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鹤庆校园旧梦:大水渼小学的珠算时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张树忠</b></p> <p class="ql-block"><b> 鹤庆县城郊公社石朵河大队下辖石朵河村、大水渼村和柳绿河村三个村庄。大队里设有两所完全小学,分别是石朵河村完全小学和大水渼完全小学。其中,石朵河小学还设有戴帽初中。柳绿河村的小学仅开设到初小三年级,柳绿河村的学生到了四年级起,便前往来大水渼小学就读。</b></p><p class="ql-block"><b> 大水渼小学的前身是第四生产队的农场,经过一番改造建设而成。学校大门朝南而开,门头上一颗鲜红的五角星熠熠生辉,旁边“大水渼学校”五个大字庄重醒目。大门东侧是一座两层的瓦房,一楼作为教室,书声琅琅;二楼则是老师们的寝室,静谧安宁。大门西侧是一排五间的单层瓦房,巧妙地隔成了两个教室。西面还有一排七间的单层瓦房,正中间那一间是赵超校长的寝室,两侧同样用作教室。细数之下,学校总共只有五个教室,恰好一至五年级各占一间。</b></p> <p class="ql-block"><b> 学校北面是一片操场,篮球架傲然矗立其中。操场围墙外便是赵松柏家的私宅。学校东面围着一道围墙,墙边整齐地栽种着一排树木,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校园。学校的西南角,也就是南房与西房的夹角处,有一块空地,这里有一口水井。井旁,一棵弯柳树姿态婀娜,旁边还搭建着葡萄棚架。这口水井可是每个学生的“生命之源”,课间时分,学生们纷纷用粗如麻线的绳子系着水桶,争抢着打冷水喝。井水从“结子石”(半胶结的砂卵砾石层)的细缝和小孔隙中缓缓渗流而出,清澈见底,带着微微的甘甜,沁人心脾。</b></p><p class="ql-block"><b> 尽管学校的条件略显简陋,老师的办公室和寝室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学生们也只能饮用井水,但北面的操场却是我们心中的欢乐天堂。操场上杂草丛生,清晨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璀璨的水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课间休息时,我们在柔软的草皮上尽情地玩耍嬉戏,那份快乐和幸福如同潺潺溪流,流淌在我们心间。那是一段独一无二的童年时光,充满了别样的快乐。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校园,课间总是洋溢着美好的氛围。下课铃声一响,原本空旷的操场瞬间变得热闹非凡。欢声笑语在校园上空回荡,操场上聚集了众多同学,大家各得其乐。有的同学玩起了捉迷藏,在角落和障碍物间巧妙躲藏、寻觅;有的同学在篮球架下尽情投球,展现着矫健的身姿;还有的同学玩着拍手游戏,清脆的拍手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的乐章。更有一些同学一会儿模仿打枪,一会儿假装扔炸弹,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场,这里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快乐大本营。</b></p><p class="ql-block"><b> 当时,赵超老师担任校长,赵泽元、张桂清、冯永正等老师均为民办教师,后来还来了一位公办教师李家栋。</b></p><p class="ql-block"><b> 三年级下学期,赵泽元老师给我们上了珠算课。他用亲切的白族话,向我们娓娓道来算盘的来历。赵老师说,算盘起源于先秦时代,早在东汉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珠算的记载,那可以看作是算盘的雏形。到了元代,算盘在民间已广泛使用,其构造也逐渐趋于成熟,成为了一种高效便捷的计算工具。算盘的设计精巧绝伦,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智慧。横梁将算盘清晰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珠一颗代表五,下珠一颗代表一,通过不同珠子的灵活组合,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运算。</b></p><p class="ql-block"><b> 上课铃响起,赵泽元老师手持一把大算盘,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三年级教室,宛如一位手持神器的魔法师,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赵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珠算口诀:“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那口诀仿佛是神秘的咒语,蕴含着无尽的数学奥秘。接着,他开始在大算盘上示范拨珠。老师的手指灵动自如,仿佛是灵动的舞者在算盘上翩翩起舞,每一次拨动都精准而优雅。同学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老师的手指,小脸上写满了专注,那神情仿佛在探索宇宙中最深奥的秘密。轮到同学们自己动手时,一双双稚嫩的小手轻轻握住算盘的边框,小心翼翼地按照口诀拨动珠子。有些同学一开始总是出错,把珠子拨到了错误的位置,急得小脸涨得通红,就像熟透了的红苹果。这时,旁边的小伙伴会热情地伸出援手,帮忙纠正错误。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教室里回荡着“噼里啪啦”的算盘声,那声音如同欢快的雨点,敲打着知识的窗棂,奏响了一曲求知的乐章。</b></p><p class="ql-block"><b> 时光荏苒,近五十年过去了,赵泽元老师上珠算课的情景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b></p><p class="ql-block"><b> 如今,那座校园已经搬迁到村子西南,学校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也各奔东西。但那段在大水渼小学的时光,那堂难忘的珠算课,早已成为我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乡愁。它如同陈酿的美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又似一首悠扬的老歌,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回响,勾起我对故乡、对童年的无尽思念。这份乡愁,就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紧紧地系着我的心,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那片充满回忆的土地和那段美好的时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