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美仙居入画 ,老师精品巨献。</p><p class="ql-block">"越东仙居,烟霞胜境"。王悲秋仙居写生创作艺术展7月21至8月7日在台州市政协书画院展出。</p> <p class="ql-block">王悲秋先生</p><p class="ql-block">名王珪,号夷则、一画学童。1963年1月26日生于天津。天津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他自幼酷爱绘画,尤喜中国画。少时系统地学习素描、色彩,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及长,流连于京津两地的各大博物馆,对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原作如饥似渴的临摹,夯实了笔墨功底。</p><p class="ql-block">1989年,他开启了年复一年不间断的、漫长的、艰苦卓绝的写生探索之旅,足迹遍及全国23省市自治区,行程达几十万公里。1994年为再现华岳雄姿,他将自己绑在悬崖边,用时七天写生完成一丈九尺的巨幅《太华写真图》;1995年为追步清四僧之一"髡残"的足迹,他在七月流火的南京牛首山赤膊作画三小时,全然不知后背已晒成二度烧伤;1999年在零下七度的严寒下,庐山三叠泉变为冰瀑,他让妻子用手帕将毛笔绑在冻僵的手上,写生七个小时完成《天崖飞雪》。</p><p class="ql-block">2003年为探索用中国笔墨表现大海的技法,他远渡重洋赴澳大利亚,历时13年,沿悉尼海岸研究、写生。波澜壮阔的南太平洋让他激情澎湃,终将大海用中国的笔墨技法淋漓尽致地展现,2005年他创作的28米长卷《雪梨海岸纪游图卷》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p><p class="ql-block">2015年至2017年,他与妻子竺青自驾从山西的黄河壶口开始,辗转于陕西、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跨越十余个省市,用两年时间,写生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其册页重达三百余斤。</p><p class="ql-block">2019年他与妻子和女儿王竺芸及友人驾车由甘肃青海入藏,经川藏到陕西用时两个多月,一路写生。在海拔近六千米的昆仑山脉写生七小时完成五米长卷《众山之祖》;2020 年4月他与妻子来到浙东台州,沿唐诗之路写生创作,查史料,勘山川,遍访人文古迹,不惧严寒,不避酷暑,只为再现新时代唐诗之路上翻天覆地的变迁。</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受邀来到仙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村落、陟峰峦、越山冈、沐烟霞、涉大壑、观瀑泉,探幽寻古,用时两年将仙居20个乡镇的山山水水,先贤足迹,大美乡村尽收尺素。</p><p class="ql-block">王悲秋先生在国内外先后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天津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宁波电视台、澳大利亚悉尼 SBS 国家广播电台等……都为他做过多期报道和专访。</p><p class="ql-block">自2007年以来,应邀为中南海、玉泉山、中宣部、外交部、铁道部、天津市、江苏省等党政机关创作巨幅山水,并悬挂于重要的厅堂。</p><p class="ql-block">如今年逾六旬的悲秋先生,依然餐风饮露,筚路蓝缕,孜孜矻矻地行走在探索艺术新语境的道路上,自觉、自愿地履行着一位艺术家的使命,用画笔讴歌祖国壮美山河,赞颂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p> <p class="ql-block">文化名家周国梁说,"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着实是历代画家心结。但单纯对大自然的复刻,纵然笔法墨法再怎么纯熟,也是无法生发出不朽艺术作品的。幸好,人与青山相与,悲秋遇到仙居,便成就了一段天作之合。仙居故名其意,有山川毓秀之大美,有历史文脉之绵亨,有人杰地灵之盛誉,等待的就只是一位绘艺高绝的画家,一眼千年尽收腕底,万水千山皆入画中。诗情画意、丹青圣手、巧合机缘……一个也不能少,凑在一起才能成就煌煌大作。仙居为悲秋提供了题材,悲秋为仙居增添了生色。这是仙居的幸运,更是悲秋的荣幸。说实在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面前都是过客,重要的是能给历史留下点什么!正如盛唐李白之于《梦游天姥吟留别》,南宋翁森之于《四时读书乐》……,悲秋之于《仙山大君》等自己的画作希望也能有此价值。就仙居而言,无论是灌顶禅师等渡化众生的醒世觉者,还是麻姑、王方平、蔡经等传说中的飞升神仙,抑或是林放、吴芾、王十朋、柯九思、吕徽之、吴时来等文人雅士,永存于四时之外、山水之中,给后世艺术家留下无尽遐想和创造启迪。我常想,古人馈赠太多,今人何以为报?唯有创造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来者的优秀作品,才应是这个时代艺术家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的天赋使命。而这正是悲秋在这组作品中所体现的气度与气象、追求与境界。</p><p class="ql-block">悲秋的画的有"大、润、厚、新、暖"之特点,通俗地讲,即气象格局宏大,施笔用墨丰润,文底蕴蕴厚重,面貌呈现清新,观感体验烘暖,其画中之正大气象,具有代表民族复兴的时代特征。山岳雄奇,云霞灵秀,林泉纵横,草木葱郁;仙窟幽绝,古塔坚耸,物产丰硕,山民勤笃……仙居的这些意象,在悲秋的这组作品中排布熨帖、和谐相应,表现在技法上有高古之妙,体现到情调中有烟火之气,触及至心灵处旷远之思。"</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释䕨说,悲秋笔下,藏着对自然与历史的双重洞察。6.27米巨制《仙山大君》以浓墨皴擦出峰峦的雄浑气场,将山体的刚劲与云雾的缥缈凝练成"刚柔相济"的哲学;15米长卷《柯九思村》以淡墨晕染炊烟,让宋元文人的"逸气"与当代乡村的烟火自然相融。而《万年下汤大记图》更堪称时空交响:以月余心血创"时空挪移"之法,让新石器时代的凿石声与当代仙居人的脚步声在画卷里共振,先民的坚韧与今人的拼搏在此交织。这是用笔墨续写的浙东文明史诗,是对唐诗之路"诗画同源"传统的当代应答。</p><p class="ql-block">画山见脊梁,画水见血脉,画古村见乡愁,画先民见基因。两载寒暑,三百余幅作品,是先生与仙居的对话,这份情感早已超越地域眷恋,升华为对文明根脉的深沉敬畏。当我们凝视这些画作,看见的不仅是仙居的烟霞,更是一个民族在时光长河中始终向前的精神图谱。愿观者在此读懂:真正的艺术,永远扎根大地、承接文脉,如浙东唐诗之路的诗韵墨香,在山河间永续流传。</p> <p class="ql-block">仙民形影:淡竹居仙宅西南隅,隐万壑间,地隘民朴,林茂草盛,石田禾垄盘行。云霞诡幻,岩窟幽杳,泉瀑水盛,沟会纵横。村舍古意,田時绿甲青莩。溪桥遇耄耋老叟,褐衣布履,体壮如牛,肤赤骨干。肩扛锄头,兼持艾草棒,腰挎柴刀,举步矫健,面有五岳瑞气,监、审、出、保,采和之相。鼻若峻山,眼如苍穹,嘴似溪流,耳若风云,眉发如山壑。虽为土民,却享松柏之气,吸七曜之精,食蕨菜肴馔,肤容形骸,得天地橐箭。吾赏其风骨,快笔立就捕捉阿睹瞬间之形貌。时值日跌,甲辰年六月初六,于上坞村,悲秋题记。</p> <p class="ql-block">传神写照阿睹间:是日,吾陟滕庄村,眺望永嘉、贡盂诸景。其万山重冈,幽壑泉溪,碧空翠岭,完卷已日跌。复下山寻野叟大武,林田相遇,见老叟戴斗笠、着褐衣、打赤脚,骨瘦筋凸,双目矍铄,山川之相矣。所牵黑牛,身躯魁壮,巨头犄角抱合,皮毛泥湿,牟牟之声,如若黄钟。朝耕暮息,勤且自奋,葭苇野草,饮岩泉,安之劳役,殁则或飨或祀,其利满天下也。吾写其状貌精神,歌以咏志,俄而立就于上张,时在甲辰五月十六日,悲秋题记。</p> <p class="ql-block">看了画展,我从作者的经历中,感悟到王老师对自然的强烈热爱,对艺术的炽热追求,以及"琴瑟和鸣"所产生的创作驱动力。天地有大爱,王老师激情澎湃,他泼墨山河,展现仙居山水,人间风物,创作时间之长,作品之巨,可谓前无古人。这系列作品,为仙居打造"现代化中国山水画城市"添了浓重一笔。</p> <p class="ql-block">王晓剑《乙巳闰六月初二与子同观王悲秋仙居画展感怀》</p><p class="ql-block">墨浪千寻吞括苍,烟霞万卷晒秋阳。</p><p class="ql-block">疫舟曾渡云中壑,展壁今浮世外霜。</p><p class="ql-block">笔拓嵯峨存古血,纸耕浓淡愈新伤。</p><p class="ql-block">忽惊十五米前立,廿载松风袖底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