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已初春四川游(二)阆中古城见闻之三

胡建炎

<p class="ql-block"> 巴山叠翠孕清流,</p><p class="ql-block"> 一脉蜿蜒贯蜀州。</p><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的美带给人的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还包含文化内涵上的。一条嘉陵江,一栋楼,一座宅院,一条街名,一个古玩,一份美食,甚至是一颗树,都有着它们的故事和传说,而古城里的建筑风格遵循了易经里所说的阴阳五行、两仪四象以及伏羲八卦,并且古城环水而建,将水与地脉恰当地结合起来,又符合中国自古就有的风水说,因而嘉陵江的水与古城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威德” 牌坊位于阆中古城北街口。</p><p class="ql-block">该牌坊是上盘木榨斗拱结构,下方精雕石锁抱柱双面石刻精细美观,双面圆雕的撑鼓极具艺术性。高达2.7米的撑鼓由完整的石头打磨、雕刻而成。</p><p class="ql-block">“威德” 坊牌门高约10.3米,长12.9米,主入口6.9米。</p><p class="ql-block">“威德” 二字由中华书法家协会顾问,德高望重的邵秉仁先生书写。</p> <p class="ql-block">  游人寻幽探胜,墨客摛藻铺张。</p><p class="ql-block"> 承汉唐之气象,谱时代之华章。</p> <p class="ql-block"> 万家灯火,映千年之城堞;</p><p class="ql-block"> 九陌笙歌,焕百代之宫墙。</p> <p class="ql-block">本源堂‌是一家融合了古典风格和现代文化的特色场所。是中国首座众筹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中式特色文化大院风格‌。</p> <p class="ql-block"> 古城巷陌,如织如绣;</p><p class="ql-block"> 巴风蜀韵,似梦似仙。</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一家民宿。典雅幽静,古朴庄重。</p> <p class="ql-block">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朝廷在阆州设立“保宁军”,名称取自《逸周书》中 “保宁尔国” 的典故,寓意以军事力量维护地区安宁。这是阆中与“保宁”产生关联的起点。‌‌‌‌</p><p class="ql-block">1276年阆州升格为“保宁府”,自此以“保宁”为核心的地名正式确立。元明清三代,保宁府长期作为川北地区政治中心,名称沿用至民国初年,历时638年。‌‌</p><p class="ql-block">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药醋,以其独特中药材制曲工艺、棕红色泽与柔和酸香著称,兼具调味与保健功能。‌</p><p class="ql-block">用42道古法工序酿造,是川菜的灵魂。当地有句口头禅:"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可见保宁醋的魅力和独特。</p> <p class="ql-block">霞飞灼灼,星落汤汤。文化融于生活,烟火飘香市井。更有保宁醋香浸月,张飞酒冽穿肠。丝竹声咽唐宋腔,葫芦吹动凡人心。</p><p class="ql-block">古城街巷烟火气,豆花香,人流暖。</p> <p class="ql-block"> 妙算阴阳</p><p class="ql-block"> 名垂术数</p><p class="ql-block">袁天罡,隋末唐初的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本名袁天纲,是四川成都人。他晚年定居于阆中,并在阆中天文文化深厚的背景下,择地观天、著书立说。他与李淳风合作写了本《推背图》。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预言学巨著。其创作之严谨、思维之缜密、应验之神奇均大大超越西方诺查丹玛斯的大预言《诸世纪》。</p><p class="ql-block">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p><p class="ql-block">袁天罡死后葬于阆中市南20里处的天宫乡‌。</p><p class="ql-block">‌袁天罡选择葬于阆中,主要与当地独特的风水格局、镇压龙脉的政治使命及其晚年在此从事天文研究等因素密切相关‌。历史记载显示,阆中兼具 “九龙捧圣” 的地理特征和 “天人合一” 的规划理念,成为袁天罡实现政治诉求与个人学术追求的终极归宿。‌‌‌‌</p> <p class="ql-block">道家的修炼之术。净身心去浊阴,杀三尸固元神‌。达到内证身心,外明万物‌。</p> <p class="ql-block">“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欢庆丰收、喜望来年,一年中最放松、最欢快的时候,可谓中华民族的“嘉年华”。</p><p class="ql-block">我到达阆中,刚过完元宵节没几天,街巷还能嗅到年味,看到喜庆。</p> <p class="ql-block">落下闳,姓落下,名闳,巴郡阆中人(四川阆中)。他与唐都等人修制了一部历书《太初历》。他担任主要运算工作。这是中国有史记载使用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最科学完整的历法。</p><p class="ql-block">《太初历》中,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并制定了确定闰年的方法和以“雨水”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为正月、“以孟春正月为岁首” 的历法制度。“孟春” 是春季第一个月,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第一天,称为“元旦”。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常会出现在春节前后。</p><p class="ql-block">由于落下闳是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天文学家,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全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授予阆中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称。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落下闳是世界天文领域中 “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p> <p class="ql-block">落下闳故居位于阆中市马王庙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房屋21间,为木质穿斗结构,雕花门窗,青瓦屋面。</p><p class="ql-block">落下闳坐像是阆中籍著名雕塑家伍明万教授亲自完成。坐像上方悬挂一方匾额,上面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集字“炳曜千秋”,盛赞落下闳的功业。该铜像高约1.2米,重约200公斤,材质为青铜。</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的军事指挥中心,1933年11月在此宣布改编为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p><p class="ql-block">旧居位于四川省阆中市保宁街道学道街22号,现为阆中古城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阆中天主教堂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神甫购地建堂‌。</p><p class="ql-block">‌由英国传教士盖士利(“剑桥七雄”之一)主持修建。当年教堂曾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驻扎地,因此兼具军事与宗教双重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阆中天主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顶端为“十字架” 型,红色门窗、灰墙与白十字架形成鲜明对比‌。教堂占地15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巴巴寺得名于阿拉伯语“巴巴”(Baba),意为“祖先” 或 “祖师”,是伊斯兰教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该寺为纪念清康熙年间来华传教的伊斯兰教噶德勒夜教派祖师尔朴·董那希(亦名华哲·阿布董拉希)而建。其弟子因祖师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巴巴”,故将其陵墓建筑群命名为 “巴巴寺”。‌‌‌‌</p><p class="ql-block">巴巴寺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城区东郊,地处蟠龙山南麓,占地1.3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p><p class="ql-block">巴巴寺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牌坊门、山门、照壁、木牌坊、“久照亭” 大殿、礼拜堂、井亭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巴巴古寺,历岁月之沧桑,沐风雨而弥坚,居翠岭之怀抱,藏清幽于世间。</p> <p class="ql-block">巴巴古寺,艺苑之瑰宝,文化之明珠。</p><p class="ql-block">这是古老岁月蕴含的古典与优雅,也是东方文化孕育的温婉和静美。</p> <p class="ql-block">古柏含翠,雕壁生辉,墨痕留芳,方知天地之悠悠,人文之永续。</p><p class="ql-block">青砖照壁‌,长10米、高8米,正面刻明代唐寅山水画,背面为唐代张藻迎送图,工艺极尽精巧。‌‌</p> <p class="ql-block">浮雕凝厚,藏万象于石间;镂雕玲珑,透天光于纹隙;刀笔挺秀,似有神助;线条流转,宛若天成。</p> <p class="ql-block"> 真常留宇宙</p><p class="ql-block"> 清静著巴渝</p><p class="ql-block">此联由乾隆年间的陈宗龙题写,位于照壁前的砖洞门上。</p><p class="ql-block">道教的《清静经》里也有这么一句:</p><p class="ql-block"> 人能常清静,</p><p class="ql-block"> 天地悉皆归。</p> <p class="ql-block">阆中巴巴寺的“花雨吹香”位于潜花厅门额上,由乾隆八年(1743年)文林郎阆中知事王文焕题写。 ‌‌</p><p class="ql-block">两边的对联是:</p><p class="ql-block"> 静思明事理</p><p class="ql-block"> 诚朴伴人生</p><p class="ql-block">这是出自韩愈的诗文。</p> <p class="ql-block">巴巴寺的大殿屋顶整体外观为三重檐四脊盔顶,结构复杂,造型独特,是中国古建筑中除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之外的又一座盔顶建筑。盔顶是攒尖顶的一种变形,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其独特之处在于屋顶斜坡和垂脊的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p> <p class="ql-block">  密林掩其形,而掩不住千年底蕴;</p><p class="ql-block"> 岁月蚀其表,而蚀不去百代风华。</p><p class="ql-block">尽现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的园林意境。</p> <p class="ql-block">“清修” 匾悬挂于巴巴寺久照亭内。该匾长宽约为120cm和60cm。</p><p class="ql-block">落款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宗人府右宗正多罗贝勒王。</p><p class="ql-block"> 久照亭栖丁令骨</p><p class="ql-block"> 清修匾焕风池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修是对简朴生活和高尚品德的追求。其核心在于</span>通过清净身心以达到精神修养或宗教修炼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木牌坊位于照壁与大殿之间,四柱三间三楼式,结构复杂,檐牙高啄;斗拱重叠,交错繁复;相逢合辙,无一榫楔;雕刻精妙,气派巍然,为木构之精品。</p><p class="ql-block">牌坊正面一匾书 “本谛源祖”。</p> <p class="ql-block">这是木牌坊背面。悬挂书有 “仰止” 二字的红底匾额。此匾额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有一“仁致中和” 的匾额。</p><p class="ql-block">仁致中和可理解为: 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礼记》的中庸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p><p class="ql-block">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省察修养功夫达到尽善尽美的中和境界时,就像天地日月各就其位正常运行,使世间万物各安其所,各遂其生。这种境界不仅能让个人内心平静,也能让整个世界更加和谐美好。</p> <p class="ql-block">“鸢飞鱼跃” 指韩愈在阳山任县令期间题写的自勉诗句,后经清代书法家翟云升临摹刻于四川阆中巴巴寺的石刻碑文。</p><p class="ql-block">“鸢飞鱼跃”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原指鹰击长空、鱼跃深潭的自然景象,引申为万物得以自由发展的状态。韩愈题写此句旨在表明自己虽被贬谪,但仍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境遇,追求精神自由。 ‌‌也反映了古代文人以自然意象表达人生追求的传统。 ‌‌</p> <p class="ql-block"> 心恒存乎守己</p><p class="ql-block"> 身正方能化人</p><p class="ql-block">该句出自中国伊斯兰教大拱北门宦创始人祁静一的诗词对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联意为保持内心始终坚守自我准则,自身行为端正才能感化他人。‌ 强调修身律己与以身作则的辩证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巴巴寺的 “久照亭” 匾额为清朝川北道总督马镇国于1765年题写,属国家二级文物,是巴巴寺的“镇寺之宝”。匾额宽55厘米、高135厘米,镂空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极高文物价值。 ‌</p> <p class="ql-block">“守怀清真”的牌匾。</p><p class="ql-block">守怀理解为: 既有坚守的毅力,又具包容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清真理解为: 形容纯洁质朴,幽静高洁。</p><p class="ql-block">“守怀清真” 融合了汉语“怀清” 与伊斯兰“清真”的双重文化寓意,象征道德与信仰的双重纯洁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乐善可风”的匾额挂于巴巴寺</p><p class="ql-block">乐善可风是一种风格,源自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理念。这种风格强调了个人应该帮助他人并尽可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乐善可风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倡导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巴山叠翠,嘉水浮苍。阆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着底蕴非常丰富的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巴渝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这每一种文化的旗帜下都有着悠悠岁月里的千万朵浪花。</p><p class="ql-block">今观阆苑新貌,古韵今妆。习作一首,权当寄怀。</p><p class="ql-block"> 行香子: 阆中怀古</p><p class="ql-block"> 巴蜀遗风,阆苑情浓。</p><p class="ql-block"> 登楼望、胜迹盈瞳。</p><p class="ql-block"> 张飞庙古,贡院留踪。</p><p class="ql-block"> 看滕王阁,胡家院,玉台松。</p><p class="ql-block"> 江环阁耸,文庙儒崇。</p><p class="ql-block"> 问星台、谁测苍穹?</p><p class="ql-block"> 古街深巷,岁月从容。</p><p class="ql-block"> 任雨敲阶,风穿牖,水流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