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连男兵女兵军训三步曲

挚诚

<p class="ql-block">文字:周志伟</p><p class="ql-block">编制:王友雄</p><p class="ql-block">昵称:挚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0122177</p><p class="ql-block">图片:战友及网络</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军旅流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周志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军队有“三大条令”是一把尺子,并没有对小兵和女兵作宽限补充。除《纪律条令》外,《队列条令》《内务条令》给总站训练队这些14岁左右的“儿童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训练队一般设置三个区队。电源区队通常都是清一色的适龄男兵,但载波、无线这两个区队兵员结构均比较特殊,既有少量适龄男、女兵,更多的是18岁以下的娃娃兵,平均年龄十四、五岁。如:寇爱民、刘长胜等很多战士,他们直到复退时还不到普通义务兵入伍的最低年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铆足干劲真如铁。《队列条令》内容主要包括军姿、步伐、队列队形变换等,核心要求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条令规定的步幅、步速、踢脚高度等是针对常规兵员提出的要求,而这些小兵们身高、力量都达不到大兵的实力条件。要想跟上指挥员的“一二一”的口令和与高个基准兵保持一致,就需要大抡臂,大跨步。走正步就特别消耗体力。尤其是队形变换动作,个子越小、排序越靠后的越吃亏,前边轴心位置的在踏步,中间的是迈小步,而后面的则需要按节奏迅速甩出一个90°的扇面(相当于十几大步),整个排面又必须是一条直线移动,这里边还必须由十几个兵的默契配合,不允许扭头探脑,照顾左右,完全靠左右余光来完成。加之深冬严寒,几个小时的“暴走”,衣服完全湿透,面部挂满了白霜,连鼻孔里都好像塞了块石头(这其实是似冻非冻的海绵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理内务练硬功。解放军《内务条令》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线意志”的最集中体现。条令的内容很多,但核心是装备、用具“一条线”,突出实用性和美观。甚至墙上要钉个钉子,也要反复比较后敲定位置。训练中难度最大的要数叠被子,新兵要达到每床被子六竖四平。一个班十几床被子要呈现出等距离的积木块,那真得需要下一番苦功夫。除了睡觉和开班务会,在宿舍里大家几乎都坐在床上捏被子,用手挤,木板靠,砖头压,倒水喷,方法不用其极。没有别的妙法,你不按要求把被套捏变形,肯定不合格;被子抻开后,如看不到被罩上四平六竖齐整的脊线捏痕,那也不会合格。有的战士为了整好“豆腐块”废寝忘食,晚上甚至用身体压在被子上睡觉。有个77年兵叫刘灵敏的,在达标和评比中,经常挨批评(不过他那床被子好像特别厚重,班长帮忙也整不出型)。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被调整到了电源区队。如果是整被子的原因,那多少对他是不公平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度警觉动如风。紧急集合是新兵训练中防不胜防的严酷考验和必备科目(一般在节假日和周末的后半夜最为常见,有时还会一个晚上连续进行两次)。当紧急集合哨吹响之后。要求所有战士在不开灯的情况下,于三分钟之内全副武装到达集合位置。前两次由于没有尝试和经验,出了很多“洋相”:有的扣子系错了位置,有的棉裤穿反了,有的抱着被子干急打不好背包。有的错穿了别人的鞋。接着再跑个上千把米,那真叫“百花齐放”“溃不成军”。然而在各自班长的培训下,大家反复进行模拟演练,牢牢掌握动作要领(睡觉前,首先把各种装备放置顺手有序;半夜当听到“动令”后,先着装并注意少扣扣;快速折叠被子,按简易打背包法,边奔跑边缠绕等),随后就基本能自如的适应紧急集合了。掉队的只是个别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披荆斩棘无弱兵。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把每个学员都打造成了军政素质合格的革命军人,实现了由少先队、共青团到优秀士兵的根本转变。他们不仅出色地推进着不同的专业训练学习任务,还经常接上级安排,承担实施如搬仓库、营建拉料和卫生绿化突击公差勤务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77年夏季,该队奉命到呼图壁农场助农,100多名干部战士住帐篷,喝碱水,顶酷暑,忍虫咬,自己和泥打土块,自己扎草把筑房屋,自己当木工做门窗,每天浑身上下都是汗渍地图。但直到活动结束没有一个人请假,也没有人报过病号饭。当年9月13日入秋前整修菜窖时,由于光线不好,老旧土墙突然出现倾斜塌方,面对险情,十几名战士在狭窄的作业面里难以迅速全部撤出,有冯显及4名战士脚或其他部位被砸伤,有一名河南籍叫吕爱玲的女兵因头部受到重创,经抢救无效而因公殉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群女兵和小兵,他(她)们在家里可能还是不懂事或磨人的孩子,但经过大熔炉的历练,迅速成长为具有坚定信念和革命斗志的通讯尖兵,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堪称“军中奇葩”。值得大书特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