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的美篇 临汾寻根

张锋

<p class="ql-block">洪洞县大槐树的故事,是一段跨越六百余年、牵动亿万人心的移民传说,也是一部以“树”为坐标的民族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为什么是洪洞?</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中原历经红巾军起义、军阀混战、黄河泛滥,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惨状;而山西因山河险固,社会安定,人口反而膨胀。明太祖朱元璋为“均衡人口、恢复生产”,下令从山西迁民充实中原。洪洞位于晋南平原,交通四达,县城北二里广济寺旁有一棵汉代古槐,树荫数亩,正好做了移民登记、编队、发放“凭照川资”的天然“办公大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大槐树下的离别</p><p class="ql-block">官府告示:凡不愿迁徙者,可到大槐树下登记免迁。百姓信以为真,扶老携幼而来,却被官兵团团围住,强行押解上路。临行时,哭声震野,有人敲碎锅碗,各执一片作为后世认亲凭证;有人给小脚趾甲砍一刀,留下“瓣状甲”传说,以此证明“咱们都是大槐树走出来的人”。秋风萧瑟,树叶落尽,只剩树顶老鸹窝在暮色中孤鸣,于是“大槐树—老鸹窝”成为移民心中最后一幅故乡图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迁徙的脚印</p><p class="ql-block">从洪武三年(1370)到永乐十五年(1417),五十余年间从这里迁出的百姓达百万之众,遍布今天的京、津、冀、鲁、豫、皖、苏、陕等十余省市。华北农村至今流传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树的生与灭,根的断与续</p><p class="ql-block">第一代汉槐早在明末被汾河洪水冲毁;第二代由根孽再生,1974年枯倒,今以铁箍水泥加固,只剩枯干;第三代又生于第二代之北,至今枝繁叶茂。1914年,洪洞籍官员景大启等人在第二代槐树旁立“古大槐树处”碑,并编修《古大槐树志》,第一次把民间口耳相传的记忆凝固为公共纪念空间。1991年起,每年清明节前后,洪洞县政府举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十余万移民后裔从全球赶回,在枯槐前焚香叩首,完成一次跨越世纪的“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传说之外的历史真实</p><p class="ql-block">学界考证,所谓“洪洞迁民”并非全部出自洪洞,而是以洪洞为集散地,山西太原、平阳、潞、泽诸州移民先被集中到此,再编队外迁。地方志、族谱与基因研究也表明,“瓣状甲”并非50年内可形成的新性状,只是移民后裔强化认同的心理符号。然而,正是这些有意无意的“创造”,使一棵本来普通的古槐成为一亿人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今天的大槐树</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槐树景区”占地四十余万平方米,内有根字影壁、祭祖堂、广济寺重建大殿及三代槐树。2018年,景区游客突破200万人次,人们在“问我祖先来何处”的回声中,寻找的不仅是一棵树,更是“我从哪里来”的答案。一棵树,见证了明初的刀光与泪影;一段传说,把散落在中原大地的亿万姓氏重新系在同一条根上。洪洞大槐树,因此成为中国移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故乡坐标”。</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迁移的百姓去了哪些省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明洪武三年(1370)到永乐十五年(1417)间,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为集散地的官方移民共计 18 次,涉及 812 个姓氏,迁往全国 18 个省(市)、500 多个县(市)。主要去向可归纳为六大片区:</p><p class="ql-block">1. 中原核心区</p><p class="ql-block"> • 河南 106 县(市):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商丘、周口、南阳等黄河、淮河流域地区。</p><p class="ql-block"> • 山东 92 县(市):济南、青岛、淄博、烟台、临沂、菏泽、聊城等。</p><p class="ql-block"> • 河北、北京、天津 129 县(市):石家庄、保定、邯郸、唐山、北京城郊、天津城郊等。</p><p class="ql-block">2. 苏皖鄂湘地区</p><p class="ql-block"> • 江苏、安徽、湖北、湖南 62 县(市):南京、徐州、合肥、蚌埠、武汉、长沙等。</p><p class="ql-block">3. 陕甘宁地区</p><p class="ql-block"> • 陕西、甘肃、宁夏 51 县(市):西安、宝鸡、兰州、天水、银川、固原等黄河沿岸及关中平原。</p><p class="ql-block">4. 内蒙古及东北</p><p class="ql-block"> • 内蒙古 8 县(市)、辽宁 11 县(市)、吉林 3 县(市)、黑龙江 3 县(市),多沿边屯垦或卫所安置。</p><p class="ql-block">5. 西南地区(二次迁徙)</p><p class="ql-block"> • 明中后期,部分移民后裔又由中原转迁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p><p class="ql-block">6. 山西境内再分布</p><p class="ql-block"> • 太原、大同、忻州等晋北、晋中 34 县(市)也有同期“省内调剂”移民。</p><p class="ql-block"> 此外,近代以来,不少后裔继续向台湾、东南亚乃至海外播迁,形成“全球同根”的独特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门,唐僧取经,从此地出发!</p>