为还原历史上的文汇阁与《四库全书》渊源,学者多方查找资料。</p><p class="ql-block">1、“藏书”</p><p class="ql-block">据《(嘉庆)两淮盐法志》《扬州画舫录》《鸿雪因缘图记》等古籍记载,文汇阁的最下层,中间藏《古今图书集成》,两侧藏《四库全书》经部书籍;中间一层,藏史部书籍;最上一层,藏子部与集部书籍。各部书籍封面颜色不同,有黄色、绿色、红色、玉色、藕合色等五种。</p><p class="ql-block">《(嘉庆)两淮盐法志》记载:"旧藏《钦定图书集成》五千二十册,五百二十函。(乾隆)五十五年以所余空格,庋《四库》书焉。""阁中经史子集为册三万六千三百有七,为函六千二百二十有三。"</p><p class="ql-block">《扬州画舫录》记载:"耒腐( mang liu ,房屋大梁)楹柱之间,俱绘以书卷。最下一层,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用黄色绢;两畔橱皆经部,书面用绿色绢;中一层尽史部,书面用红色绢。上一层左子右集,子书面用玉色绢,集用藕合色绢。其书帙多者用楠木作函贮之。其一本二本者用楠木版一片夹之,束之以带,带上有环结之使牢。"</p><p class="ql-block">《鸿雪因缘图记》记载的藏书布局、书面颜色等,与《扬州画舫录》一致。对藏书总量,则记载为"计共函六千七百四十有三"。</p><p class="ql-block">2、管书</p><p class="ql-block">乾隆帝明令,一江之隔的文汇阁、文宗阁两座皇家藏书楼,都由扬州管理。经管两阁的是两淮盐运使司。由盐运使遴选地方学者具体管理阁中事务,初称典书官,又称董事,另有校书一职。被聘管理两阁藏书的,多是饱学之士。此外,盐运使每年委派地方绅士十余人,负责藏书的借收、检点、曝晒等事宜。</p><p class="ql-block">3、读书</p><p class="ql-block">从史料记载看,到文汇阁看过书的人并不多,这可能与藏书楼为保护图书而谨慎开放有关。道光二十年(1840)三月,满清官员完颜麟庆在两淮盐运使陪同下到文汇阁读书,他把这一天的经历记录在《鸿雪因缘图记》一书中,题为"文汇读书"。其中说:"爱命董事谢奎启阁而入。……谢奎以书目呈,随坐楼下详阅,得抄本《满洲祭天祭神典礼《救荒书》》《熬波图》《伐蛟捕蝗考》《字孳》等书,嘱觅书手代抄。"</p><p class="ql-block">4、寻书</p><p class="ql-block">同治四年(1865),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南京创办金陵书局,专门从事官府刻书事务。曾国藩不相信文汇阁、文宗阁中所有藏书已全部毁灭,于是委托被聘为金陵书局总校勘的著名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莫友芝前往镇江、扬州等地,搜寻失散于战火中的残书。莫友芝从同治四年到十年(1865-1871)间,三次前往镇江、扬州、泰州和兴化、宝应等地,努力寻访两阁残书。按照通常的说法,莫友芝寻书毫无所获。但国家图书馆今藏《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四册(经史子集各一),其中经部首页有莫友芝的藏书印。由此看来,莫友芝的寻书之行实有所得,只是他悄悄隐匿罢了。</p><p class="ql-block">文汇阁所藏《四库全书》确有残本存世。文汇阁藏书尚有《周易启蒙翼传卷外篇》二册,《图书编》《云笈七签》《御定全唐诗录》各一册残本存世。</p> <p class="ql-block">负一层书店,也可以说是书吧。这里即可读书,又可买书,而且还是青少年活动基地,他们也负责《四库全书》的有偿讲解任务。</p> <p class="ql-block">2022年,扬州文汇阁复建重生,巍然矗立于天宁寺旁,护城河畔。学者乡贤多年倡议,社会各界共襄盛举,最终大功告成,足以额手称庆。</p><p class="ql-block">皇家书阁,文汇天下。文汇阁既是一座藏书楼阁,更是一个文化坐标。当年,乾隆帝曾诗咏文汇阁:"天宁别馆书楼耸","文昌永古焕重甍。"其欣喜得意,溢于言表。而今,文汇阁隆重再造,书阁合一,仿佛涅槃重生,堪可告慰先贤,激励今人,启迪后世。</p><p class="ql-block">扬州历来是中国文化重镇。有学者认为,"扬州文化在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派别之一,在清中期则是中国文化的支柱"。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惟有代代延续,接力传承,弘扬光大,庶几不负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远播之声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