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孙庆芳</b><div><b>南北朝时期,佛教界产生了很多大师,他们的智慧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在众多佛教高僧大德中,道生法师是其中的佼佼者。“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久已传为佛教的佳话,也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道生,一般称为生公,是晋宋间的义学高僧。他本姓魏,钜鹿人(今河北省钜鹿县),寓居彭城。《佛祖统记》记载道生分析《泥洹经》经文的义理,得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结论。当时很多旧学大众因为还没有见到过《涅槃经》,以为其违背经说,把他摈出僧众。“一阐提”是说那些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的人。总之一句话,就是不信佛的人。道生是一位钻研群经、不怕疲苦的人,且悟性极强,被人们称为神悟。他最大的特点是与庄子一样,注重“得意忘言”,特别是对根本精神的发挥。他凭着淡泊的操持、卓越的深见和真诚的勇气,在那个时期提出并竭力使佛教中国化、合理化。他不是一字一句地去死抠佛教的名相,而是注重发挥佛学的精神,这对中国唐代禅宗复活起了重大作用。<br></b><div><br></div></div></h1> <h1><b>元嘉六年,道生去了虎丘山(在今苏州的虎丘公园),聚石为徒,旬日之中,学徒数百。他讲述《涅槃经》,说到一阐提皆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大乘四论玄义》卷七载:“县爱法师执生公义云:‘当果为正因’,则简异木石无当果义。”指出一切众生有当来佛果的佛性,只要断坏烦恼,皆得成佛。实际上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公的为顽石说法,与屈原的天问一样,是中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体现:说得道理深奥,讲得话语简明、空灵透彻、平淡切实。他以石为心理活动对象,使情境相融为一体,这是人石对话的一个极好例子。而那些曾经“点头”的顽石现今还在虎丘公园的白莲池中。</b></h1> <h1><b>《高僧传》说道生:“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即要达到在赏石中品题入境,只有潜思日久才能彻悟言外。这正是南北朝时以禅佛理念为指导的、不拘小节、重在整体的品石风格。在道生的影响下,很多佛学的古德在他们说法的开示中经常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及至北宋的苏轼继承了这种理念,说出:“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句话,意在表达只要心与自然合一,遵循自然法则去赏石、与雅石对话,就能达到“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的意境,而从大自然的禅机中所得到的心灵证悟是最彻底的证悟。这种证悟会“从缘获得,永无退失”。朱熹《春日》诗也说得好:“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谓“等闲识得东风面”,是指只要悟得宇宙自然的本性面目,那么触处皆春、触处皆道、处石有灵。<br></b><b>现在,“点头石”是人们到苏州虎丘游玩的一个重要名胜景点。</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