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小哥的多面人生

大田二号农民

<p class="ql-block">跨界“高手”的多面人生</p><p class="ql-block">《生活与创造》第七期刊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连幼华 李博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年3月,来自三明移动公司的陈培泼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列入全国移动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职称评审专家人才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个从高考落榜的农民到执笔耕耘的文化行者,以笔为犁,开垦出多重人生维度——福建省作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省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还出版散文专集,在国家级经济核心期刊发表36篇论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十载春秋,陈培泼一路突围,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自我突破。这个被三明市文化界熟知的跨界“高手”,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奋斗密码,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把苦难当财富的“呆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陈培泼自小家境贫寒,出生时家无余粮,母亲坐月子的半斤粟米都是好心的邻居借的。初中暑期,13岁的他推着高过自己身量的自行车,顶着烈日驮冰棒箱上矿山叫卖;16岁已独自一人赴百里外的县城,将蜂啤运回村里兜售。参加工作后,作为临时工的他工资微薄,就靠写稿贴补生计,始终保持着面对困境不低头的韧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0多年职业生涯中,除了单位发放的工作服,他几乎没有添置过像样的衣物。夏天永远都是蓝裤白衫,冬天就是西装制服,虽简朴却整洁得体。如今,他仍保持只有两双对换穿的鞋子,见证着他奉行至今的节俭信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早年参加工作时,他到食堂吃最便宜的饭食,每餐两块五。即便现在,他仍是单位食堂最节俭的用餐者,坚持一荤一素不超13元的自定标准。当时,陈培泼寄居在朋友家简陋的厨房里,四周墙上都是黑色的烟灰,靠山的一面墙还经常渗水。他并不在意生活的简陋,而把生活的磨难视作人生财富:“正因为经历苦难,我才更懂得珍惜幸福,理解他人,坚定正直善良的人生操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吝啬:坚持每月参与水滴筹救助;主动借钱接济家境贫寒的学生;村里老人有困难,三百五百解囊相助。乡亲外出经过三明,他一定请吃饭,并备齐水果、饮用水、方便面相送;村里建设革命斗争事迹展馆,他主动第一个捐款;给镇上中学和村里小学捐赠百余本图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陈培泼始终认为,苦难是上天馈赠的珍贵礼物。历经种种磨难,铸就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深刻体会得的人生财富,让他在人生的路上不患得患失,在广阔天地间挥洒自如,品味跨界人生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把吃亏当幸福的“傻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别人不干的事情我干,别人不想做的事情我做。”这句质朴的话语,始终贯穿陈培泼的职业生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初入职场时,他便将工作视为整体,从不区分分内分外。不管是领导交办的任务,还是同事推诿的工作,他都一声不吭地领回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尽心尽力地把每一件细小事务处理得尽善尽美。正是这种把吃亏当幸福的质朴“傻子”精神,为陈培泼打开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陈培泼在大田县汤泉村任村委委员、团支部书记。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主动配合镇政府的宣传工作。天天骑着自行车往镇里跑,白天到劳动现场采访,晚上在灯下连夜加班赶稿子。当时,很多人都讥笑他“义务打工”,真是傻到家了,他始终报以沉默。三个月后,《福建日报》《三明日报》等媒体相继采用其采写的23条新闻稿,其中《小村兴起读书乐》还获得当年全省优秀广播稿件二等奖及全市“三大杯”教育新闻一等奖。这份成绩单不仅让质疑者哑然,更引起了当时镇主要领导的关注,让他有机会到镇统战组担任要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8年9月,陈培泼调入县邮电局上班,是整个科室唯一的临时工,有人开他玩笑,说他是全局的第236名,也就是排名最后的职工。那时,他被随意差遣,各类总结汇报、专业论文、演讲稿等费心劳力的任务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事朋友看他天天熬夜加班,都为他抱不平。然而,当他撰写的论文、征文、演讲稿、创作的文艺表演节目屡屡得奖,在全省、全市行业内声名鹊起,收获肯定和表扬时,当初的嘲讽渐渐化作惊叹——这个“傻人”,还真有点“傻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是秉持“吃亏是福”的人生信条,无论是在乡镇,或是后来到了移动公司,陈培泼始终无怨言地完成各项任务。正是凭借这些与本职工作看似无关的出色表现,他用实力证明了“大智若愚”的真谛,逐渐赢得上级组织的关注与培养,由此接连收获令人瞩目的跨界发展机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喜欢事事顶真的“锤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活的压力没有磨灭陈培泼对艺术的热爱,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永不服输的韧劲,凡事都认真对待,不学则已,学就要有所成就。大家称他是一个“锤子”,顶真得很,你说他不行的事,他偏要做成给你看。在艺术的世界里,尽管没有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他却凭借自己的拼劲,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坚持自学和不断探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采访这天,散发着油墨芳香的《福建文学》刊载了他的散文《温暖的稻草》。在写作的道路上,陈培泼坦言是生活馈赠的感悟与思考成就了笔下文脉。《乡村归来》《胆识与雅量》《怀念舅公张正光》等文章体现了他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让他的文章有了新的高度。正是他善于琢磨,勤于思考,让他在各个领域里游刃有余:两小时即兴创作的诗歌获得编辑好评,首篇小小说被报社头题选用等,均展示了他扎实的创作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于书法,他更是孜孜以求。一天固定两小时练字时间,从未间断,就连走在上班的路上,他也会以指当笔,写写画画。如今,他的经济并不拮据,但每年购置文房用品的开支甚至超过他的生活费用,就是这样的坚持,让他的书法略有小成,作品屡获全国赛事大奖。他的国画、诗词、楹联也是自学,靠着苦练和不断地摸索,也在不断地进步中,许多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并在系统行业内比赛中屡屡得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陈培泼的故事,是平凡人不甘平庸的呐喊,是逐梦者风雨兼程的坚守。当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他以笔为剑,以梦为马,书写着自我突破的传奇。他的经历让我们懂得,人生没有既定的轨迹,哪怕起点再低,只要心怀热爱,秉持着对生活的责任、对工作的尽力、对艺术的尽心,就一定能跨越山海,抵达成功的彼岸。这或许就是命运给予不屈者的馈赠:那些执着追光的身影,终将被光照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