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文章,往往会出现“牛棚”一词。</p><p class="ql-block">所谓“牛棚”是什么?其实是“五七干校”(“五七”干部学校)。</p><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创办的干部学校。</p><p class="ql-block">“牛棚”一词的流行,源于季羡林的《牛棚杂忆》。</p><p class="ql-block">他在文中是这样写的:“自己亲手搭起牛棚。第二天,我们这一群黑帮就被召到外文楼和民主楼后面的三排平房那里去,自己动手,修建牛棚,然后再请君入瓮,自己住进去。这几排平房我是非常熟悉的。我从家里到外文楼办公室去,天天经过这里。我也曾在这里上过课。房子都是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程度。屋顶极薄,挡不住夏天的炎阳。窗子破旧,有的又缺少玻璃,阻不住冬天的寒风。根本没有暖气。安上一个炉子,也只能起“望梅止渴”的作用。地上是砖铺地,潮湿阴冷。然而今天北大公社的头子们却偏偏选中了这块地方当做牛棚,把我们关在这里。牛棚的规模是,东面以民主楼为屏障,南面以外文楼为屏障,西面空阔的地方,北面没有建筑的地方,都用苇席搭成墙壁,遮了起来。在外文楼与民主楼之间的空阔处,也用苇席围起,建成牛棚的大门。我们这一群“牛”们,被分配住在平房里,男女分居,每屋二十人左右,每个人只有躺下能容身之地。因为久已荒废,地上湿气霉味直冲鼻官。监改者们特别宣布:“老佛爷”天恩,运来一批木板,可以铺在地上挡住潮气。”</p><p class="ql-block">文中虽然充满怨恨之气,但也不能掩盖这样一些事实:他称之为“牛棚”的房子,其实是教室,因为“我也曾在这里上过课。”房子并不差,有玻璃窗、砖铺地,有炉子用来取暖,还有木板当床板。在那个年代,应当是条件相当好了。</p><p class="ql-block">文中,是他自称为“牛”。至于为什么自称为牛,我想,大概是因为当时曾流行一句口号:“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他以“牛鬼蛇神”自居,自称为“牛”。</p><p class="ql-block">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写的《干校六记》,较为真实地记录了五七干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她的文章是这样写的:“文学所和另一所最先下放。用部队的辞儿,不称“所”而称“连”。两连动身的日子,学部敲锣打鼓,我们都放了学去欢送。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他们过年就开始自己造房。女同志也拉大车,脱坯,造砖,盖房,充当壮劳力。默存(钱钟书)和俞平伯先生等几位“老弱病残”都在免役之列,只干些打杂的轻活儿。他们下去八个月之后,我们的“连”才下放。那时候,他们已住进自己盖的新屋。……默存说他已经生过一个同样的外疹,领导上让他休息了几天,并叫他改行不再烧锅炉。他目前白天看管工具,晚上巡夜。……干校的劳动有多种。种豆、种麦是大田劳动。……此外,养猪是最脏又最烦的活儿。菜园里、厨房里者弱居多,繁重的工作都落在年轻人肩上。”</p><p class="ql-block">从杨绛的文章中可以知道,当年选派人去干校,单位是组织人员敲锣打鼓欢送的。到了干校,是自己盖新房居住的。干校的人参加的劳动是农民常年干的活儿。年老体弱者是得到照顾的。</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不过是在短期内到“五七干校”去参加劳动。</p><p class="ql-block">进五七干校,是让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的一种形式。在干校主要是劳动和学习,为的是让他们体验劳动,增加对劳动人民的感情。</p><p class="ql-block">有些五七干校是用党校或其他校舍的,有些是新建的,都是砖瓦房,学习环境是相当好的。</p><p class="ql-block">许多五七干校学员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p><p class="ql-block">在文化大革命中,“劳动光荣”的口号很响亮,参加劳动并不被认为不光彩。</p><p class="ql-block">但是,到五七干校的某些人,把参加劳动视为“斯文扫地”,认为亵渎了他们的尊严,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血泪控诉”到今天,仍然喋喋不休。例如,季羡林就把五七干校称为“牛棚”,让许多人误以为他们住在牛圈里呢。</p><p class="ql-block">“牛棚”,是季羡林生编硬造出来的词语,用来指代“五七干校”。</p><p class="ql-block">后来,有的人写回忆文章,就把进五七干校说成“关进‘牛棚’”。如此一来,造成了许多人的误解。有的人是有意回避“五七干校”这个名称,有意误导读者。</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当时,毛泽东的两个女儿,都是下放到五七干校的。</p><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25日,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到河南省遂平县莲花湖的“五七干校”学习、劳动。1971年“9.13事件”以后,才从那儿回到北京。李敏在五七干校将近两年。</p><p class="ql-block">1969 年,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下放到江西进贤县的中办“五七”干校。据下放者屠建业《干校四名人小记》的回忆:“李讷平易近人,说话谦和,待人诚恳,干起活儿来不惜力,还满有一股泼辣劲儿。从化粪池到施肥现场有两里地,她挑起一担约有七八十斤的粪桶,虽是大汗淋漓,但从不叫苦叫累。中午地头吃饭,她和大家一样,馒头就咸菜,不搞半点特殊。”1971年,李讷才从那儿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决不像有些人丑化的那样,否则,毛泽东的两个女儿分别在五七干校学习、劳动将近两年就无法解释。</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两个女儿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毫无怨言。某些人,同样是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怎么就成了“受迫害”了呢?</p><p class="ql-block">抹黑历史,反而暴露出他们丑陋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40du1gm"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i>无耻文人何其多</i></b></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hh9c8p"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八卦表示子女的性别和排序</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