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月十三日清晨,我如约来到铁山张子洞广场,与先到的文友会合,准备赴一场盛夏的精神文化之约。正值周日,曾经被誉为钢铁粮仓、常常是让开矿炮声唤醒的铁山,还沉浸在一片温馨中。平素载满欢乐的广场,只见一两名环卫工正在清理环境,因而显得十分安宁;那个兴办汉冶萍钢铁厂、要重振大冶铁矿的清代老人的雕塑,默默地静立在广场中央,注视着崭新的时空。深红色的基座镌刻金色大字“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是毛主席对他的评价。周又高又大的香樟树,轻轻地摇动,送来一片片清凉时,似乎也在一点点摇曳出矿山昨天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人到齐了,车开了,围着广场转了半圈,从大冶铁矿彩门进,左转九十度续行。车右边窗外,就是武钢大冶铁矿主要生产区。临近道路的围栏刚翻修一新;新建的大门,虽不雄伟,却通透精致,远胜当年的简陋。一些文友,曾从这里走向采场,走向作业线,在奋力生产铁精矿的同时,孕育出像“手托千山送高炉”这样自豪的钢铁诗篇。</p><p class="ql-block"> 再远处,就是露天采掘形成的矿冶大峡谷,那是矿山人守山吃、伴山眠,以翻山倒海的气魄创造的奇迹。时光流转,曾经因剥离、采掘而伤痕累累的尖山、狮子山和象鼻山,几经复垦,陆续恢复了大自然的本色,在晨曦的辉映下,满目青翠。今天,这里已建设成为第一家国家矿山公园。公园里的日出东方广场,矗立着毛主席的雕像。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登临武钢一号高炉炉台,观看了第一炉铁水出炉;隔日,又风尘仆仆地来到大冶铁矿尖山的掌子面。从此,9月13日、9月15日这两个不平常的日子,水乳交融,就被武钢人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的主旨,就是“铁心共逐梦,书香满青山”读书分享采风。要借读书东风,赓续武钢钢铁文化雄风。</p><p class="ql-block"> 读书分享会地址选择在武钢体育中心的武钢体育馆内,我们进到会场时,里面已是欢声笑语一片。迎面正中,“铁心共逐梦,书香满青山—读书分享会”的会标,简捷大方,每个字红光闪亮,像刚从炉口溅出的星火,让人心旌摇荡。</p> <p class="ql-block"> 系着红彩带的新书《秋叶追梦》和《时光碎片》,整齐地摆放在长条桌上,那是作者要赠送的。《秋叶追梦》与《时光碎片》的作者,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肖列华和杨娇娥,是武钢培育的作家。他们的发言,没有激昂的言辞,只有沉静的诉说。书页翻动的声响里,能听见矿山的风、高炉的轰鸣,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重量,让满室的目光都变得凝重。没有惊人的故事,没有刻意的抒情,可每个人都懂:那是与钢铁相处半生,才能沉淀出的质感。</p><p class="ql-block"> 活动主持人,中国宝武集团武汉总部文学会程琳主席,在个人即兴谈感言议程前,特意安排了一个即兴快板表演。随着一阵清脆的竹板声,被黄石媒体誉为快板爷爷的巫东明,打起了快板。节奏明快的竹板声,如轧钢机的运转,每一个节点都敲在人心上。那股子刚劲的韵律,像钢钎凿在壁上,瞬间点燃了满室的情绪。掌声紧随其后,不是稀疏的礼节性回应,而是密集的、带着共鸣的震颤,像钢水在钢包中翻腾的声响</p><p class="ql-block"> 读书分享会就此展开,虽无预设的话题,却自然流向了创作的甘苦。 “写作不易,坚守更不易”,这句简单的话,像一块投入钢水的铁,瞬间引发了通体的滚烫。无拘无束的畅谈,在共鸣里显现初心。彼此眼中的光,早已道尽了所有。会议室里的空气渐渐变得浓稠,像高炉里即将出铁的熔浆,每一丝流动都带着沉甸甸的力量。分享会的尾声,没有冗长的总结。中国宝武集团武汉总部工会负责人和程琳主席一再扫视着会场,目光里有期许,有信赖,更有信心。</p> <p class="ql-block"> 《武钢文艺》的编辑老师,全员到会,对杂志稿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几十年来,编辑老师们承前启后,含辛茹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和文学骨干,深受武钢文学作者喜爱和敬重。他们为武钢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活动是参观一号高炉和炼钢厂。简单的盒饭午餐后,一种渴望,让我迫不及待。毕竟,时光把我们隔离得太长久了,高炉和炼钢厂只依稀在梦里。</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载我们的大巴车启动了。我像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一样,林立的高楼大厦,成片的绿荫一晃而过。有人喊道:武钢厂前大门到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厂门,立刻看到前方矗立的毛主席雕像。这尊毛主席雕像,落成于1969年,高9.13米,与毛主席视察武钢的时间9月13日密切呼应,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武钢红色基因与奋斗精神的象征,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武钢人对毛主席的崇敬和对武钢历史的深厚情感。凡来到这里的武钢人, 无不瞻仰、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随后,巴士继续前行,几乎是围绕一号高炉转了一圈,才驶入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让我一眼看到的,就是它那顶天立地的雄姿。玉宇蓝天作背景,阳光勾勒出高炉的每一处钢铁肌肤;无数粗细不一的各种管道,经络分明。六十多年来,尽管风风雨雨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但它仍然坚韧不拔,像一座钢铁巨人,托着共和国的钢铁脊梁。</p><p class="ql-block"> 武钢一号高炉,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首座高炉。1955年,武钢开工建设,1957年7月1日,一号高炉动工,设计高炉容积1386立方米,日产生铁2000吨以上,比当时号称“西欧最大高炉”的英国威尔思公司四号高炉日均产量还高500吨,生产和技术水平堪称世界一流。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产,毛主席亲临现场观看出铁。服役期间,其累计生产生铁5426.16万吨,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10月14日,一号高炉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光荣退役。</p><p class="ql-block"> 和武钢一号高炉同行的那一辈武钢人,大都也已光荣退休了;但他们心里还记挂着武钢一号高炉,还记挂着与武钢一号高炉共荣辱、钢铁报国的日日夜夜。24岁便登上一号高炉的王水枝,在炉前一干就是三十年,这位全国劳模退休后仍几次回到这里,回忆往昔工作的情景,初心难渝。</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里,一股崇敬和怀念之情油然生出。从一号高炉走出的张寿荣院士,是新中国唯一的炼铁院士。他一生为一号高炉呕心沥血、为共和国钢铁事业奋斗终生,为武钢、为国家赢得无数荣誉,却在武钢迈向更加辉煌之际,像一棵参天大树轰然倒下。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也是文学创作的巨大财富。</p> <p class="ql-block"> 从明亮宽敞的玻璃大门进入遗址大厅,封闭在玻璃窗内的一号高炉的部分主体,便立刻展现在眼前。它实际已经不是炼铁的载体,而是一个时代的丰碑。但我仍能感受到炼铁时特有的火热气息。在展览厅灯光照耀下,“金色炉台,红色基因”八个大字,熠熠生辉。一组又一组珍贵的图片,把我们带到一个火红的岁月。从勘察、选址,到平场、筑基,再到投产、出铁,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显现出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宏图大略,都倍受党和国家的重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是武钢人的血汗凝结而成。矿山来的作者与主厂的作者静静地听着讲解,没有人说话,可空气中涌动着共同的情绪,那是与钢铁结缘的人,才能读懂的敬畏、感动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完珍贵的历史图片,沿右边宽敞的楼梯上行,来到炉台前。正中,有一个显著的标牌,红底白字:“这里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我心中瞬间涌起滚滚热浪,仿佛看到毛主席就站立在炉台上,观看第一炉铁水出炉;老人家满是笑容的脸上,流露着自信和信任。那是一种对人民事业一定成功的自信,那是一种对武钢人一定会让铁水奔腾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从矿山来的文友李平湘,曾在武钢厂区内参加技改扩建工程施工十几年,亲眼见证了武钢的改革发展变化,也感受过武钢人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这次活动,他第一次走上一号高炉炉台,站在毛主席站过的地方。当他在炉台的大屏幕看到毛主席的影像时,竟然热泪盈眶,连呼“好亲切,好激动,就像毛主席就在我们身边。他的声容笑貌那么从容,那么伟岸。令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 同样来自矿山的文友王长顺,1965年,还是学生时代的他,有幸来到一号高炉,在时任炼铁厂厂长李凤恩的亲自带领下,参观了这里。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写了一首《参观武钢一号高炉》的短诗,被内蒙古文化出版社采用。此后,他情有独钟,陆续写了许多有关一号高炉的诗词,表达内心的热爱。13日晚,他以《长相思.武钢一号高炉》为题:“一号炉,功勋炉。铁水奔流赤县苏,钢材遍地铺。一号炉,光荣炉。史录毛公见证誉,永将激励余。”情与志尽在诗词中。</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围着高炉静静地走着,每个人的脚步都放得很轻,仿佛怕踩碎了满地的回忆。 </p><p class="ql-block"> 随后前往炼钢厂。走进炼钢厂的操控室,似乎穿过了一道时光的门,凉意瞬间包裹全身。与想象中的喧嚣不同,这里安静得能听见键盘的轻响。寥寥数人坐在屏幕前,指尖轻点,便能掌控钢水的流转。条件的优越显而易见,可那份专注与严谨,与炉前工并无二致。事先叮嘱过不能拍照,大家便只是静静地看,将眼前的景象刻在心里,这是钢铁工业的新生,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人员骤减,那钢产量呢?讲解员告诉我们,2025年,武钢钢产量将达1600万吨。1600万吨,这是什么概念?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武钢十四万职工,年计划双400(万吨),后来增至双700(万吨);如今仅有一万人。巨大的反差,让我咋舌。</p><p class="ql-block"> 走出操控室,厂区的空旷让人印象深刻。路面整洁,厂房巍峨,却少见行人。偶有穿着工装的身影走过,与巨大的设备相比显得渺小,却透着不容忽视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一场令人难舍又难忘的文学盛会结束了。但其热潮还在奔涌,影响力在迅速扩散。一篇篇新书读后感,一首首诗词,以及各式图册、动画视频,如雨后春笋,并以多种方式传播开来。武钢的文学爱好者以未曾有过的热忱,为传承武钢精神和文化同心发力,传递着一种无形的力量。那是铁精矿与炉火交织的基因,是钢花与诗行碰撞的火花,是“铁心逐梦”的信念在时光里的接力。这不是为了留住过去,而是为了让那些支撑我们走过艰难的精神力量,能像一号高炉的余温一样,在新的时代里,依然能点燃更多人的热血与梦想。</p><p class="ql-block"> 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行字,已是深夜零点。我轻轻嘘了口气,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