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岛之旅之六</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泽</p><p class="ql-block">图片选编:檀香</p><p class="ql-block">2025.7.8—9</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8日下午2点,结束了为期4天的长岛之旅,我们下岛来到蓬莱。海风带着大海独有的咸湿气息,轻轻抚过面庞。站在这片被称为“人间仙境”的土地上,心中满是对蓬莱阁的期待。我们从南门进入景区,沿着林荫道徐徐前行,日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没走多久,戚继光纪念馆便首先映入眼帘。这座纪念馆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人们前来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我们怀着崇敬与敬仰之情踏入戚继光纪念馆。馆内共设六个展厅,“将门世家”“勋垂东南”“望著幽燕”“流芳华夏”等四个主题,采用壁画、浮雕和泥塑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立体、直观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戚继光山东海防备倭、闽浙沿海抗倭、蓟州边关戍守、案头著书立说等历史画面,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画卷,仿佛都在诉说着戚继光伟大的民族英雄、明代杰出的军事家、著述家与诗人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蓬莱,自汉唐以降,这里就是重要的海防前哨和军事基地。它不仅孕育了美丽的传说,更养育了一代名将戚继光。戚继光出身将门世家,自幼受良好家风熏陶和名师指导。尽管家境贫寒,但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一颗报效国家的种子在他心中早早种下。17岁时,他便立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宏图大志,这份志向,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他一生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回望历史,戚继光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百姓苦不堪言。戚继光临危受命,勇膺大任,毅然奔赴东南沿海。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每一场战斗都关乎着万千百姓的安危。战场上,他指挥若定,率领着戚家军,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智慧,一举根除浙、闽、粤百年倭患,让万里海疆重归安宁,赢得了万民敬仰。后来,他奉旨北上,戍守北边蓟镇。在那里,他抵御外患,保境安民;平息战事,促进民族共融。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更懂得和平的珍贵,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成就了卓著的功绩。他的名字,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守护神,成为了边疆安宁的象征。那一面面猎猎作响的战旗,那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喊杀,仿佛穿越时空,在我们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驰骋疆场的赫赫战功,更在于他笔耕不辍的文化贡献。他在戎马倥偬之际,仍不忘著述诗文,他的文字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更有对自身使命的坚守。他的刻书活动及文化交游,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中国古代武将中兵儒交融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文,就像一把把火炬,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天空。</p> <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纪念馆里只能匆匆一瞥,对戚继光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尽管只是短暂的浏览,却在我们心中满满的都是对民族英雄的追思与敬仰。走出戚继光纪念馆,远处的蓬莱阁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带着对戚继光的无限敬意,也带着对这段历史的深深思索,向被誉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走去。</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的盛名早已如雷贯耳。它与湖南省岳阳楼、江西省滕王阁、湖北省的黄鹤楼并列为“中国四大名楼”,却独得“江北第一阁”的美誉,“八仙过海”的传说与“海市蜃楼”的奇观,让这片红褐色的丹崖自古便笼罩着仙气。走过隐喻人间与仙境连接的登瀛桥,路口的红灯笼牌匾先迎了上来,“红红的灯笼高高挂,满满的吉祥冉冉升”的联语配着中央的大福字,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我不禁想象,若是夜幕降临,灯笼次第亮起,暖光映着水波,该是何等温馨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穿过“人间仙境”的牌楼,石阶在脚下缓缓升高。“万寿无疆”的碑石静立道旁,“丹崖仙境”的题刻映入眼帘。原来这里的山石因含铁而呈红褐色,“丹崖”之名便由此而来。拾级而上,穿过“显灵”门洞,蓬莱阁的主体终于在浓荫中显露。阁内的八仙壁塑栩栩如生,铁拐李的葫芦、吕洞宾的宝剑、何仙姑的荷花……导游细数着每位仙人的法器与故事,仿佛那些腾云驾雾的身影随时会从壁上跃出。北墙外壁的三方刻石“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字里行间尽是对海疆安宁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阁东的景致更添人文气息。卧碑亭与苏公祠相邻,苏东坡曾在此任登州知州五日,却留下了不朽的印记。苏公祠旁的宾日楼是观日出的佳处,普照楼与观澜亭则将海景收于眼底。而蓬莱阁最动人的笔墨,当属卧碑亭内苏东坡《海市诗》的楷书刻石。“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诗句开篇便勾勒出海市蜃楼的奇幻;“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又藏着诗人对虚实的哲思。这位才子以笔为鞭,将海天间的幻象化作永恒的文字,为蓬莱的仙境添了几分人间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站在阁外的烽火台上,海风拂面而来。极目远眺,碧蓝的海面浩渺无垠,往来船只如叶轻摇,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此刻虽无海市蜃楼的奇遇,却已明白为何古人会在此遥想群仙。时间紧迫,下午5点,我们带着没能看到海上日落的一丝遗憾离开。但丹崖的红、碧海的蓝、诗碑的墨,八仙画栩栩如生,早已在记忆里勾勒出一幅不散的仙境画卷。原来蓬莱的仙,从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英雄的风骨、诗人的情怀,与这片山海共同酿就的人间奇境。晚8点,我们到达淄博。</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9日早7:30分,我们踏着晨露到达淄博周村古商城,这时的周村古商城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大部分门店还处于关闭状态。这座坐落于淄博新建中路1号的古商城,像一部摊开的百年史书,静静等候我们翻阅。自2004年开放以来,它便将明永乐八年(1410年)肇始的商脉与风华,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旱码头”“金周村”的美誉早已远扬,而“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的盛赞,更让这片土地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北门步入古城,时光仿佛在此处折转。大清邮局的绿漆木窗还映着旧时邮差的身影,谦祥益与瑞蚨祥的绸缎幌子在微风中轻摇,仿佛能听见当年掌柜与客商的议价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希尔顿英美烟草公司的旧址比邻而居,无声诉说着近代商业的风云变幻。顺兴漆店的斑驳门板、万盛公百货店的老式柜台,还有飘着麦香的周村烧饼博物馆,每一处都藏着岁月的密码。人民供销社的红底白字招牌格外醒目,旱码头的青石板路上,似乎还残留着旧时商旅往来的辙痕。</p> <p class="ql-block">行至今日无税碑前,我们左拐进入丝市街西端的状元府。这座始建于三百年前的宅院,砖雕木刻皆精雕细琢,每一帧纹样都藏着故事。这里是武状元王应统的故居,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的传奇:沙场立功受皇恩,却因清正廉洁遭诬陷,最终归乡建园,只留两袖清风。漫步其间,触摸着雕花的廊柱,仿佛能看见这位状元公在庭院中踱步的身影。三百年间,状元府见证了周村从村落蜕变为鲁中商贸重镇的全过程,也让我们读懂:这里不仅是商贾云集的财富之地,更是英才辈出的人文沃土。王应统造福桑梓的善举,早已融入周村民众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流连间,票证博物馆的老粮票、大染坊的蓝印花布、佛阁古建筑群的飞檐斗拱还未来得及细品,指针已悄然滑向上午10:30。带着些许不舍,我们从这座交织着商业繁华与人文底蕴的古城出发,踏上归途。那些未及探访的魁星阁庙群、杨家大院,便成了下次重逢的约定。周村古商城的三小时不长,却足以让我们在青砖黛瓦间,读懂一段关于商道、关于风骨、关于岁月的传奇。上午10:30分,我们从周村古商城出发,踏上了太原方向的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