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9b9b9b">今年五月上旬,从上海出发,自驾游览了豫东和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古迹,重点是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和“先秦诸子百家”。行程中主要的古迹有:周口太昊陵、西华女娲城、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虞城木兰祠(木兰故里)、商丘古城、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徐州云龙湖和户部山古民居、微山湖风景名胜区、滕国故城与龙泉塔、曲阜三孔景区、临沂琅琊古城等。</font></h5> 离开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我们再次开上连霍高速,只行驶了五六十公里,就进入了徐州市境内。虽说徐州市是属于江苏省,但是其历史上曾一度由山东省管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到徐州也算是从豫东一脚跨进入了鲁西南。 <div><br></div><div><b>徐州市</b></div><div><br></div><div>徐州市,别名彭国、彭城、涿鹿,江苏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故徐州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市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徐州有云龙湖、云龙山、彭祖园、户部山、潘安湖等旅游景点。虽说我曾无数次途径徐州,但在徐州逗留和过夜这还是头一次。一觉起来,打开窗帘,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城堡风格的建筑,细细打量,原来是徐州圣廷精致酒店。</div> <div><br></div><b>户部山</b><div><br></div><div>户部山是位于徐州市云龙区的4A级景点,又称南山。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曾在户部山的山顶建戏马台,由此而成为徐州的第一胜迹。作为“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历史上曾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的俗语。<br></div> <b>两来风。</b>两来风位于户部山步行街,始创于1912年,是徐州知名的百年早餐老店。1940年代的有一天,一位客人品尝了店内有名的鳝鱼辣汤后,对其美味赞不绝口,鉴于店铺位于两街交汇处,店铺的北边和东边都有门,便即兴题词“客从两面来,顾主风踊至”。后来,店主便从中取了“两、来、风”这三个字作为店名。据说,中国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在品尝两来风辣汤后,被其历史传承和独特风味打动,题写了“千年一碗汤”匾额,赞誉其百年传承的匠心工艺。如今,该匾额悬挂在店堂醒目处,成为两来风的文化符号之一,体现了徐州地方特色与历史底蕴的融合。该店以辣汤、煎包等传统徐州早点为招牌,但是可惜我们吃不了它的“千年一碗汤”,只能尝试它的锅贴和牛肉生煎。 <b>回龙窝步行街。</b>回龙窝与户部山相邻,共同构成“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回龙窝始建于清朝,因地势低洼导致雨水倒流形成“回流涡”谐音得名,最老建筑距今200余年。2015年作为徐州市城建重点工程改造,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形成“立体街巷+空中庭院”格局。街区以清代建筑群和古城墙遗址为核心,保留50余座清代民居院落,完整还原徐州传统青砖灰瓦建筑风貌。现存明代古城墙遗址上建有城墙博物馆,展示“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 <b>历史文化街区。</b>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是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群落,形成沿山而居的建筑布局特征,现存百余间古建筑承载着4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截至2024年,街区集聚1500家商户,涵盖非遗体验、文创饮食等文化特色业态(占比超60%)并配套国潮汉风馆、戏曲大舞台等沉浸式演艺空间,形成“老徐州的底片,新城市的客厅”定位。 户部山因运河漕运兴盛而发展,街区建筑群始建于明清时期,完整记录了徐州社会文化发展与商业变迁,形成“半部徐州史”的历史积淀。 <b>户部山文化市场。</b>户部山文化市场集文化展示、古玩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市场。市场占地10亩,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商铺360间,主要经营珠宝玉器、文玩杂项、名人字画、红木小件等中高端文化商品。市场为江南院落式设计,融合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元素,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b>月光市集。</b>月光市集是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夜间文旅消费地标,融合了美食、文创、演艺等多元业态,是夏日夜间休闲的热门选择。市集以“月光”为主题,夜间灯火辉煌,汇聚夜演、夜展、夜食、夜购等业态,打造沉浸式夜间消费体验。这里既有徐州特色小吃(如烤串、臭豆腐、车轮饼等),也有文创饰品、非遗手工艺品等创意商品。还定期举办国粹快闪、川剧变脸、舞狮巡游等节庆活动,春节期间还会增加汉服巡游、迎财神等传统仪式和特色表演。 因为该市集是主打夜间消费,所以我们早上来这里,显然是冷冷清清的。 <b>户部山古建筑群。</b>户部山古建筑群古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建筑形式以传统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画栋,琢刻精细,风格独特。户部山古建筑群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古建筑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建筑风貌。<br> 2006年5月25日,户部山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群采用“里生外熟”建造方式(外层砖砌、内层土坯),既节省成本又起到保温作用。建筑群中独特的“鸳鸯楼”结构,通过悬空走马廊连接前后楼,形成穿堂风,夏季室内温度比室外低3-5℃。 <b>户西巷。</b>户西巷命名于民国时期,位于户部山西坡,现存长40米,最窄处仅1.5米,又称“一人巷”。原来的户西巷,南起崔家巷,沿戏马台西坡北去,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延伸至北坡连接户北巷,两侧有三四十户人家居住。 由街区往东,有上山的台阶,通往山顶的“戏马台”。 <b>戏马台。</b>戏马台,旧称“台山”、“崇台”,再古称“南山”,位于户部山最高处,景区总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4000余平方米。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筑戏马台。戏马古台结构严谨,布局匀称,错落有致,沉雄庄重。戏马台景区内建筑古朴典雅,文化氛围浓厚,有景点三十余个。2017年,戏马台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徐州第一胜迹”、“城南第一大观”。 由于来的时间太早,景区尚未开门,只好通过景区门前的《导览图》大致了解景区的状况。戏马台布局依山岗地形,经山门,照壁上有“拔山盖世”篆刻大字。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座,上镌“霸业雄风”。鼎腹铸有歌颂项羽历史功绩的《戏马台鼎铭》铭文一篇。一道琉璃瓦檐赭墙,连接东面两处古朴典雅的四合院。景区以风云阁为界,南半部为陈列区,分为东院的“楚室生春”和西院的“秋风戏马”。北半部为园林游览区,内有追胜轩、集萃亭、系马桩、乌骓槽、百米长廊等。六大展厅以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英勇悲壮的一生,以及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铁血历史和机变权谋。戏马台北侧有曲廊、追胜轩、集萃亭和系马桩、鸟骓槽等景点。曲廊内嵌有历代文人雅士吟咏戏马台的诗词石刻50余通,多出于古今名家之手。 <b>余家大院。</b>余家大院是户部山明清古民居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由安徽歙县余姓茶商营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融合北方四合院规整形制与南方民居秀美风格。 现存建筑由左、中、右三路院落组成,中路为核心区域,保留明代户部分司旧址遗构,如“积善堂”匾额、腊梅庭院等。东路设花园花厅亭阁,西路依山势建有蝴蝶亭,体现南方园林造景手法。建筑群采用悬山顶屋面、穿斗式梁架等明清官式特征,墙体使用徐州本地青砖,窗棂雕饰融合徽派风格。 2000年与翟家大院联合组建《徐州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 <b>徐州民俗博物馆。</b>徐州民俗博物馆是在原户部山古民居余、翟两家大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有明清古民居160余间。馆内陈列有徐州地区生活、生产用品及历史民俗文物千余件,并设有节令婚俗、民间艺术、地方戏曲厅等展室,并举办地方戏曲表演、民间工艺制作等活动。走进徐州民俗博物馆,能了解到古老徐州地区淳朴的民风习俗,风土人情,感悟岁月流逝,历史演进的浓缩景象。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没能等到博物馆开门,无奈只得走过错过。 <b>魏家园。</b>户部山古民居历经变迁,现今仍保留下来的有10处院落,魏家园是已经修复的5个古民居院落之一。魏氏家族以经营绸缎生意起家,成为徐州富商。魏家园始建于民国初年,原有四进院落,现存大门及两进院落共16间房屋。建筑群采用传统四合院布局,融合北方民居的规整与南方建筑的精致,展现了徐州地方特色。从门面看上去,如今的魏家园是一家由徐州市文旅集团城市文创品牌“行走的徐州”在户部山开设的门店。店内通过趣味道具和创意美陈突出产品亮点,如地锅鸡主题纪念品、剪纸工艺品等。 <b>李家大楼。</b>李家大楼是清末商人李华甫聘请青岛建筑师设计建造的中西合璧建筑,被称为“徐州第一楼”。该建筑坐南向北,由廊院和主楼组成,院落占地1056平方米,主楼为二层西式结构,内置木质地板、壁炉及阳台。入口设计为拱券门廊、山花及仿罗马式双柱,大门两侧为花厅。建筑用料精选上等石砖,粘合剂采用糯米汤与石灰混合物,坚固程度不逊于现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该宅院曾作为居民大杂院使用,部分建筑损毁。2003年维修时迁移大门并修复廊院,2020年完成修缮后对外开放。 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分布在状元街上的一些雕塑。 <b>崔焘故居。</b>崔焘故居,又称“翰林院”,是道光年间崔焘中进士后扩建的宅院。崔焘的先祖崔海,是明代嘉靖中期翰林,但当时皇帝昏庸、奸臣横行,崔海念仕途艰险,遂辞官归田,并令第三子崔赞迁往外地以避祸,崔氏家族由此迁至徐州。走到崔焘故居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矗立着的两根高近20米的旗杆,上面悬挂着大大的“崔”字旗幡。古时候推行科举制度,凡有举人或进士的人家,可以在家中竖立旗杆以昭示世人。崔家在明清两代出过两个进士——明代崔海、清代崔焘,所以在家门口竖立两个双斗旗杆,当时人称“崔旗杆”。门楼高悬“翰林”大匾,意在突出崔氏家族的门第与显赫的功名。明代的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崔焘故居占地5200平方米,有12个四合院、房屋150余间,是户部山古建筑群中体量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院落。据介绍,目前,崔焘故居已引进翰林书社、翰林生活馆、古音社、汉服社、文创空间、小剧场等多种业态进驻。还连续举办户部山第十一届年俗文化节、第五届徐州花朝节、2023城市青年非遗文化艺术节、江苏文脉大讲堂南山思享会、“美在万物生”国际儿童画徐州站巡展等活动,成为徐州文旅新地标。 <p class="ql-block">户部山古民居的游览比较匆忙,是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随后的游览云龙湖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且看下一篇,豫东鲁西南之七,云龙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