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济南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的梧桐叶正翻卷着夏风,一位白发老人扶着窗沿站立,阳光穿过她脸上的皱纹,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若不是胸前那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泛着温润的光,很难想象这是位跨越了三个世纪的抗战老兵——耿相柏,2025年夏,她刚满105岁。</p><p class="ql-block"> 一、太行山下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1920年的河北阜平,黄沙漫过贫瘠的山梁。17岁的耿相柏蹲在王快村的破祠堂里,借着油灯看青年会发的识字课本。"人人平等"四个字被煤油灯熏得发黑,却在她的手心里焐得发烫。那时八路军战士教村民唱"二月里来好春光",教妇女们纳鞋底时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些声音像种子,在少女心里扎了根。</p><p class="ql-block"> 转机出现在1939年深秋。嫂子从晋察冀军区被服厂寄来的信,裹着粗布,墨迹被汗水洇成小团:"厂里缺人手,战士们还穿着单衣打仗。"耿相柏把最后两个窝头塞进布包,没跟爹娘说半句,摸黑出了村。300里山路,她踩着露水打湿的碎石,趟过结冰的河道,脚底板磨出的血泡渗出来,在裤脚洇成暗红的花。当她站在被服厂门口时,门卫盯着她满是泥污的脸,问:"小丫头,找谁?"她抹了把脸,说:"找能让我缝军装的活计。"</p><p class="ql-block"> 二、缝纫机与枪声的和鸣</p><p class="ql-block"> 1940年的晋察冀,日军"铁壁合围"的阴云压得人喘不过气。被服厂化整为零那天,耿相柏攥着新领的缝纫机零件,对30个女工说:"机器是命根子,人在机器在。"她们把铁家伙拆成零件,裹上破棉袄,藏在密林的山洞里;把身体弱的姐妹送到供给部,剩下的咬着牙翻山。</p><p class="ql-block"> 最惊险的是1942年反"扫荡"。缝纫队被围困在深山,与上级失联的第7天,她们遇到个打散的游击队员。"不能扎堆,分散找部队!"他抹了把脸上的血,指了指东边。耿相柏带着6个姐妹摸黑出发,夜风裹着松涛声,像极了远处枪炮的轰鸣。</p><p class="ql-block"> 过河时,船夫说前面有日军哨卡;爬陡崖时,战士小秀一脚踩空,坠下两丈深的崖壁。"抓住绳子!"耿相柏解下腰带,绑上石头往下放。姐妹们跪在崖顶,指甲抠进石头缝里,攥得指节发白。"拉——"一声喊,小秀的身子一点点升上来,裤腿划得稀烂,却还笑着说:"姐,我这儿还有半块玉米饼子。"</p><p class="ql-block"> 那天夜里,她们蜷缩在岩缝里,听着狼嚎。耿相柏摸出怀里的玉米饼,掰成7小块。月光透过树隙洒下来,照见每个人脸上的泥污,却照不见眼里灭的火。"等打完仗,"她咬着饼说,"我要让每个姐妹都穿上新衣裳,不用再拆了补、补了拆。"</p><p class="ql-block"> 三、岁月里的针脚</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耿相柏,住在带阳台的小楼里。窗台上摆着个补丁摞补丁的针线笸箩,里面排着铜顶针、骨锥子,还有半块用了几十年的胰子。长子参军那年添置的木桌,桌面磨得发亮,能照见人影;舀米瓢的木柄油光水滑,是她每天淘米时摩挲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这些东西旧,"她摸着顶针上的凹痕,"可每道印子都是活的。"1950年送长子参军那天,她在桌前坐了半夜,用新布包了包针线:"到了部队,衣服破了别怕,妈教你补。"后来孙子问她:"奶奶,您补了一辈子衣服,图个啥?"她指着墙上的党旗:"图的是战士们穿上新衣,能多打胜仗;图的是老百姓穿暖了,能过安稳日子。"</p><p class="ql-block"> 每年建党节,她都要颤巍巍爬楼梯,把特殊党费交给组织。工作人员要帮忙,她直摆手:"我能走,当年背着缝纫机翻山,比这陡的坡都爬过。"党费证翻到最后一页,字迹依然工整,像当年在被服厂记的工分。</p><p class="ql-block"> 四、松柏不言春自度</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她:"您后悔吗?"她望着窗外的梧桐树,阳光在她银白的发间跳跃:"后悔啥?我17岁参加青年会,20岁进被服厂,22岁跟着部队打鬼子。那时候就想,能让老百姓穿暖衣、吃饱饭,死了也值。"</p><p class="ql-block">从阜平的破祠堂到济南的干休所,从缝纫机的"哒哒"声到党费的收据,耿相柏用105年光阴,把"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缝进了每一寸布帛,刻进了每一道皱纹。她像太行山上那株老松柏,根须扎进岩缝,枝叶向着太阳,风霜越猛,越是挺拔。</p><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进窗户时,老人轻轻抚摸着针线笸箩。窗外,济南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极了当年被服厂里,战士们穿上新衣时的笑脸。有些火种,一旦点燃,便永远不会熄灭——它从1920年的阜平出发,经过1939年的山路、1942年的悬崖、1949年的城门,最终在2025年的夏夜里,温暖着一个民族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