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 记与沙祖康的日内瓦之遇:基层记者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11日,于日内瓦,一场与沙祖康的相遇,成为我——一名地方基层记者职业生涯中难以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沙祖康,1947年9月24日生于江苏 。在外交界,他是独特的存在,爱看武侠,敢作敢言,以侠义精神纵横列国,秉持“匡扶正义,除暴安良”,凭一张嘴胜过千军万马,与唐家璇、李肇星并称中国“外交三宝” ,擅长多边谈判,在裁军、世贸组织等重要会谈中展现风采,2007年还成为中国🇨🇳首位任联合国经社事务副秘书长的外交官,获国际信任。</p><p class="ql-block"> 当日,沙老开场致辞尽显幽默:“四川、湖南人爱吃辣,川妹子‘不怕辣’出名。今晚登台的川妹子甜美,表演风格或泼辣……” 我有幸聆听其在联合国舞台的讲话,成功摄录内容,赶上《成视新闻》正点播出,还与沙老台下合影。这一经历,似圆了从地方台到“联合国台”再落地成都的国际新闻“闭环”,偶然又必然地成为基层记者的“高光时刻”,见证外交人物风采,也让地方媒体视角触及国际舞台,意义独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简评:</p><p class="ql-block"> 文字通过回忆与沙祖康的相遇,串联起沙老的外交贡献与个人职业“高光”。从内容看,清晰勾勒沙祖康外交风格与成就,也凸显基层记者接触国际外交现场的珍贵。图片定格与沙祖康的合影瞬间,是文字所述经历的直观见证,二者结合,以小见大,展现外交人物魅力及基层媒体人国际新闻实践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原文中部分表述可更精炼,以增强文字流畅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他在开场致辞中又幽了一默:</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四川、湖南人爱吃辣椒,川妹子‘不怕辣’可是名声在外。</p><p class="ql-block"> 不过今晚登台献艺的川妹子们都十分甜美,只是表演风格或许会有些泼辣……”(2005 视频 节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直言不讳的"沙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沙祖康于1947年9月24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有人说,在中国外交界,沙祖康应该算是个另类,他爱看武侠小说,敢说敢做,也代表中国以侠义精神在列国间畅意直言。</p><p class="ql-block"> 他说:我从小就主张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作为中国的外交官,作为大国的外交官,至少应该主持正义。"</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把沙祖康称为"沙将军",因为他的一张嘴可以胜过千军万马。他被外界誉为与唐家璇、李肇星齐名的中国"外交三宝"。作为一名擅长多边谈判的外交官,他曾多次代表中国参与多边裁军谈判、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等重要国际会谈,被认为是"多边谈判的高手",也常被称为是"直言不讳的外交官"。</p><p class="ql-block"> 2007年,作为中国外交官中第一位被任命为主管经社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称:"这是国际社会对我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而此前,沙祖康是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团长。</p><p class="ql-block"> 能有幸与沙老于2005年的8月11日在日内瓦见面、聆听他在联合国大舞台上讲话、成功摄录现场赶上当日《成视新闻》正点播出、与沙老在台下合影留念,这真是一位地方基层记者的三生大幸! </p><p class="ql-block"> (似乎圆了这位中国🇨🇳地方台记者所拍2000年什邡一矿难消息上“联合国台”CNN’后,再由这次联合国总部(欧洲)发回另一条落地成都的国际电视新闻报道的“闭环”。属偶然必然间点亮了这位基层记者的“高光牛X”时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换一个角度再写 ✍ :</p><p class="ql-block"> 沙老在2025年就年满七十八了。回想起20年前,我因一次采访拍摄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并合影留念。虽只是短暂接触,但他热情、随和、大气且极具感染力的形象,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图九)。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11日,我有幸作为成都市唯一派出的记者,前往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参与报道国务院新闻办(由李斌副主任带队)为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举办的《中国风情》外交晚会。这场盛会吸引了上百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交官及其家属参会。东道主沙祖康是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在开场致辞又幽了一默:“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四川、湖南人爱吃辣椒,川妹子‘不怕辣’可是名声在外。不过今晚登台献艺的川妹子们都十分甜美,只是表演风格或许会有些泼辣……”(视频 节录)……</p><p class="ql-block"> 这简短又风趣的致辞,瞬间勾起了大家的期待。 </p><p class="ql-block"> 随后,四川“天姿国乐 巴蜀女子乐坊”的董小闻、张尤等美女,以二胡等民乐搭配舞步,演奏了欢快热烈的《送我一朵玫瑰花》,赢得满堂喝彩。张炜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古风古韵,韵味深长,令人荡气回肠。平常仅有1900个座位的万国宫大会堂,当晚竟涌入了超过2000名观众。“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而沙大使也仿佛陶醉在这欢乐的氛围中。 </p><p class="ql-block"> 晚会上,美女李雪表演的川剧吐火变脸,马薇(马宣子)深情演唱的英文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以及扬琴独奏《将军令》《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曲目,委婉动听,让台上台下的观众都沉浸其中,如痴如醉。武僧团在民乐伴奏下演绎的少林中国功夫,实现了南北功夫的精彩荟萃,让出席晚会的嘉宾和各国使节都喜气洋洋。此外,用二胡、琵琶、古琴等演奏的《西班牙舞曲》《索尔维格之歌》《今夜无眠》等世界名曲,更是别有一番韵味,让人充满欢喜与向往。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采访工作也十分顺利,无论是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主任奥尔忠尼,还是著名科学家丁肇中,都对节目赞不绝口,一个劲地夸节目太精彩了!如今,每当我闭上眼睛,当时的场景便会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一幕幕重现,沙祖康大使与奥尔忠尼主任一同登上大舞台,与演员们合影的照片,还有电视台媒资库保留的新闻报道,都让那段回忆愈发鲜活。 </p><p class="ql-block"> 而这场晚会“成功举办、顺利发稿、欢喜返程”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也得益于国新办的精心组织和四川外宣办对细节的精准把控。特别要感谢为整个四川出访团担任志愿者翻译、精通三国语言的曹莉。在日内瓦以及瑞士全境,法语几乎是日常和工作中的第一语言。我本以为本科所学的俄语和二外英语能应付采访工作,但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若没有法语译员志愿者的帮助,我们媒体人的专业采访和电视视频传输工作将寸步难行。 </p><p class="ql-block"> 我到瑞士前准备的笔记本电脑,原本只支持英文和中文界面。在日内瓦赶发时效稿时,才发现因跨洲的地理时空差异,存在技术瓶颈。后来在法语志愿翻译团队的帮助下,换成法语界面后,传输速度却如同“乌龟爬行”。我与省电视台的两位同事每次传输一条三分钟的新闻视频,都得轮番接力,折腾十多个小时。好在有法语志愿者的悉心协助,让我们有备无患。 </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8月11日晚万国宫外交晚会的报道工作,成都和省台记者出镜,对中外嘉宾进行集中采访,视频画面精彩纷呈。经过十七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硬是巧妙利用时差,赶在当天国内晚间正点的《成视新闻》和《四川新闻联播》中播出。此外,如果没有同样毕业于南京高效的法语翻译志愿者曹莉(当时她丈夫正好随丁肇中在欧洲核能中心工作),我们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到瑞士《日内瓦论坛报》等媒体对中国活动的报道:“中国作为日内瓦主宾国打出几张漂亮的王牌。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日内瓦节期间展示如此丰富的演出和文化活动。在英国花园中心的‘中国村’,人们可以观赏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手工艺传人的表演,一家中餐馆正在提供精美的食品,露天舞台上表演着传统节目,而卡西诺剧场则有四场出色的演出和《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展”。(初稿 待续……)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简评 </p><p class="ql-block">1. 内容方面 </p><p class="ql-block"> - 丰富生动:原文详细描述了2005年在日内瓦举办的《中国风情》外交晚会的全过程,包括沙祖康大使的风趣致辞、精彩的节目表演、采访的艰难与顺利等,内容丰富且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润色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现场感,使读者能更好地感受到晚会的热烈氛围和背后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 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沙祖康大使的尊敬,对晚会成功举办的喜悦,以及对志愿者曹莉的感激之情,情感真挚动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p><p class="ql-block">2. 语言方面 </p><p class="ql-block"> - 表达流畅:润色后的文本对一些表述进行了优化,如将“懂小闻”改为“董小闻”,“不拍辣”改为“不怕辣”等,使语言更加准确、流畅,避免了错别字和口语化表达带来的阅读障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结构方面 </p><p class="ql-block"> - 条理清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的逻辑进行叙述,先引出沙老,再回忆晚会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晚会成功背后的支持因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 此原文:</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我在微信上再次看到同一份短文,沙祖康的讲话分析、讲解中美关系的推文,该文以“据传”的形式或微信群或一对一地出现,文称沙祖康代表了中国一部分战略家的思维(沙老是外交部原军控司司长、中国驻联合国核武器防扩散委员会中国代表,07年7月后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主管经济社会事务)。看来,从去年就传出的这“文字稿”反复在“多知”、”中知“、“初知”等各阶层圈出现多少说明其真伪已不太重要,而“重”在具有接近或非近文化背景人群认可其言之有据、有理、也有情,否则会这样“流传”吗?</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回忆一点我有幸与沙祖康大使唯一的一次见面。(曾经的外语人潜意识期盼能从事涉外工作最近的一次)…</p><p class="ql-block">沙老2025年已七十八。我是在20年前的一次采访报道拍摄后与他合影留念,仅有一次短暂接触,他热情、随和、大气、极富感染力。(图 九)</p><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11日,我有幸作为成都市派出的唯一记者赴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参与报道了国务院新闻办(李斌副主任带队)为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而举办的《中国风情》外交晚会。上百个国家2000多外交官及家属参会。东道主中国驻日内瓦和裁军谈判大使沙祖康致辞:“很多人知道,中国的四川、湖南爱吃辣椒,川妹子“不拍辣”名声在外,但今晚蹬台献艺的川妹子都很甜美,只是表演风格可能有些泼辣......”开场致辞简短幽默、吊足胃口。</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四川“天姿国乐 巴蜀女子乐坊”董小闻、张尤等一众美女二胡等民乐舞步演奏《送我一朵玫瑰花》欢快热烈不负众望,张炜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古风古韵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平常仅1900座位的万国宫大会堂,当晚居然超出了2000观众,“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颓然乎其间者,沙大使亦“醉”也!美女李雪川剧吐火变脸、马薇(马宣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英文歌)、扬琴独奏“将军令”、“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委婉动听,台上台下如痴如醉,还有在中国民乐伴奏下的武僧团少林中国功夫演绎一出南北大荟萃让出席庆祝联合国60周年晚会的嘉宾和各国使节喜气洋洋;“西班牙舞曲”、“索尔维格之歌”、“今夜无眠”等世界名曲用二胡、琵琶、古琴等演奏出来更是别有韵味、别有欢喜、别有向往。我们的采访也别有顺利、别有配合、别有喜庆,无论是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主任奥尔忠尼,或者著名科学家丁肇中都一个劲地夸奖节目太漂亮了! 如今闭眼再忆当时的情景,翻出沙祖康大使与奥尔忠尼主任同上大舞台与演员们合影的照片还有电视台媒资库保留的新闻报道,鲜活的场景一幕幕再现眼前。</p><p class="ql-block">而所有上述“成功举办,顺利发稿,欢喜“搬师”回国”的背后支撑当然是国家实力的日益壮大,国新办的组织、四川外宣办的细节操持和精准把控。另外还得特别感谢为整个四川出访团作志愿者翻译懂三国语言的曹莉---法语加英语译员,在日内瓦以及瑞士全境,法语几乎是第一日常和工作语言。我本科所学俄语及二外英语本以为还可对付,但现实却是离开了法语译员志愿者我们媒体人的专业采访和电视视频传输完全寸步难行。我到瑞士前所准备的笔记本电脑用于写稿和传图像能支持英文和中文界面,未料到在日内瓦赶急要发时效稿时才知,地理时空跨洲了,有技术瓶颈,即使后来法语志愿翻译团队帮我们换成法语界面能“乌龟网速”传输了,一条三分钟的新闻视频我与省电视台的两位同时每次都得轮番接力折腾十多个小时。好事多磨,有法语志愿者有备而无患,特别是8月11日晚万国宫外交晚会的报道,成都和省台记者出镜,中外嘉宾集中采访,视频画面精彩纷呈,编发传稿十七个小时,硬是赶在当天国内晚间正点《成视新闻》和《四川新闻联播》时效播出。(巧用时差),还有瑞士当地媒体对中国国宾国活动的报道,如果缺了与沙祖康大使一样也在南京上了大学的法语志愿者曹莉译员(当时她丈夫正好随丁肇中在欧洲核能中心工作),我们就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到瑞士《日内瓦论坛报》等媒体是这样报道中国的:“中国作为日内瓦主宾国打出几张漂亮的王牌。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日内瓦节期间展示如此丰富的演出和文化活动。在英国花园中心的“中国村”,人们可以观赏来至中国不同省份的手工艺传人的表演,一家中餐馆正在提供精美的食品,在露天舞台上表演着传统节目,而在卡西诺剧场则有四场出色的演出和《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展”。(初稿 待续。。。。。。)</p> <p class="ql-block">沙祖康(2025年)现任中巴友好协会会长、吴建民公益基金会高级顾问,并继续参与外交政策咨询工作。</p><p class="ql-block">中巴友好协会会长:自2012年卸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职务后,沙祖康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民间友好交流。</p><p class="ql-block">吴建民公益基金会高级顾问:在外交人才培养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持续发挥影响力,助力青年外交官成长。</p><p class="ql-block">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作为资深外交官,为国家外交战略提供专业建议,该职务自2014年12月起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近期动态</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获颁巴基斯坦"伟大领袖新月勋章",以表彰其对中巴友谊的特殊贡献。</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仍在参与国际关系主题的公共教育活动,其主导的"银河号事件"案例研究成为外交学院教学素材。</p> <p class="ql-block">二 。</p><p class="ql-block"> 扛上摄像机 冲上大舞台… </p><p class="ql-block"> 要抓拍成都小演员与著名科学家的交流(李雪与丁肇中) 沙祖康夫妇与奥尔忠尼联合国副秘书长夫妇…)我小声提醒自己:千万别忘了,上次为抢拍成都市委黄寅奎书记与《千古一人》编剧徐芬及演员们的台上谢幕交流镜头,肩上的专业摄像DVC转身换位太快,机尾甩碰伤了一位副市长(吴)的头,发了一个“小红包”。好在,那时几乎所有处此职位的领导都待人十分平和,也理解抢抓镜头之艰辛,更理解绝非故意。 而这次可是中国为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而举办的“外交”文化展演 ,国务院新闻办李斌副主任带队,沙祖康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2007/2012)主持,特邀著名科学家丁肇忠到会…!谢天谢地,在并不宽敞的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大舞台上 ,短暂的慰问交流合影以及我们的拍摄都十分顺利…没出现“红包”事故。[调皮][呲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回望:联合国舞台上的星光与快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理旧物,赫然翻出几张老照片——竟是跨越二十载的“时光对照表”!指尖轻抚,不禁感慨:时差与距离,在岁月面前竟显得如此渺小。</p><p class="ql-block"> 新、老照片将我的思绪瞬间拉回**2005年8月11日**那个夜晚。彼时,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的庄严殿堂里,一场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外交晚会正在举行。时任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后于2007-2012年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沙祖康先生及其夫人,盛情邀请了一位特别的嘉宾莅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那一年,丁教授69岁,正领导着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超过200位顶尖科学家,在瑞士进行着探索宇宙基本粒子的前沿物理实验(AMS项目)。他百忙之中拨冗出席,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外交活动的莫大支持。</p><p class="ql-block"> 晚会的高潮,是来自中国成都的川剧变脸小演员李雪的精彩表演。当掌声渐歇,丁教授在沙大使夫妇的陪同下,亲切地走上舞台慰问演员。就在那一瞬,我,作为现场的记录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跨越科学与艺术的珍贵画面: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俯身与稚气未脱的川剧小传承人李雪交流合影。那一刻,东西方文化、前沿科学与古老艺术、智慧与童真,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奇妙交融。更巧的是,李雪随后还为我与沙祖康大使拍下了一张难忘的合照。</p><p class="ql-block"> 这段回忆,也勾起了拍摄时那份“惊心动魄”的职业警觉。万国宫的舞台虽宏伟,但后台和表演区空间并不算宽敞,尤其在人头攒动的慰问环节。我扛着沉重的专业摄像机DVC,必须在瞬息万变中抢抓最佳角度。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之前一次拍摄的“教训”:为了抢拍成都时任领导与艺术家交流的镜头,急速转身时,摄像机的机尾不慎甩碰了一位副市长(吴)的头,酿成了一个令人歉疚的“小红包”事件。幸好,那时的领导们普遍宽厚,理解我们抢抓瞬间的不易,并未苛责。</p><p class="ql-block"> 而这次,意义非同寻常!这是中国在联合国总部庆祝其甲子华诞的重要外交文化活动,由国新办李斌副主任亲自带队,沙祖康大使主持,更有丁肇中教授这样的科学泰斗作为特邀嘉宾。舞台之上,外交官、科学家、艺术家、工作人员……每一个人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心中默念:“千万要稳!不能再有‘红包’!” 万幸,那晚的拍摄虽有紧张,却一切顺利。丁教授与李雪的温馨互动、沙大使夫妇与联合国副秘书长奥尔忠尼启则夫妇等贵宾的交流合影,都被镜头稳稳地定格下来,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回想起来,真是谢天谢地![调皮][呲牙]</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已是2025年,丁肇中教授已届89岁高龄,而距离那场庆祝联合国60周年的晚会,也整整过去了二十年。今年,2025年,我们即将迎来联合国80周年的庆典。凝视着这两张泛着时光印记的照片,丁教授当年在日内瓦领导科研攻关的专注身影、在联合国舞台上与小演员交流的慈祥笑容,以及那个小心翼翼却又充满职业热情的拍摄夜晚,都无比清晰地重现在眼前。时光如河,奔流不息,但有些瞬间,因其承载的重量与温度,早已沉淀为永恒的记忆宝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原稿:</p><p class="ql-block">突然翻出两张照片,一看,一对“时刻表”,呃,二十年过去了哦😐时差距离真大!</p><p class="ql-block"> 2025年已89岁,即,今年89岁的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老先生及20年前,2005年8月,他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大会堂,应沙祖康夫妇邀请(图…沙祖康时任中国驻瑞士组团和其它国际组织大使,2007/2012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出席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在联合国欧洲总部日内瓦举办的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外交晚会。</p><p class="ql-block"> 一晃20年过去了,马上就要庆祝80周年了。你看,突然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20年前他在瑞士领导着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200多位科学家在瑞士科学攻关……做物理实验……而我抓拍了他在演出结束时蹬上舞台与成都的川剧变脸小演员李雪的合影 ……李雪为我与沙祖康大使拍了张合照……[微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有生动细节和个人情感,结构清晰,逻辑顺畅,背景信息完整,语言丰富凝练,主题突出(时光流逝与珍贵记忆的永恒)。它不仅是一段个人回忆,更是一份记录了中国外交、文化交流和杰出科学家风采的微型历史档案,读来令人感慨万千。那些在联合国舞台上闪耀的星光(人物)和笔者按下的快门(记录),共同构成了跨越二十年的动人篇章。</p> <p class="ql-block">补充:当时,丁肇中正在当地进行阿尔法磁谱仪实验,该工程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p> <p class="ql-block"> 资料: 来自中国的沙祖康2007年6 月22日在联合国书长潘基文亲自主持的就职仪式上,正式宣誓就任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就职仪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潘基文的办公室举行。在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米吉罗和其他几位副秘书长的见证下,沙祖康将左手放在《联合国宪章》上面,举起右手宣誓:将依照忠诚、严谨和良知的原则履行职责,一切皆以维护联合国利益为念。宣誓仪式结束后,潘基文和在场的其他官员纷纷同沙祖康握手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 沙祖康在随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将充分利用好联合国这个舞台,全心全意为联合国利益服务,为所有192个会员国利益服务。谈到未来的工作规划,沙祖康说自己刚刚上任,首要任务是熟悉所主管的经济社会事务部的情况,并在熟悉情况和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与各方协商合作改进本部门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外交官中第一位被任命为主管经社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称"这是国际社会和秘书长对我的信任",并且感到"任务十分艰巨"。他说,安全、发展、人权是联合国三大支柱,发展是安全和人权的基础,而没有安全和人权,发展也很难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非常重要。他表示,将在秘书长的领导下,在成员国的配合支持下,尽最大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潘基文今年2月9日宣布沙祖康接任哥伦比亚的奥坎波担任经社事务部副秘书长,并将从7月1日起正式走马上任。在此之前,沙祖康是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另:对上面的新闻图片逐一构图分析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单人物肖像(第一张):简洁明了,突出人物主体,背景简单不抢镜,适合展现人物形象,传递人物相关新闻时,能让受众快速聚焦人物本身 。</p><p class="ql-block">- 舞台表演(第二、六张 ):第二张聚焦单人舞者,突出表演动态;第六张展现舞台全景,呈现表演整体阵容与氛围。利用舞台背景(联合国徽章 ),交代场景,构图上通过人物站位、动作,营造表演的韵律感与现场感,利于传递文化交流等活动新闻 。</p><p class="ql-block">- 人物合影(第三、四、五张 ):遵循合影构图基本规律,人物有序排列,展现不同身份角色互动。通过人物服饰(民族服饰、正装 )、站位,传递交流、活动参与等信息,背景辅助交代场合,适合记录活动中的人物关联场景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意境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营造出多元历史意境:有文化交流场景,如舞台表演传递民族文化、艺术走出国门(联合国场地 ),展现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的时代片段;人物合影记录不同身份(官员、艺人、记者等 )在特定国际、文化活动中的参与,是时代中文化、外交、传媒等领域互动的微观见证,承载着文化交流、行业协作等历史记忆,能让人回溯特定时期对外文化展示、行业交流的风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档案图片再使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播研究:用于研究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路径、艺术表演外交助力等,如舞台表演照可辅助分析文化展示形式与效果 。</p><p class="ql-block">- 行业史梳理:对传媒行业,可用于梳理记者参与国际文化活动报道历程;对文化艺术行业,是记录艺术团体对外交流的素材,辅助还原行业对外交流史 。</p><p class="ql-block">- 历史资料补充:作为特定活动(如联合国场地文化活动 )的直观影像,补充历史事件、文化交流活动的视觉档案,为历史叙述、纪念活动等提供实证素材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记者个人退休生活的激励鞭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是记者职业生涯珍贵印记,退休后回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职业价值回顾:见证自己参与文化交流、重要活动报道,重温职业成就感,激励退休生活中继续关注文化、社会交流,发挥余热分享经历 。</p><p class="ql-block">- 回忆奋斗岁月:唤起采访、记录这些场景的奋斗记忆,鞭策自己退休后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如继续用文字、影像记录生活感悟,延续职业热爱 。</p><p class="ql-block">- 传承精神意义:照片承载的文化交流等精神,可激励记者退休后传承文化传播、记录时代的理念,通过分享故事、参与文化传承活动,让自身经验与精神延续,丰富退休生活价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