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州水乡古镇以同里、乌镇、山塘老街为代表,融合小桥流水、明清建筑与吴地文化。这些古镇群均以“小桥流水人家”为骨架,通过非遗保护、旅游开发等方式延续水乡生命力,形成世界文化遗产的典范集群。</p><p class="ql-block"> 按照安排,我们游览同里古镇、乌镇、七里山塘老街。其中,同里古镇已在上期美篇中作了专题介绍。本期重点介绍乌镇和七里山塘老街。</p> 乌镇东栅 <p class="ql-block"> 乌镇位于浙江嘉兴市桐乡,是江南水乡典型代表,拥有六千余年历史。古镇以“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著称,建筑群呈现水墨画般意境,雕梁画栋、石巷老屋见证历史沧桑。这里还保留完整居民生活场景,通过居民风情展现水乡文化,是博物馆式古镇体验。</p><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逢源双桥》 位于东栅景区入口附近,桥面被隔成左右两半,有“男左女右”习俗,也有“左右逢源”美好寓意。站在桥上可眺望东市河,也是观看高竿船表演最佳位置。 </p> <p class="ql-block"> 《高竿船》 财神湾水域中央这根毛竹制作竹竿,具有极强韧性,是当地特色表演项目“高竿表演”道具。</p><p class="ql-block"> 表演者会在竹竿上模拟蚕吐丝动作,祈福并寓意丰收。它作为游客进入景区后首个体验项目,兼具娱乐性与文化展示功能。 </p> <p class="ql-block"> 《逢源酒楼》 酒楼保留清末民初古朴风格,采用木结构水阁式设计,前街后河,临河而建。内部设有包厢和大厅,可容纳约50人同时用餐,二楼靠窗位置可观赏高竿表演及水景。 </p> <p class="ql-block"> 《木心故居纪念馆》 位于乌镇东栅财神湾,前身为木心旧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改建为“晚晴小筑”,2006年木心归乡后长居于此。2021年4月18日故居本体开放,馆内设生平馆、绘画馆、文学馆三个展区。</p> <p class="ql-block"> 《江南百床馆》 又称赵家厅,原为乌镇赵姓丝绸商人宅邸,面积约1200-2100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家以江南古床为主题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馆内收藏床具年代跨越明清至近代,涵盖富商、平民等不同阶层使用场景,从简朴木架床到豪华多功能雕花床,系统呈现江南床具的演变与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 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 距今400余年,黄榉木材质,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体现明式家具“简练慷慨”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清代拔步千工床 镇馆之宝,耗时3年、用工千余制成。</p><p class="ql-block"> 该床黄杨木材质,长217厘米、深366厘米、高292厘米,分三叠四进(换鞋区、更衣室、卫生间、卧室),功能相当于现代套房。雕刻106个人物图案,象征吉祥,床顶悬挂“请勿打扰”木牌。</p> <p class="ql-block"> 近·带镜红木花罩雕花床 采用红木制作,保留清代传统雕花工艺,床罩部分装饰繁复,结合人物牛腿圆雕和挂垂莲拱顶设计,展现出精细雕刻技艺。</p><p class="ql-block"> 床体设有镜面装饰,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镜子加入既体现生活美学,也可能与当时女性梳妆习惯相关,展现清代家具设计中对生活细节的考量。 </p><p class="ql-block"> 该床属于“近”系列,推测为近代作品(19世纪至20世纪初),与馆内其他清代古床形成年代差异对比, 是馆内重点展示清代雕花床之一。 </p> <p class="ql-block"> 红木透雕如意架子床 以红木为材料,雕刻纹样以如意云纹为主,常配合双喜、福禄等吉祥图案,展现江南传统雕刻工艺精细与文化内涵。 </p> <p class="ql-block"> 《民俗馆》 原为晚清时期金氏家族故居,现通过蜡像、实物和照片展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江南民俗风情。 </p><p class="ql-block"> 民俗馆分为衣俗厅、节俗厅、婚俗厅、寿俗厅四个展区,系统呈现传统民俗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公生糟坊》 老字号酒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以传统工艺酿制三白酒闻名。 </p><p class="ql-block"> 三白酒酿造采用白米、白水、白面为原料,以传统工艺酿造,酒精度55度,具有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的特点,曾被朱元璋选为登基庆典用酒。 </p> <p class="ql-block"> 《宏源泰染坊》 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年间迁至现址。作为蓝印花布原产地之一,乌镇历史上曾有数十家染坊,东栅染店便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该店采用前店后坊布局,前厅为商铺,出售蓝印花布成品(如衣物、包袋等);后厅为作坊,包括展厅、上浆烤花间、染布间和晒场。可观看传统工序的全过程演示,包括刻板、拷花、染色、退浆、晾晒等。晒布场中悬挂的蓝白花布形成独特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适合拍照。</p> <p class="ql-block"> 《古街》 乌镇东栅景区重要组成部分,保留大量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主要街道为东大街,两侧商铺林立,河道上石桥众多,游船穿梭其中,形成天然风景画卷。 </p> <p class="ql-block"> 《乌篷船漫游》 手摇船穿梭于东市河,感受“枕水人家”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拳船》 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当地百姓为抵御湖匪侵袭自发组织水上武术训练,逐渐形成独特的船上练拳风气。1949年后因社会变革一度中断,2004年乌镇东栅景区重建该项目,现传承谱系可追溯至第五代传人。</span></p> 七里山塘老街 <p class="ql-block"> 七里山塘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古城西北角阊门外,东起渡僧桥,西至虎丘山,全长约3600米</span> (七华里)。</p><p class="ql-block"> 该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元年(825年),由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主持疏浚河道并沿河建街,故称“白公堤”。作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其“河街并行”格局与40余座古桥共同构成典型江南水乡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老街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以繁华市井为主,保留商会博物馆、白公祠等历史建筑,展示明清商贸盛况。街道聚集工艺品店、小吃店及各类商铺,游客可体验江南水乡文化,品尝麻饼、乾生元、蟹壳黄等苏州特色美食。 </p> <p class="ql-block"> 戏楼为明代建筑风格,采用传统木构架结构,保留雕花窗棂、冰裂纹窗棂等典型江南元素。戏台后方设有竹椅,供茶客观看表演。 </p><p class="ql-block"> 该戏楼曾是山塘雅集核心场所,明代文人如唐伯虎、文徵明等常在此饮酒赋诗、听曲赏景。据记载,明代戏台至今仍保留着评弹表演的传统,李香君等历史名角曾在此登台献艺,吸引文人墨客聚集。 </p> <p class="ql-block"> 西段更显烟火气,可直达虎丘景区。我们乘船看到沿途粉墙黛瓦民居与古石桥,在夕阳余晖下,给人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在评弹书苑,我们还体验苏州评弹演出。评弹表演由专业演员驻场,曲目涵盖《宝玉夜探》《白蛇传·赏中秋》等经典选段,青年演员对《秦淮景》《太湖美》等曲目演绎获得现场观众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 场馆采用传统木质家具与苏式窗棂装饰,临窗座位可观赏山塘河景观,营造出典型江南水乡氛围。 </p> <p class="ql-block"> 夜暮降临,七里山塘老街灯笼高挂,灯火通明,红灯笼光影倒映在河面,宛如“撒了一把会喘气的星星”,营造出千年古街浪漫与繁华。</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路与白墙黛瓦老宅在灯光映衬下更显古朴,桥洞将两岸灯火圈成“画中游”意境。沿街老字号店铺(如采芝斋、黄天源)支起摊位,松子糖、定胜糕等传统小吃冒着热气,增添市井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如果此时你坐上游船夜游山塘河,船娘会在船头讲述白居易修河的历史,游客可感受“船头摇过的千年故事”。绣坊内绣娘飞针走线,手绘书签摊位(如吴拓斋)用国画绘制独特文创。</p> <p class="ql-block"> 午后漫步乌镇东栅,古韵悠然;傍晚踱入七里山塘,灯火渐次亮起。一路行来,耳畔不时传来苏州评弹婉转唱腔,吴侬软语如潺潺流水。东栅的斑驳墙垣、临水廊棚,山塘的老宅深巷、烟火人家,皆在评弹声中添了几分雅致。</p><p class="ql-block"> 此番行程,于古镇风貌间穿行,在传统曲艺里沉醉,江南韵味,尽在其中。虽时光匆匆,却已将这水乡风情、评弹雅趣,细细品咂,留存心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