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军探亲旅途旧事</p><p class="ql-block"> (偶遇)</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1981年10月份的一天上午,我初次回乡探亲,顺便乘坐连队到勐腊县城购物的解放牌大卡车下山,驾驶员李运庆(吉林长春79年兵)把我送到勐腊县《前哨旅社》住宿,住宿房间安排好后,立即到汽车客运站售票处购买了一张勐腊——昆明的长途客运车票。七、八十年代,从勐腊到昆明(往返)公差、勤务、学习、探亲休假乘坐公共汽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 勐腊县城很小,四面群山环绕着一块小盆地,南腊河从城中穿过,潺潺流水清澈见底。较繁华的主街道路段仅仅只有靠山坡一公里多的狭长主公路,也是通往东南亚的唯一通道,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县政府、县招待所、邮电局、电影院、国营旅社、国营饭店、银行、兵站、汽车客运站、粮库、百货商店等等单位鳞次栉比的座落在街道两旁。</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大约六点钟,天刚蒙蒙亮,旅社值班服务员就开始在走廊里大声呼叫,“快点起床上车了!”,有个别旅客怕睡过时,睡前在服务台备有叫醒登记,服务员早起还会专门敲门叫醒,服务非常热忱。我急忙起床到洗漱间刷牙洗脸,那年月洗漱间特别简陋,木架结构建造,屋顶是油毛毡搭盖,水泥沙灰构筑的长槽洗脸池道是非常坚固耐用,一长排十几个铁质镀锌水龙头供旅客方便使用。一口大水缸直径大约有1.5米左右,摆放在洗漱槽边,缸中充满了清水,以备暂时停水之用。洗漱完毕,我到房间把洗漱用具塞进绿色挎包挎到肩上,提起手提包,手拿车票到客运站排队上车,在我所乘的车次旁已有几个旅客在排队等候上车,女检票员在客车门口手持旅客登记簿逐一核对上车。当我刚刚按车票找到座位后,看到司机手拿乘客登记簿用河南口音说着云南普通话核对乘客是否到齐,“大家坐到座位上坐好了嘎,清点哈人数,”“行车中请大家注意安全,头手不要伸出窗外,……!”我仔细一瞧,哦!原来是思茅客运站的徐师傅,籍贯是河南省周口地区人,1964年驾驶员支边来到云南,分配到思茅地区客运总站,主要从事汽车长途客运。1978年8月底我到武汉《空军雷达学校》技师班学习时,乘坐的就是徐师傅驾驶的客运班车。徐师傅大约1.85米的高挑个头,刚毅帅气,驾驶技术非常精湛,服务态度非常和蔼。经交谈了解,略知简要情况。真巧,第一次探家,今天又乘坐徐师傅所驾驶的长途客运班车。我主动站起来走到前面向徐师傅打招呼,徐师傅一眼就认出了我这个小老乡,并称呼我“小郭”。时间已过去三年多,只是短暂的一面之交,徐师傅还能记得我姓什么,记忆力真好!客运班车到了勐仑吃中午饭,徐师傅下车走到我身边说,“路上你就陪着我吃饭吧!车站饭馆对我们驾驶员有特殊照顾,不用你付费,我就一个人,现在售票员都取消了(原来随车有一个女售票员),我开车兼卖票一肩挑。”我急忙回答说:部队干部战士不论是探亲公差勤务都可以预借差旅费,所以,我探亲时在连队司务长那里预借了足够的费用。不管我如何推让,徐师傅拉着我的手就往饭店后厨走,非让我陪他吃饭拉家常话。没办法,盛情难却!我只好跟着徐师傅蹭饭吃。第一次吃客运驾驶员专供餐,心里很高兴,我记得特别清楚,一盘酸菜炒瘦肉,一盘炒苦瓜,一小瓷盆苦菜汤,米饭自己随便打着吃,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好的伙食!。</p><p class="ql-block"> 路上我穿着军装,红领章帽徽非常鲜艳,为继承和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就主动帮助上下车乘客装卸所带物品。那时在途中,长途客运班车也顺便捎带当地短途赶摆走亲访友的老百姓。这样的服务在云南很有特色,昆明到思茅方向就一条主公路,乘坐公共汽车是百姓出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师傅们(有四川、重庆、陕西、河南很多支边驾驶员)都是操着云南当地方言(带着家乡口音)与百姓亲切交谈,服务热情,显得格外亲切。徐师傅只要看到路边有等候上车或摆手上车的百姓,就立马把车停在宽敞一点的路边,方便他们乘车。一路上,当年班车上的卫生相对不太整洁,特别是老百姓乘车所带的鸡、鸭、鹅、兔、蛇、穿山甲、果子狸等活物,有时塞满了整个车内过道,特有的怪酸味浸润着云南农耕乡土。当短途乘客下车后,我看到车内过道非常脏时,就拿起车上的扫把撮箕打扫一下卫生,也算是我对徐师傅一路免费就餐的一点回报吧!</p><p class="ql-block"> 当天住宿墨江县城,安排好住宿,吃罢晚饭就随意顺街溜达溜达。八十年代墨江县城很小,四面环山,盘山公路到谷底就是一段沿公路的山城,人民政府所在地联珠镇,北回归线穿城而过,一脚跨两带(热带温带),是著名的“双胞胎之城”,距昆明220公里。汽车客运站附近算是比较热闹的地方,傍晚时分,一些小商贩开始在沿街两旁摆设夜宵摊点,有的用竹竿挑着灯泡,有的点着马灯,有的点燃着玻璃防风蜡烛箱,有个别门市部门前还挂着音响,播放着台湾邓丽君小姐甜美柔情似水的歌曲,“甜蜜蜜,你笑的多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这是当年最流行的音乐。最有特色的是小夜市,晚间穿着各种民族服装的妇女们沿街边还摆放着一些野生药材、鸡蛋、蔬菜、瓜果等农家货物,悠闲自在的等待着顾客购买。凉拌米干米线餐饮摊客来客往,生意兴隆,刀切米干案板发出哒哒哒……有节奏的声音,眨眼功夫一碗红油辣子米干端到了顾客面前!当地哈尼族的老倌们,白天挑一担柴火卖几个小钱,随即在夜市摊打碗当地自酿的苞谷散酒,坐在桌子边炸盘牛肉干巴、捞盘水煮花生米,就开始边猜枚、边喝酒、边抽水烟筒,叫喊声此起彼伏,“六六六啊,高高高啊!哥俩好啊……”据说他们可以喝到天亮,喝高了,就席地而睡。云南气候养人,不冷不热,好有一番人生滋味。国家稳定,百姓安居,市场繁荣,生活幸福。这就强大中国的真实写照画面!</p><p class="ql-block"> 早起,乘客们按照原有座号,依次上车坐好。徐师傅核对了一下座位人数,又把刚刚买票上车的的几个乘客问了一遍,准确无误后,又不厌其烦地交代乘车注意事项,开始启动汽车上路运行。十月份的早晨,气温有所下降,空气特别清爽,稍微打开一点点车玻璃窗缝隙,凉风呲呲呲吹进车内,让人心旷神怡。当车辆沿着盘山公路翻越崇山峻岭行驶到甘庄华侨农场路口时,客车突然离开主公路向农场岔道行驶,大约行驶了五十米,在几棵大树树荫下一块较为宽阔的平地停下。我正在纳闷,怎么会停在这里休息呢!只见徐师傅手从工具箱中找到撬杠、千斤顶、套筒扳手向车后边走去,哦!原来是客车后轮胎外胎有一只被钉子扎破漏气,我急忙下车协助徐师傅装卸轮胎。乘客们也趁此停车机会,男男女女三三两两自觉分方向行动钻进青纱帐里方便。</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得好奇地问徐师傅:我们在车上怎么没有感觉车辆行驶异常,您怎么知道轮胎出了问题?他微笑着说,这就是开车十几年的经验,只要在行驶中方向盘稍有一点点摆动就知道轮胎出了问题,特别是转弯时,方向盘会出现偏重并有向回曳拽的感觉,哦!真是实践出真知。不一会儿功夫车辆恢复正常,客车继续上路运行。晚间住宿元江县靠公路边的安定村《安定旅社》。这里驻扎着一支陆军黄金开采部队,机关驻地军号声嘹亮,解放牌矿车在主公路到矿区公路上穿梭,尘土飞扬弥漫天空,在夕阳的照射下,满天红润。</p><p class="ql-block"> 第五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乘客们已开始排队上车,徐师傅打开车内顶灯,有显泛红的灯光照亮车内,每个乘客脸上泛着红光,朦胧喜悦。徐师傅核对乘客人数后,车辆启动运行,窗外远方起伏的山峦树木嗖嗖嗖向后掠影而过,乘客们由于几天的熟悉,车内欢声笑语不断,天南地北的叙说着趣闻轶事。车到扬武镇停站吃早点,急匆匆一碗小锅米线下肚,乘客们又陆续上车,徐师傅照例清点核对人数,最后一次交代安全注意事项,车辆继续运行。途径红塔云烟之乡——玉溪,进入宽阔的原野,道路平整,客车疾驰。到了原晋宁县昆阳镇,滇池湖西山呈现在眼前,湖水波光粼粼,红嘴鸥在湖面上翩翩起舞,西山睡美人依然向人们展示着优美的身姿。进入昆明市区,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喧闹声不绝于耳,客车进入《南窑汽车客运站》,终点站到了,我向徐师傅打了个招呼,深深地表示谢意!又踏上火车继续艰辛的探亲旅行。</p><p class="ql-block"> 探亲旅途偶然相遇思茅长途汽车客运站老乡驾驶员徐师傅,至今使我时常想起!念念不忘。云南的天真蓝,云南的山真绿,云南的水真清,云南的空气真清爽,云南的百姓真淳朴,战友们的第二故乡真美!。</p><p class="ql-block"> 原八七一二三部队</p><p class="ql-block"> 勐腊四连士兵郭松岭记述</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七月于河南禹州</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图片发布者!</p><p class="ql-block">西南雷达兵一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